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微信公众号

赛道技巧:打败国内所有选手只用这招


作为一个自称是退役车手的人,仍然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外摩托赛事。三十多岁的人了,虽然没了年少时的冲劲与执着,但也总想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帮助到一些对提升技术有种莫名痴爱的车友。这样也算为中国摩界出点力吧。



话说回来,在前段时间国内最高水平的泛珠摩托赛事里,国内顶级车手悉数登场。如黄世钊、李郑鹏、张炜安等等……周六排位赛后,令国内大多数车迷和媒体为之惊悚的是:征战多年国内外赛事的中国摩王黄世钊居然落后第一位起步的澳洲车手麦克2秒多,这两秒多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这意味着一圈回来后,头车已拉开后车二百多米的距离。大多数车迷潜意识里MotoGP般的缠斗画面将不复存在,这将是赛事组织者乃至中国赛车界未来也不愿意看到的。


澳洲车手麦克和只作基本改动的EBR1190RS赛车


是什么原因可以令这位澳洲车手快到没了影呢?这让许多国内一流选手蹲在赛道旁想足一晚都想不透的事情。好吧!别再想了,答案是这货熟练运用了近年世界顶级车手常用的V型弯道技术!这到底是什么鬼东西?


据珠海赛车场现场观察所得,澳洲车手麦克在进入T1弯前急刹车后利用发动机牵引力轻微地让后轮侧滑入弯。这与国内一流选手并无太大分别。但极之有趣的是,当他磨着包进入T1弯后,在通过弯心前, 突然以羽毛球中杀球般的速度转向并一气呵成高速出弯。这个犹如V字型角度的锐利转向,好处是缩窄过弯角度。相比一般以弧型出弯的技术,这种可减少过弯角度的驾驶方法,有利迅速通过珠海赛道上的多个手臂弯。故车手们爱称之为V型弯道技术。


对文字描述不理解的看视频

在视频中可见,斯通纳转弯时利用小幅度的后轮打滑,使赛车获得更大转向角度。从而以最小时间通过了弯道。如果说罗西是发明了落脚,那斯通纳就是发明V型弯道技术的那个人。


可能有些车友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没错,这个V型弯道技术正是复制自越野摩托赛车的常见过弯方式——飘移入弯或反肽出弯。但我要说的是:不全对。



当然,这可视作是一个基础。我们现在说的公路V型弯道技术,最大的难点在于出弯,如果说成是越野摩托般的反肽出弯,其实这是不对的。越野车里的反肽出弯往往是全油门,保持后轮一直的打滑状态,这样有利于增加在松散泥地上后轮的附着力,使赛车不至于倒下。但用到公路赛车上,过度打滑只会损失时间。


而V型弯道技术的精髓是当你通过弯心时,利用动力滑胎帮助后轮打滑转向,获得更大的回转角度后,瞬间施以极之精密的油门控制令后轮重回理想(80%)抓地力,然后迅速拉直车身高速出弯。


怎样掌握这个“度”!这就需要你的身体不断体会以及练习了。



严重声明:本技术只能用于封闭的赛道。稍有不慎,会做成HIGH SIDE(高摔)。后果严重。


如果你还是看不明白,好吧,再看视频

注意这3个画面

前面蓝色YAMAHA车手使用的正常弯道技术,后面桔黄色HONDA车手使用的V型弯道技术,细心对比他们有趣的分别。


如果以HONDA赛车当时的行车线和车速分析,他的正常弯道轨迹很可能会冲出赛道了。而他恰恰使用了V型弯道技术,不但收窄了弯道轨迹,而且还可以大油门迅速逃离弯心。


HONDA赛车过弯后留下了清晰的轮胎打滑痕迹


最后定义:从刹车反肽入弯,到出弯时动力滑胎的一气呵成,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比常规弧度更锐利的V字型转向角度,这就是V型弯道技术。

如果你是赛车爱好者,同时渴望提高圈速,这种技术确实可以帮到你,迅速逃离弯心。


怎样练习?

当然学习这一个高深的技术,最好是循序渐进,先从一辆越野车或滑胎车开始练习。香港著名车手张炜安就是如此。



纵观现代的公路摩托车手,单一领域的驾驶技术已很难有立足之地了,必须综合越野、滑胎、泥地赛车等驾驶技巧,方可保持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罗西和马奎斯也是越野滑胎高手的原因了。



可能有人会问到,现今的车手已把这个技术交给电脑了吧?我可以说,不全对。今天我们只讨论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至于现代车手怎样配合赛车先进的电脑提高圈速,我们下回再讲。

您可能喜欢

哈罗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