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微信公众号

山路摩行攻略


虎落平原遭犬欺,说的是习惯在山里活动的老虎难以适应陌生的平原地带,斗志尽失。当然这只能是传说了,连深山里都难见老虎了,但山里的车手在来到平原后却有着与老虎有点类似的遭遇——不止一次听常年生活山区的朋友说,他们在第一次开车或骑摩托车进入平原地区时,面对一马平川的大道、密集的车流、纵横的路口,慢也不是快也不是,很长时间都适应不了这种嘈杂的道路状况。同样,平原地区的车手在初进山区之际,面对茫茫大山中仿佛没有尽头的蜿蜒山路和车轮一侧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头疼甚至胆战心惊,笔者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平原地带能见度好、路况好,偶有丘陵山包也是坡平弯缓,而大山深处则是另一片天地,自然环境的复杂让道路上随时隐藏着莫测的变化,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哪怕是老车手也会在疏忽大意中后悔莫及——每年摩旅季,各地都会发生车迷在“跑山”时人车俱损甚至车毁人亡的悲剧。复杂凶险的山路,令许多平原车迷谈山色变,哪怕是常年生活在山区里的车手也不敢掉以轻心。但是,大山深处美景无穷,对摩旅爱好者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只有掌握了山区骑行的窍门,才能一路顺畅,尽享山中风景。有鉴于此,针对初次摩旅进山的平原车手,我们推出了本期山路骑游攻略,希望能对新手有所帮助。


车辆


既然是“跑山”,当然先要说车。根据笔者多年来进山的经验,感觉最适合进山的排量就是250mL左右了。250mL排量以下车型并不是不能用,但在携带行李的长时间、长距离行驶状态下,车吃力、人费劲,较薄弱的动力性能不能适应连绵起伏的山路,保证通过的前提就是频繁地换挡操作,不利于安全通行。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站出来反驳:山里面骑125mL排量小车的当地人太多了,他们能骑,为什么我们不能骑?是的,笔者在山里见到的也大多是125mL排量左右的跨骑车,甚至还有100mL排量左右的弯梁车,但山里人每天骑这些车去的也只是东村、西店,要么就是田间地头,摩托车只是他们的短途代步工具,和一天几百千米、一跑许多天的摩旅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在2002年的秦岭、大巴山之旅中,笔者那辆驮满行李的125mL小车在大山中数度发动机过热,跑得非常艰难,连续几天下来曲轴箱一侧的镀铬装饰件、排气管前段都变色了,人也疲惫不堪。如果,你受条件所限只能骑小排量进山,首先要尽量少带行李,更换更高标准的机油,在山路中要根据路况经常停下来熄火歇歇车,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转。


说到车型,通过性能更好的跨骑车应该是首选,但较大排量的踏板车动力充沛、性能稳定,跑起山路来又不要像跨骑车那样频繁换挡,遇到坏路时跑慢点也能过去,在操控的便捷程度和舒适性上,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笔者身边有好几个车友都喜欢骑踏板车出游,跑遍了大西南的崇山峻岭。


进山前的准备


质量较好的头盔、手套和快速佩戴的肩部以及关节护具必不可少。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车辆进行彻底检查养护——检查轮胎,并针对磨损程度决定是否更换;检查灯光信号是否正常;检查制动系统是否正常,根据制动摩擦片的磨损程度,决定是否更换或添加制动液,水冷车要检查并酌情添加冷却液;根据上次更换机油的时间和此次出游里程决定是否更换机油并携带备用机油。

总之,进山之前必须全面、系统地检修车辆,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保证车况的良好。大山深处人烟稀少,车辆出现问题之后,解决起来的难度也要远远高于平原地带,所以,行前检修重要到几乎能够左右行程能否顺利完成。如果你对摩托车缺乏必要的了解,一定要找个经验丰富的修车师傅,让他帮你完成这项工作。

在确保车况良好的前提下,还要携带一些易损的备件,譬如灯泡、火花塞等。另外,如果你的车胎不是真空胎,前后内胎必须各带一条——遇到扎胎时,更换备胎、收起破胎,并在第一时间修补好扎坏的内胎,万一再出现类似情况能够及时更换。上面已经说过,深山中很难找到修车店,所以,想要畅游山中,你还要具备一定的判断故障、解决故障的能力,必须能自己更换灯泡、拆换轮胎、调试传动链条张紧度。如果之前没干过这些活,那就先别急着出发,练习一下,等掌握了这些基础技能之后再上路吧。

下面说说笔者初次进山时带的东西:分体雨衣一身、软质雨靴一双(在阴晴不定的山间,这两样防雨用品帮了我大忙);火花塞和火花塞套筒各一只,轮胎拆卸工具一套;与原车同规格的大灯灯泡、转向灯灯泡各一只;前后轮同规格内胎、空滤、机油滤芯各一只,油门拉线和离合器拉线各一根,另外,考虑山路高负荷行驶容易使机油提前变质,在出发前换机油和机油滤芯的同时又多带了一桶机油在途中更换。


