某摩托媒体发一篇关于评测摩托车谁的观点最客观真实的文章,这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在这里要向这个媒体点个赞。
文章采访了工厂技术人员、专业评测车手、资深摩友、摩托新人,基本覆盖了摩托圈。各方观点有交集,也有各自立场,讨论的很好,但是最后的总结有点和稀泥,没有自己的观点,是个败笔。
在圈里这几年,各类摩友接触了很多,从骑地平线的无牌无证毛小子到哈雷宝马杜卡迪的玩家,从新人到老鸟,从键盘到实战派,从卖摩托的到修摩托,从厂家到媒体,算是对这个圈子略有了解,另外自己也业余爱好做点骑行报告,我的骑行报告都很明确:纯主观体验,仅做参考,但是很多朋友还是很认可我的报告,是不是有点奇怪。
任何人都可以评价摩托车,就连偶然经过的路人都在评价摩托车:你这个哈雷(他认为好看的摩托都是哈雷)真帅,得1万多吧。(祖国版883)
摩友买车,首先他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当选择纠结的时候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有时候其他人的意见会增加纠结的程度,那么网上查查看,有厂家的评测(广告)、有媒体的评测、有车友写的报告,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不一致的,就连摩友真实的骑行报告都有可能对车辆做出不同的评价,到底哪个客观?哪个真实?
要我说,哪个都是客观真实。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都是自己的骑行体验,就连厂家自己的评测也是真实的,动力如何啦,刹车效果怎样啦,认真去看的话,没有什么硬伤。
但是你为什么不信呢?立场问题?标准为题?
可能都不是。
更多的原因是这些评测报告没有重点,简单说,评测的东西没有你想要的。
我们这里有句话叫,百货迎百家,百家买百货。没有一台都卖不掉的摩托车,没有不能买的摩托车。科学来说,这个就是长尾理论。
何故?
需求!
每一辆摩托车,不论是宝马哈雷杜卡迪还是地平线金鹰大跑车,都是一个特定的商品,每个商品都有对应的消费人群,评测报告不是写给每个摩友看的,是写给有特定需求的摩友看的。
产品本身的特点与消费者诉求的契合度才是评测的重点,老子要买个复古车装逼,你给我说这车发动机什么技术、什么链条、车架有什么特点,有个屁用,我就想知道这车做工过不过关、声音好不好听、怎么玩才能装逼撩妹。
举个栗子。
大地鹰王的太子车,我骑的第一辆摩托车。论做工、论性能,只能算是个及格的车子,如果你要想买这个摩旅,我是不推荐的,但是你如果喜欢太子车的调调,找找施瓦辛格骑哈雷的感觉,我是双手赞成的。从外观设计、声音来说,这车做得非常优秀,也是这个车子的卖点。卖点能够较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难道不是一辆好车吗?
再举个栗子。
国产600组别,黄龙、春风650、隆鑫650,各有所长,如果单纯的衡量做工、操控、运动性,无疑黄龙不占优势,但是为什么卖得最好呢?无外乎声音和极速,最重要的还是声音。按照不少玩摩旅的老摩友的看法,这个车除了声音好听简直一无是处。但是摩友的消费需求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玩法不一样,那么黄龙能满足特定摩友的特定需求,加上还过得去的做工和品质,难道不是一部好车吗?
关注评测和骑行报告的车友大多是摩旅爱好者,希望买一款价格合适、做工优良、品质稳定的摩托车,所以重点都会放在这个车是不是耐用可靠上,一旦有一两个质量问题的车友报告,马上就会动摇信心。
在这里插一句,不少车企重点开发摩旅用车,这个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这些车都要拿去跑长途的,各种路况和天气状况都会经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旦有这么几起曝光,产品口碑一下子就歇菜了。
啰嗦一堆,参照国外评测的维度,总结一下个人观点:
摩托车的评测要根据产品特性结合目标摩友群的需求来实施,不同类型的车要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提供一些怎么样才能把某款车玩到爽的建议。
对于一些强调摩旅用途的车子,即使自身不强调也可能被很多摩友拿去跑长途的车子,最好的评测方式还是大长途,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厂家要是不怕我实话实话的话,我今年有两个长途计划。
犀牛是个业余的摩托车爱好者,做自媒体全凭个人兴趣,我的职业是农民(有个小农场),不存在什么立场问题。再说,我跟几个经销商关系都不错,偏倚哪一家都会得罪朋友,也没有必要。
今天了解到一个情况,我身边有两个摩友的某国产大排都出现了相同的质量问题,情况基本属实,明天了解详细情况后再向大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