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微信公众号

“小牛日记” 没摩托车的日子就靠你了


“更有效率的出行”是现在大城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摩托车虽然快速,但增驾的麻烦、禁行的不便往往使得许多潜在用户望之却步,于是,电瓶车就乘势而起了。说到电瓶车(或者是电动车)由于我们之前在台北体验过了gogoro电动摩托车,当然更不能忘掉我们自己的小牛电动车。这次,不只是我要来体验小牛最新的车型M1,还有另外两位编辑:资深电瓶车用户苑璐,和很想考摩托车本,但始终没去考的刘昱昕加入我们体验的行列。

这次我们的主角是小牛的新车M1,而M1又分为M1 Lite、M1C、M1S和M1 Pro四种车型,我们体验的车型是M1C,售价3999元。这几款车的差异除了在便利性配置和外观上有些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电机的功率和电池的续航力。到底差距有多大?请看下表见分晓:

体验的这几天,我的摩托车被我卖了,所以这台小牛M1C就成了我的代步工具,在温度逐渐提升的天气里,省去了我挥汗踩着自行车的麻烦,也替我节省了不少挤公交的时间和打车的金钱。在体验前,我们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车辆的外观和细节吧。

颜值挺高

其实之前苑璐已经抢先体验过M1了(详情请见文章“适合一个人的城市代步 试驾小牛M1”),所以这次我们仅对M1的外观进行一次简略的介绍。

小牛M1在样式设计上,绝对属于好看的类型,尤其是车头圆形的日间行车灯,增加了车辆的辨识度和安全性。和N1相比,M1的体积小了一号,看起来也更灵巧。实际上M1C的车重非常轻,整车重量仅有57kg,比N1都市版78.7kg轻了不少。不过,体积小也有些麻烦,最大承载为100kg,如果体重较高的骑士很有可能突破M1的荷重极限。

造型依旧坚持了小牛电动车简洁的设计,我甚至觉得M1的外形甚至比N1更能诠释所谓的“极简风格”。没有乱七八糟的拉花或者是不必要的装饰,相信在一片电瓶车大军中,M1绝对是车阵的亮点。漂亮精致的外形有一定逼格,至少能明显告诉别人,我不是送餐或快递小哥。

停在N1(蓝车)旁边,更加凸显M1(红车)的娇小。

利用这两张图,两车车身长短差距一目了然。很明显,小巧的M1不打算让车上同时坐两个人。

接下来我们看到车尾,尾部的设计其实非常简单,设计师用了“一刀切”的方式,从侧面看会发现车尾的线条基本上没什么弧度,而是一个平面。尾灯组的造型基本上也呼应了这个设计理念,为一长条型。日常行驶时,只要车辆通电,尾灯中间的LED光带与前面圆形的日间行车灯一同点亮,在夜晚辨识度还是很高的。

配置刚刚好

M1的大灯造型还是很具有科技感的,外观同样延续N1的圆型设计,只是灯具的排列从上下方向变成了横向排列。看看车灯点亮的效果,小牛M1的全部车灯都采用了LED光源,而且转向灯带有的自动回正功能非常实用,并且还带有双闪功能,这是很多电瓶车都不具备的。

仪表盘很简单,只有车速、电量、里程和动力模式。顺带一提,M1虽然有两挡,但是出厂时,二挡的极速默认在20km/h,其实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还好这个限制,用户自己就可以轻松解开。首先,要先将关闭钥匙,按住启动键和刹车,打开钥匙,按着启动键和刹车,3秒后松手。第二歩,按着启动键和刹车10秒后松开。第三歩:松开启动键,捏住刹车1秒,破解成功

车把、仪表和指示灯融为一体,样式上设计比较新鲜,其实亮点还在于左右位置包含了转向灯的指示灯,并且点亮转向灯后还有声音提示。仪表盘前方的挡风板其实没有任何实质的作用,仅仅只是为了让车头比较好看而已。

左右开关的部分,这个应该就不用我多说了,跟一般摩托车没有什么区别。开关手感以一辆售价3999的电瓶车而言还算不错。对了,左边开关总成中,灰色的按钮是定速按钮,达到你认为适当的车速之后,按一下就能够定速行驶。关于这个功能,我个人倒是觉得,如果你想在中关村的街道上使用这个功能,除非你有超乎常人的闪避技术,或者有着“神风精神”,要不然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在一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牛的巧思。例如在钥匙孔上方,有一个LED照明灯,让你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还能找到钥匙孔。旁边有一个挂钩和USB接口,在这个智能手机入侵我们生活的时代中,这是绝对有必要的设计。不过我还是得小小吐槽一下,为什么不在这里设计一个小型的储物格呢?哪怕只能放下手机钱包也好,这样就能够把手机放在储物格中充电了。

至于其他的部分,M1算是很尽到自己“代步车”的本分,该有的配置都有,细节的做工、车壳的缝隙都控制的不错,就算经过坑洞,也不会给人一种“快散架”的感觉。另外,边撑有安全装置,如果你不将边撑收起,车辆会一直在P挡,不会前进。

另外,在这个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中,好像什么东西都要跟智能手机扯上一些关系,才会显得自己很“潮”、很流行,对岸的gogoro如此,我们的小牛M1C也是如此。以下就是小牛M1C的APP页面:

小牛电动的APP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车辆的电量情况,还可以查看车辆定位等信息,记录车辆每天的行驶里程。APP里除了显示电量,还能显示预估的续航里程,根据之前苑璐的实际体验,这个预估还是比较准确的。

充电方便吗?

