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宾护卫队养成记
国宾护卫队从一万多名官兵中选拔预备队员,
其中近八成卡在了“外貌关”上。
接下来是口语测试、政治考核、思想摸排,和动作、心理、身体、
表情等一系列考核,最终留下的120多人成为准国宾护卫队员
本刊记者/席志刚
从2014年护卫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首次亮相,到今年5月护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武警国宾护卫队——这支连级建制的小部队,已经先后执行迎送任务400余次,护卫了上百位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
复建重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摩托护卫作为外交礼仪的一种形式,经历过转隶和复建重组的过程。
中国第一次在迎送国宾中实施摩托车护卫,是在1954年10月19日迎接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当时装备的是5辆捷克产“佳佳”牌两轮摩托车,由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大队担负护卫任务。
1983年2月1日,摩托车护卫中队重建,由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大队移交给武警北京总队,成为该总队的五支队三中队。从1984年开始,其正式担负国宾摩托护卫任务。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武警北京总队五支队三中队由摩托护卫中队更名为“国宾护卫中队”,简称国宾护卫队。
但到了2004年,中国政府出于简化礼仪和缓解北京交通的目的,决定从当年1月1日起,取消摩托车护卫队。
2013年4月初,按照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指示,国宾护卫队重新组建,主要担负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执政党领袖的摩托护卫任务和城市摩托车武装巡逻任务。
“取消多年后再度复建重组,压力很大,困难重重。”五支队作训股长、国宾护卫队总教练邹立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压力在于此前的国宾护卫队很辉煌,难以超越;困难则在于没有现成的训练科目、大纲、教材,“白手起家”。
邹立振1999年入伍,曾是老国宾护卫队队员、教练班长,见证了国宾护卫队此前的辉煌。国宾护卫队复建重组时,他被从别的部队挖来,担任护卫队副大队长兼总教练。
经过523天的训练,复建重组后的国宾护卫队首次领受任务。2014年 10月21日,护卫队担负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抵达北京进行国事访问的护卫任务。
杨万通依然记得在执行任务前自己的紧张情绪。他原来在其他中队服役,2013年被选拔为护卫队预备队员,如今已是班长。他说,在执行任务前,为了掩饰紧张情绪,他反复擦车两小时,礼服整了又整。
后来,这成为护卫队员在执行任务前的习惯动作:把摩托车擦拭一遍,身上的礼服再整理一遍。
杨万通说,此任务事关国家外交,政治性很强,所以“很忐忑,压力大,怕出问题”。当护卫车队到达指定位置,耳麦传来头车指挥员“收队”的口令时,他才放下心来。
复建后,由于中国外交事务频繁,国宾护卫队的任务很密集。在两届APEC会议、G20峰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宾护卫队频频亮相。在2015年9·3阅兵仪式上,45辆护卫摩托车组成方队重装上阵,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严苛选拔
国宾护卫队在组建时挑选预备队员时,非常严苛。
身体太高太矮、太胖太瘦都不行,必须是身高1.82米到1.90米之间,体重标准,体型匀称,五官端正,这些是成为国宾护卫队员的基本条件。国宾护卫队队员的颜值很高。有护卫队员笑称,能在这支部队服役,至少证明我不难看。
按照“个人申请、支队推荐、择优选拔、梯次搭配”的要求,国宾护卫队从一万多名官兵中选拔预备队员,其中近八成卡在了“外貌关”上。
接下来是口语测试、政治考核、思想摸排,和动作、心理、身体、表情等一系列考核,最终留下的120多人成为准国宾护卫队员。
但选拔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需要熟练掌握过高架桥、悬轮过独木桥、飞车过断桥、行车交换驾驶员、180度急调头等摩托车驾驶高难动作,还要练就擒拿格斗以及快速应变的能力。
邹立振说,经过这一系列的闯关晋级训练,淘汰率超过一半。
由于预备队员很多不熟悉摩托车,专门设置了一项推车5公里跑的科目,旨在培养人车默契,以及体能耐力和意志训练。
复建重组后的国宾护卫队换装某国产新型摩托车,这也让预备队员们吃了不少苦头。
新队员授车后,第一个接触的项目是“扶车”,这对于当兵前没有骑过摩托车的队员来说是一种折磨。如何掌握平衡,如何在推车过程中不偏离既定路线,看似简单,但许多新队员一两个月都很难掌握。
队员们很怕倒车,如果没经过训练,一般人扶不起来。邹立振说,这需要首先练习臂力,还得会使“巧劲儿”以掌握平衡。“这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达到人车合一。”
越障项目练的是心理素质。护卫队员最恐惧“过火圈”训练。在车道上连续设置10个火圈,间距5米,然后绑上湿棉花,并浇上柴油。点燃以后,队员骑车从火圈下面穿行过去。
