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中国摩托车市场里,能被称得上 “ 经典 ”、甚至是 “ 神车 ” 的 Suzuki 国产车型,十个指头都能数的过来;而最近的五年,能有上述称号的 Suzuki 国产车型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对于 “ 经典 ” 的定义,制造商与不同消费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指标:
* 对于制造商来说,巴不得一个车型就能赚个够,偶尔来一、两个做点缀的,对企业本身来说,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神车;
* 不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外部风格上的,有着非常突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也许还称不上 “ 神车 ”,但仍足以让外界看一眼就能记住,譬如 GSX1300R Hayabusa 隼、Katana 刀系列,以至是 RG400r、RG500r、SW-1、Accross 等;
* 另一个方面的指标,是既要、又要的那种:看似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但以其均衡的选择(从综合性能到价格),历经长期的口碑累积,皮实、可靠,价格实惠,从而深入民心、获得众多用户的认可;
* 当然,具体到个别的用户而言,在生活、工作等人生经历的过程中,产生出一个难忘的印象、甚至是深刻的故事(譬如、以此找到人生的伴侣,或如找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微面,等等),那自是经典中的经典。
让人感觉 Suzuki 的国产经典车型、没以前的多了,我个人是从以下的一些情况去观察的:
1、总体上,自 2020 全球疫情爆发之后,随着电动的方向日渐清晰,Suzuki 自己所提出的发展规划也开始有所转变,退出了所有的燃油车类世界大赛的同时,两轮燃油类车型的新车推出(或更新换代)速度,最近三年也明显地放缓(尤其是与其他日本制造商相比) —— 没有更新换代的超级跑车与豪华踏板,也没有大型踏板 AN650 Burgman 的后继车型;
2、即使是在新兴国家/地区的市场,譬如偌大的东盟、印度市场里,GD110 Hu 在 2022 年停产之后,当地的官方销售网络、目前的在售车型清单里,都没有一款通勤型(类似 GS125、EN125,搭载风冷发动机的车型)的骑式车;除了泰国和菲律宾市场有经济型/通勤型的弯樑车 Smash、Raider J 之外,印尼、越南这两个东盟大市场都只销售定价较高的 Raider R150(泰国/此前的越南版)/Satria F150(印尼和越南);
3、在偌大的越南市场,除了大型车,Suzuki 官方销售网络当前只提供三个中、小车型(Satria F150、Burgman 125、DL250SX V-Strom)。而在过去,Suzuki 在越南市场的低排量产品包括了通勤型弯樑 Smash、Viva,通勤骑式车 GD110 Hu,大直径 16 英寸车轮的 Impulse 125 Fi 踏板、通勤型踏板 Address 110 Fi,来自中国的 GZ150-A 和来自印度的 Intruder 155 巡航车、也曾亮相当地。而这些车型在停供后、Suzuki 都没有再在当地推出后继产品;
4、从小型车到大型车,在新车型推出的节奏方面,Suzuki 在燃油两轮的领域里、展现出一个全面收缩(至少是消减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线)的迹象;
5、既然在新兴市场都采用如此的节奏,那么就遑论限期报废、且到处禁摩的中国市场了;
6、而对应愈来愈有限的新车型这个境况,Suzuki 的总体市场表现反而是上升的:参考 McD 去年九月份时发布的报道,2024 年一月份到八月份的新车登记注册总量为 140 万辆、比 2023 年同期上升了大约 8.3%,预计 2024 年的全年将超过 200 万辆,是过去十五年里最好的。其中在 Suzuki 最大的单一国家/地区市场印度、其销量比 2023 年同期大幅上涨了约 21.1%,而在 Suzuki 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去年前八个月的销量比 2023 年同期下降了大约 8.6%;
7、参考 McD 对 2023 年 Suzuki 的新车注册量同级,印度和中国两个市场加起来、占了 Suzuki 摩托全球销量的约 61.3%;而 Suzuki 在印度市场目前在售的、当地生产的 2025 款车型(非中、大型车)只有三个骑式车(DL250 SX V-Strom,Gixxer SF 155 街跑车/Gixxer 155 运动街车、Gixxer SF 250 街跑车/Gixxer 250 运动街车,巡航车 Intruder 155 此前已经停供),四个踏板车型(Burgman Street、Burgman EX,Access,Avenis),仅仅几个车型,就撑起其两轮业务的核心;
8、总体上,Suzuki 的国产车型,其动作也相对地(既相对于过往,也相对于当前的 Honda)、愈来愈保守。在过去,Suzuki 在国内除了与大长江、轻骑、金城有明面上的合作之外,长铃、望江、中山国驰等,也曾看到过宣称 Suzuki 背景的产品。只是,随着国家自 2022 年一月宣布放开合资汽车企业股份比例之后,除了早就 “ 散伙 ” 的、早被遗忘的合作者之外,就连仅存的合作者,未来也变得充满变数;
8、实际上,既然三几个车型就已经能够混口饭吃、甚至还能够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获得增长,收缩产品线,对于企业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毕竟流量、赚取眼球这种东西,并不能保证些什么,去年的美国大选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例子。至于什么经典、不经典的,一切均是照着预设的指标去做产品,能否成为经典、很多时候只是无心插柳之举:Suzuki 最初也就是依靠 GS125、AG100 Address V 那么有限的几个车型,来奠定在中国市场地位的;
9、重点是,无数的用户愿意买单,这才是经典的 —— 复杂的、难于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也就是未来的收入预期)之下,大部分用户对移动出行这个硬需求的焦点,仍是最 “ 朴素 ” 的经典指标:良好的、具有高度可靠性和耐用性的口碑,且价格实惠,这才是经典的;
10、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市场的消费力,从而迫使企业的经营策略作出对应性的转变,供求关系的联动,反过来又影响着消费趋势:不同的时代(实际上是不同的经济时代),一代人老去、新一代又出来社会了,大部分工业时期的商品、看似有很多变化,但本质上、仍围绕着其最初的基本功能;
11、当大家手里都没多少钱的时候,消费力下降,那么此前经济好的时代里,那些多元化、个性化、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商品,其消费情绪就会被压抑,情绪价值让位于现实。但这个情绪只是被压抑,暂时被压了下来,消费欲望的本身、并没有消失,且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稍作累积着;
12、中国很大、人口很多,市场主流归市场主流,即使是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通勤车仍是大部分用户的目标、且价格高昂的年代里,仍有很多向往多元化、个性化大型车(那个年代,250 cc 级别算是大型车)的追求者,何况是商品信息化差异已经基本被抹平的今天 ?!
13、经典永不过时,所谓的经典,除了上述的一些指标、或者是新鲜感之外,有时候还有一种能够让人产生一试、甚至是占有欲望的气场 —— 譬如独特的 GS125R,我个人一直都没骑过的金城铃木 Katana 等等。
下面就透过图片,来回顾一些过去的 Suzuki 国产车(通勤型踏板除外,车型太多、材料不足),看看有哪些是您心目中的经典车。
下面的图片,2002 年十一月举行的广州车展上、Suzuki 的展台,以及部分户外拍摄的车型(资料图片)。而需要注意的是,车展还未开始前的 2002 年八月,《摩托车报废标准暂行规定》正式颁布,自 2002 年十月 1 日起施行,从而开启了一个影响至今的中国摩托车产业新时代。
下面的图片,除了带有 Suzuki 标识的产品之外,还有一些有着其影子的、或者是同动力平台衍生而来的产品(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