小牛的电池重量不到8公斤,对于苑璐来说,这个重量基本不算什么。小牛的电池手柄设计合理,拎起电池的时候还是挺方便的(但请记得千万要让提把朝后,要不然很难把电池从车厢中取出)。对于小牛来说,电池的位置从之前车身下部调整到了车座下面,拿起来是很方便,但多少还是占用了储物空间。现在除了车把下面的挂钩,基本就没有储物空间了,我觉得如果能有个杯坑其实也就够了。

对于力大无穷的苑璐而言,电池或许不是什么负担,但对于我和刘昱昕这两个文弱书生,或者是女性用户而言,倒觉得有点沉重。刘昱昕认为,如果家里没有电梯的用户,每天抱回家和拎个大西瓜重量差不多。如果犯懒放在车棚里充电,这个电池又显得过于精致了些,总担心会被人当“宝贝”捡走。如果能有一个电池不拿出来也能充电的外接口就好了。而我则是单纯觉得电池有点重,拿着这个东西搭早高峰的单位电梯,其实有点麻烦。

(其实打开座垫也能够直接充电,并非得要把电池拿出来)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单一的个案,我们这辆试驾车的座垫,总是需要特别用力才能关上,常常以为已经锁上了,结果回家取电池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关,虽然只是细节,但是这个部分的用户体验有再提升的空间。

刹车、电动机

刹车部分,M1还是使用了前盘刹、后鼓刹的设计。实际上路之后,我觉得前刹车的制动效果很不错,手感也很好,不会让你有少刹一点停不下来,多刹一点轮胎抱死的感觉。

M1后摆臂让我想到了雅马哈TZR 250 3XV,只不过两者的性能差距很大就是了。另外,我们体验的M1C使用了600瓦的博士电动机,最大扭矩为85牛·米,原厂公布它的爬坡能力为11°,从地库骑上来并不费劲。

坐起来如何?

至于乘坐舒适方面,图中的体验者身高1.78米,双脚可以同时平放在地面上,但你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乘坐一个成年男性之后,基本上是没有后座空间的,所以无法享受下班后,和爱人一起共乘电瓶车回家的甜蜜感受。

骑乘感想

作为一辆代步车,什么操控乐趣、热不热血、硬不硬派都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它到底好不好骑、能骑多远?以下就是每个人的感想:

“不会过于疲劳”-苑璐的看法

评测导购组的“资深电瓶车用户”苑璐认为,如果提到电机、弹簧、减震什么的他确实不太懂,不过至少知道博世属于大品牌,品质上也肯定会有一定的保障,至于其它方面也就不向大家献丑了。值得说一说的是,小牛M1的刹车很好用,手柄的力度比较适中,女生使用也完全没问题,并且它的刹车系统还带有动能回收功能,在刹车的同时还能将一点动能转化成电能,回收的比例肯定很小,但有总比没有强。

小牛M1的减震对于路面颠簸过滤的还是不错的,路面很多细小的颠簸都可以被比较有效的过滤掉,长时间驾驶,手也不会有过于疲劳的感觉。

另外,小牛M1提车后,本身的最高车速设定只有20km/h,如果想达到40km/h需要对车辆的程序进行破解(如同之前所述),听着好像挺复杂的,其实很简单。不过,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破解之后的车速还是挺快的,记得上路要带上头盔才好。

对于它的驾驶感受,用1挡来行驶时,油门(电门)相对比较温和,动力输出的平顺性感受不错,通电瞬间的那种冲击感很小,如果掌握好油门的开度还是可以很平稳的起步的。2挡就不一样了,拧动油门(电门)可以感受到动力输出比1挡提升了很多,而且油门的旋转幅度设定的很好,基本一把就能拧到底了,在路况好的情况下,打开定速巡航功能,可以很轻松的形式。

“半个小时以后屁股会有些疼”-刘昱昕的看法

40公里/小时这个极速比较尴尬,在自行车道骑会显得太快,不停有慢车挡道,需要一直闪躲超车,到机动车道骑又太慢,而且不合法也不安全。如果全程用2挡骑,低速时会觉得“电门”不太线性,有些蹿,换回1挡就会好很多。刹车比较线性,一般用后刹即可,有紧急情况再适当加入前刹。减振的效果不是很好,稍有些坑洼就会达到减振器的极限。坐垫舒适性一般,骑乘半个小时以后屁股会有些疼。