弯道行驶


进山后,你最先面对的就是弯道。山区的弯道与平原不同,除了能见度差之外,路况更复杂多变。山中弯道是盘山公路迂回上山、下山的拐点,受山体和植被的影响,车手在进弯时根本看不到对面的路况,一旦出现情况,基本难以躲避。所以,大多数山区道路事故都是发生在弯道上——车速过快,进弯后失控撞上护栏、山壁或冲下悬崖;占用对向车道或对面车辆占用车道,发生碰撞;路面积雪、积水、冰冻,车辆失控侧滑;弯前视线不好处停车拍照或方便,遭出弯车辆碾压……


总结这些年山路骑行的经验和教训,在面临弯道时,笔者的做法如下:在无法获知对面情况的前提下提前减速、鸣笛,在进弯时绝不占用对向车道,在弯道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并随时做好制动的准备,提防对面来车占道行驶或弯中路面突然破损;在弯中不要刻意追求整车的倾斜程度,尽量保持车身正立的行驶状态,赛道上的过弯姿势好看但并不适合山区路况,倾斜的车体在紧急制动时极易失衡滑跌;视线不好的弯道中,哪怕前车慢得像蜗牛爬,你也要老老实实跟在后面,不要生出超车的念头;雨雪天气,一定要严格控制进弯速度并谨慎使用制动,尽量避免超速和紧急制动;在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区,直到初夏,道路背阴的一面仍有尚未消融的冰冻和积雪,如果在接近山顶的弯道中突然这种路面,在对向无车的前提下应迅速躲避,如果实在无处躲避,切记不要制动并迅速回正车身保持匀速通过;基本上,山区的弯道都与上坡和下坡紧密相连,由连续上坡弯道和连续下坡弯道组成,在下坡过程切忌空挡滑行,要根据坡度和路况选择挡位,小油门匀速滑行并在较快时轻点制动控制速度。


总之,在山区弯道中,铁路道口经常出现的那句“一慢二看三通过”绝对行得通,只要去除浮躁谨慎驾驶,弯道就不再可怕,安全也有了保障。


塌方、过水路面


雨季里,山区常见塌方,低洼地带路面漫水成河的情况也不罕见。2002年雨季,笔者在四川万源境内的后河峡谷,亲眼目睹前方一辆轻卡被塌方冲进道路右侧洪水滚滚的河道中,转瞬即逝;2005年7月,安徽蚌埠车友老张在川藏线波密境内陷进泥石流中,在又一波塌方即将到来之际,幸遇江苏徐州的一个进藏车队,侥幸逃生……这些年,笔者驾驶摩托车跑遍了除东北地区的国内主要山区,数次经历因塌方和路面过水造成的危险,有身后落石的惊险也有险些被激流冲进路下深谷的恐怖,至今仍在为当初的全身而退暗自庆幸。


可以说,这些因天气原因导致的意外,危险程度要远远高于弯道行驶——弯道驾驶有着固定的套路和一成不变的规律,小心即可,气候灾害带来的意外往往是突发的,令人猝不及防。譬如我那年在陕西镇巴县兴隆境内的大巴山深处过一处水流不是很急的漫水路面,在行至中间时前轮冲进隐藏在水中的大坑,车身侧倾后被水流连人带车冲向旁边咆哮的山涧,幸亏路边的一棵杂树相救……

从那以后,在雨季里进山,再遇到看不清路面的过水地带,我会先停了车,步行走一个来回,在靠近里侧的路面上“蹚”出一条相对平整的路线;遇到塌方路段,在不了解头上山体状态的前提下绝不贸然通过,在通过时则尽量保持警觉、快速、不停顿,在泥泞难行的主塌方区随时准备弃车逃生。

总结起来,骑行山中雨季的塌方、过水路面,保障安全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持冷静,不要鲁莽冒进,仔细观察判断眼前的情况,没有把握通过的地段宁愿折返绕道也不冒险。


车队行驶


车队进山,依靠团队的力量能够解决许多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在无法通行的塌方、过水地段,可以一起把车抬过去,遇到突发情况时更能互相照应。但山区道路的复杂也为车队行驶带来很大的难度,如整体通过弯道的时间是单骑的数倍,危险系数大大增加;前车摔倒后容易引发后车连环相撞;后车在前车超越同向行驶的其他车辆(货车、客车等社会车辆)后,为了跟上整体,在路况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冒险超车……另外,驾驶技术的高低、驾驶习惯的不同、车型排量的差别,都能在多变的山区路况中产生不利于安全的危险因素。


在山道中,车队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一致的速度并拉开安全距离,在进山前从头车到尾车要排好顺序,行进过程中头车要根据路况及时调整速度并“压”住后车,严禁后车超越前面的车;如果车队规模超过3车,最好能配备盔内对讲装置,保持车队信息的一致和前后方突发情况的及时传达;在每晚收车后,大家要针对这一天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第二天更顺利、更安全地行车打下基础。同时,车队在进山前,要统一制定各种灯光信号以及手势传递的信息,确保每一个成员都能熟练掌握。


总之,车队进山,“稳”字当头,成员间要相互体谅包容,个人服从整体的规定,不能逞强好胜扰乱阵脚。

您可能喜欢

哈罗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