“车身宽度是1米,火圈宽是1.3米,留给两边的空间也就是15厘米左右,稍不留意就碰倒了。”已成为教练员的孙朋磊说,这个项目失败率很高,训练中有撞倒火圈的,有被掉落的棉花烫伤的,也有人根本就不敢过。孙朋磊的第一次穿行也以失败告终,“保险杠和车镜剐倒了火圈。”
每天重复训练单一动作,枯燥乏味,时间长了,预备队员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为了激发训练热情,邹立振没少动心思。
仪式教育是军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护卫队,新兵下队前有“授衔仪式”,成为正式队员前有“授车仪式”,重大任务前有“宣誓仪式”,重温军人誓词,每次训练后有“向王者敬礼”的仪式。
“向王者敬礼”,是国宾护卫队在“9·3”阅兵期间创新的一种仪式,一直沿用至今,就是每天训练收操讲评时,集合部队,向当天考核成绩排名第一的“王者”敬礼,以激发训练热情。
护卫即战位
按照加强前卫、顾全两侧、备有机动、形成封控的原则,护卫队区分国宾的规格和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护卫队形。主要分为基本护卫队形和加强护卫队形。在具体任务中,针对外交规格和不同路段,护卫任务分为9车、11车、19车、21车、25车等5种护卫队形。
9车、11车为基本护卫队形。区别在于,11车护卫队形护卫的是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9车护卫队形主要是护卫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政府首脑。目前常用的是这两种护卫队形。今年3月15日沙特国王应习近平主席邀请访华,首次采用了21车加强护卫队形。25车护卫队形尚未使用过。
由于护卫任务责任重大,国宾护卫队提出“护卫即战位”的理念,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加强训练,以确保任务完成。
3号车位是护卫队形中头车(指挥车)的瞭车,是整个护卫队形的标齐点,位置至关重要。2008年入伍的田晓鹏曾多次执行国宾护卫任务,已是班长的他在护卫队形中是3号车位。
护卫队形中的每个车位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值守好各自的战位,同时相互守望,配合默契,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若有紧急的情况出现,先导指挥车会发出排除危险的指令,相应战位的车辆迅速前出处置,后续护卫车辆依次递补,保持队形不乱,继续行驶。
“我们的任务是在车队行驶中,排除一切危险因素,安全及时把护卫对象护送到指定位置。”田晓鹏说。
“没有精湛的驾驶技术,很难完成国宾护卫的任务。”邹立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训练方面国宾护卫队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标准。
摩托车在护卫中时速为80至140公里,前后车距保持在1.5米,前导车左右偏线不超过公路中心线的5厘米。车队起步后,最低速度要达到80公里,紧急制动停车不得超过10米。这个标准的对应训练法是50米加减挡,要求队员在50米的距离上,把车开到80公里以上,然后突然刹车。其间从一挡升到五挡,再从五挡降到一挡,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要连续完成20多个大小动作,技术难度非常大。
担负国宾护卫任务时,对车速有严格的规定,要求 “又快又稳”。
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速度要达到110公里/小时,而在市中心道路上,速度要在70公里/小时以上,拐弯时的速度在40至60公里/小时。
“他们必须克制追求风驰电掣般速度的冲动。”邹立振说,引擎轰鸣会让护卫队员血脉贲张,但国宾护卫任务的政治属性,决定了队员们必须严格控制车速。
与护卫国宾时的车速不同,2015年9·3阅兵时,要求车速为时速10公里。“慢而稳”的要求,颠覆了传统的训练方法。
“摩托车自重恒定,队员的体重不同,行进速度随时在变。”邹立振发现,体重变量对驾驭技术和保持队形影响很大,在转弯和急停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他给每一位队员建档,详细记录每个人训练、考核时的各项数据,然后根据测算体重的变量权重,为每个队员提供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方案。
国宾护卫队员的形象关系国家形象,在这方面,对队员们的要求很严格,主要体现在站军姿和着装上。
站军姿是一切军事动作的基础,这是新兵入伍的第一个训练科目。“只有身体的每根汗毛都会立正,才有个兵样儿。”
站军姿对国宾护卫队员尤为重要。无论在炎炎烈日还是凛冽严冬,拔3个小时军姿是基本功。另外还包括眼神训练和表情训练,要求在迎风迎光条件下30秒不眨眼、不流泪;面对外宾要神采奕奕,不卑不亢;透过目光,要体现出中国武警的精、气、神。
着装上则要求“冬不穿棉,夏不穿单”。在寒冬里,护卫队员紧握驾把的双手常被冻僵。而在炎热的夏天,头顶又沉又闷的头盔,身穿笔挺的礼服,骑着摩托车在地表温度达四五十摄氏度的马路上行驶,一趟下来衣裤通常全已湿透,从高筒马靴里有时能倒出半碗汗水。
队员们多次执行国宾护卫任务后,会不会失去新鲜感?针对这个问题,邹立振表示,国宾护卫任务不是每天都有,每次任务都不一样,每次挑选的队员也不一样,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争先恐后上勤务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