“几乎没输过”-我的看法

我骑着M1只往返于公司和家里,途中会遇到很多和我一样骑着电瓶车的人。基本上我都是“电门”全开在骑的,没办法,因为赶时间。在上/下班的时候,除了少数几辆电瓶车能够勉强从我身边超过,基本上没有看过哪辆电瓶车比它快。它的快,让我瞬间觉得我自己变身成一个一秒钟十几万上下的房屋中介。当然,遇到那种电机、控制器都大改的电瓶车,还是只能看着它的车尾灯(如果有开灯的话)目送它离去。

电门特性是很典型的电动车表现,轻轻一拧,起步时就有不错的加速力度,但是这股力度大概到25km/h就会明显消退。如果你用一挡骑的话,会觉得动力反应没有那么直接,旁边的自行车都比你快,用二挡的话就能轻松超过那些阻碍地球自转的慢车。不过在法律的规范中,小牛电动车属于非机动车,千万别觉得自己在非机动车道是辆快车,就骑进机动车道中,因为和机动车道的摩托车、公交车相比,M1的性能还是相对弱势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道路环境中,还是小心一点比较好。

至于操控减振的部分,我个人觉得表现算是堪用,经过一些不太平整的道路时,对于振动的过滤还算不错,但如果经过太大的坑洞,冲击感显得生硬。考虑到3999的售价,不能说这样的表现不好,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我认为这样的表现,在同类型的产品中已经非常不错。

关于电力、续航力

对于电动车,大家最关注的除了它本身的设计和轻便程度,续航里程绝对是重中之重。首先是苑璐的体验报告,在日常使用中,他基本都使用它的2挡(高速挡),在该挡位下,最快车速能够达到40km/h,日常道路会有一些红绿灯,所以走走停停必然会造成过多的电能消耗。

当电池的点亮低于15%时,车辆将只能使用1挡(低速挡)形式,此时最高车速仅有16-18km/h,这个速度比一般骑自行车还要慢一些。

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基本不会等到它的电量低于15%就回去充电了,因为那个速度确实太慢了。如果按照将电池中的电用光,行驶里程基本在40-45公里。如果按照15%就充电的话,基本行驶里程在35公里左右,虽然标称的80公里是1挡低速匀速行驶,但和日常使用的差距还是有些大。

至于我和刘昱昕的的骑乘状态都比较暴力,基本就是“全电门”行驶和刹车,所以算是比较费电的骑法。从公司到刘昱昕的家中,里程大约是15km,消耗电能30%左右,相当于每公里耗电2%,这么算续航大概50km,和官方的80km还有些差距。

我的上班里程大约是8km多一些,我挑了一个晚上测试了一下耗电程度。我的体重是70kg左右,由于是晚上,所以必须要打开车灯(有自动大灯)。从公司出发的时候电量为100%。

在下班的途中,我经过了中关村对非机动车极为不友善交通环境,例如随时会从左后方夹杀你的公交车、站在非机动车道等红绿灯的行人、停满过夜汽车的非机动车道,还有混乱的交通号志以及其他视红绿灯为无物的非机动车。在如此恶劣的交通环境下,你必须常常使用全电门骑行,所以耗电量不小。

经过千辛万苦、生死与共的8km多,回到家总共消耗了19%的电量,耗时32分钟。如果骑乘方式改成某些电瓶车骑士惯性不停红绿灯的骑法,可能会更省时而且少消耗一些电。

值得买吗?

这年月开车拥堵、坐车拥挤,骑车通勤的需求其实是不断增加的。小牛M1正适合那种对交通工具有一定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政策限制、不想学驾照)骑不了摩托的人。极速40km/h的它说快不快、说慢不慢,虽然很多强者骑着自行车也能让车速突破40km/h,不过在这种炎热的夏天中,除非上班的地方能提供淋浴设备,要不然你就得忍受一整天的汗臭味。

3999元的价格在电瓶车中不算便宜,而且同价位选择不多。虽然贵了点,但是大多数的电瓶车没法提供那种品质感或时尚感,而这正是85后、90后、00后们极为看重的,我想这是M1的一大卖点,还有“名牌”配件,例如博世电动机、松下/三星/LG电芯(Lite版使用国产电芯)。

回归到值不值得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你不想要花时间和金钱去驾校学摩托、又不甘愿屈就于那些没有设计感的电瓶车,那么我觉得售价3999元的M1C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续航里程虽然和厂家公布的有些差距,但是一天一充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是件过分的要求,在车辆的本质上(不只是速度,也包含了操控、组装工艺等)也有不错的表现,在现在一线城市中,是个很好的折衷方案。

您可能喜欢

哈罗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