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相信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天安门、故宫这类气势磅礴自带威严的皇家建筑,又或是市井气息浓郁的胡同、大杂院等,但殊不知现在的北京城内,还存在着一片不被众多人知晓的区域,这就是近代中国曾经的使馆区--东交民巷。东交民巷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也记录这中国人民从被压迫奴役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逆袭,而与东交民巷相隔几公里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则又叙说着当代中国的强大复兴故事。本期内容,我们将骑着Sixties 300i去探访北京的另一面,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东交民巷其实是一个胡同,而且是北京最长的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1.6公里,整个位置基本在北京市中心,如果是从天安门广场游览完,可以步行至这里。
在1900年前后,这里已经聚集了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此时东交民巷作为明清两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最后仅保留了保留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清政府的管辖权利被进一步压缩。
东交民巷作为北京为数不多欧式风格街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使馆区域内的控制权,随后的时间里随着与新中国建交国家逐渐增加,新使馆区便设立在建国门、三里屯、亮马桥一代。
中国法院博物馆是东交民巷内极具辨识度的建筑之一,其前身为日本正金银行,现同样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脱亚入欧风潮冲击下的日本,其建筑风格也极具欧洲特点,这里也成为东交民巷内的首个打卡地。
Sixties 300i与东交民巷内的20世纪欧式建筑风格相契合,当你骑行在这里时,仿佛置身于时空漩涡,在多元文化席卷的当下,让人们对于复古理念有了更多思考。
再沿东交民巷向东行进,我们来到了法国邮局旧址,这里现在已经作为重点文物被保护下来。
邮局具备明显的法式风格,与之前路过的中国法院博物馆有明显区别,法式建筑的精致感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是邮政局这种职能型部门,但在墙体上依然覆盖浮雕作为点缀,这里也是不少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踏板车走街串巷的能力无与伦比,Sixties 300i灵巧的车身穿梭在北京城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复古造型和淡蓝色涂装与周边旧城和欧式风格建筑群浑然一体。
继续向东深入,我们见到了堪称东交民巷内的地标级建筑-圣弥厄尔教堂,这里又被成为东交民巷天主堂,也是这个区域内唯一一个哥特式建筑,
圣弥厄尔教堂于1904年正式竣工开堂,1949年后交由主教北京教区接管,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相较于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圣弥厄尔教堂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它的建造更为精致,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天主教教堂。
远眺圣弥厄尔教堂,可以清楚的看到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塔尖,这是你身处教堂门前是无法看到的景致。
沿街还有许多欧式风格建筑,现在大多为北京市政府的办公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公安局等政府机关均坐落于此。
离开东交民巷后,我们穿过礼士胡同,在最近几年的重新规划修正下,北京的胡同风貌已经大变样,不仅路面更加宽阔,路两侧也更整洁。这可能不再是我们记忆里胡同的样子,但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取精去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礼士胡同的大宅院很多,许多电视剧也曾在这里取景,即便是修缮过后,依然可以辨识出当时胡同的历史韵味,市井气息并没有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消散。
经过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洗礼,我们又来到了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京近20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在景华南街,你还能够看到北京的另一个地标性建筑--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大裤衩”,的确从它的下方看确实形似裤衩,但正是这种设计让它在2007年12月24日,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当你置身于其下时,一定会被这种出色的设计感所折服。
当夜幕降临,北京正式打开了不夜城模式,身处与CBD核心区旁的人们依然在忙碌的工作,对于行走在北京城忙里偷闲的我们来说,欣赏中央电视台总部何尝不是一种小确幸呢?而街道和楼宇间的亮化工程,又或许是对在大都市辛勤工作的人们心理上的慰藉。
近一天的游览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的另一面,这个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城市中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未来。这一次Sixties 300i也凭借着灵巧的操控和便利性,让我们能够快速穿梭于北京拥堵的路面上,并有机会去近距离融入北京城市文化内核。
总结:
一天的骑行下来,除了帝都带给我们视觉和文化的冲击外,VICTROIA Sixties 300i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出境的小姐姐也对于它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对于她来说,踏板车的颜值、实用性是两个重要指标,这一点上Sixties 300i绝不令人失望。走过了北京最长的胡同,来到了北京最为繁华的地段,这次踏板之旅也随着北京的夜幕正式收尾,下一期去哪,还请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