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并且便于隐蔽,车上还能搭载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在德军重型挎斗摩托车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型机枪,携带有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个备用枪管以及5升备用燃油、打气筒、千斤顶及随车工具等。1.德军习惯上将军用摩托车分为三个等级:0.35升以下的为轻型摩托车;0.35~0.5升之间的为中型摩托车;0.5升以上的为重型摩托车。在二战期间,为德军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厂家主要有: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们研制和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摩托车技术。
2.宝马公司生产的主要军用摩托车有宝马R12、R35、R71和R75,除了宝马R35为中型摩托车外,其余均为重型摩托车。宝马R35配备14马力单缸风冷发动机,而其他几种动力都在22~26马力之间,配置双缸风冷发动机,排量0.75升,四速带倒档变速箱。宝马系列摩托车中,以宝马R75最为着名,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档)变速箱,最大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前轮为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时是1挺MG 34机枪(安装在挎斗前方),有时则干脆是在挎斗上搭载1门野战迫击炮。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有16 000辆之多,它在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爱。
3.聪达普公司生产的主要型号为KS600(W)和KS750两种重型摩托(多数带挎斗),KS600从1937年一直生产到1941年,总产量约为18 000辆。该车装备0.597升28马力发动机,四速手动/脚动变速箱,单车重205千克。KS750重型摩托车,是战争中德军使用最广泛的一款摩托车,该车装备26马力顶置气门0.751升双缸风冷发动机,动力经由4速变速箱(带倒档)传递到后轮和挎斗车轮。该车从1941年开始生产,直到1945年纽伦堡的制造厂被盟军摧毁时,总共大约生产了18 500辆。聪达普KS750和宝马R75虽然都是由民用摩托车改进而成,但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考虑到了它的严酷使用环境和维修保养问题,在发动机底部加装了防撞护板以保护引擎。KS750的输出扭矩大得惊人,能够拖曳相当大的重物,在军队中素有“绿色大象”之称。和宝马R75一样,KS750也采用轴传动方式,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车轮有传动装置,并且设计有倒档、公路档、越野档和可锁定的差速器,可以将动力的70%分配给后轮,30%供给挎斗车轮。后轮和挎斗车轮安装了强有力的液压刹车装置。KS750还采用了举世闻名的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叉,虽然结构复杂给保养带来了困难,但操控性非常出众。根据使用过它们的士兵们反映,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叉比宝马R75使用的伸缩套筒式前叉略胜一筹。KS750和R75两种摩托车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换性,这便于战时零部件的后勤保障。两车坚固耐用,从结构上说是得益于车架良好的刚强度,从转向柱到后轴全部是钢管组成的三角形结构,特别是KS750,外露的粗大简洁的车架成了它最显着的外部特征,这种车架结构坚固耐用,便于维护。
德国国防军1939年使用的NSU摩托车,二战爆发后则逐渐为“宝马”和“聪达普”取代。
与宝马和聪达普公司相比, DKW公司的摩托车产量较少,但DKW生产的NZ350中型摩托车也是二战德军的重要装备。其动力为1台11马力0.346升二冲程风冷发动机,最大速度90千米/小时。引擎通过一个四速手动变速箱和链条驱动后轮。该车为钢制冲压车架,采用有减震簧的梁式前叉,车重171千克,加挂挎斗后重量为310千克。NSU公司的摩托车主要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装备德军,从1940年开始,NSU公司就开始专门为德军生产一种外形古怪的半履带式摩托牵引车(NSU HK-101)。这种车辆前半部分和摩托车别无二致,而后半部分却采用了交错负重轮和履带式行走装置,虽然它的外形不讨人喜欢,但却特别适合越野地形的行军,而且具有比一般摩托车更大的牵引力,德国人甚至在前线用它们来拖曳战斗机!该车一投入使用,立即在苏德前线和北非战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极受欢迎,到战争结束时总计生产了18000辆,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4.用今天的话来说,德国重型军用摩托车体现了颇为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了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发动机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能为车把提供加热;还有一根特设的加热管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前部,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这样,挎斗内的乘员就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胶护膝,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和风衣,这种风衣十分适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下摆还可以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是一件封闭的“连裤服”,在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保证摩托兵的舒适性。“宝马”R12细部,传动轴清晰可见。
5.宝马R75配备的手部加热管特写,该加热管利用废气加热,德国陆军装备的军用摩托大多采用德国灰涂装,空军则为黑灰色,非洲军团为沙黄色,在前线使用时会根据需要由官兵自行涂装迷彩,部队番号标志则习惯性的涂在挎斗的正前方。二战中,纳粹德军的军用摩托车一直冲锋陷阵在最前方,它们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极大地刺激了苏联军用摩托车的发展。和希特勒一样,史达林从来没骑过摩托车,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他已经看到了德军大量装备的摩托车带来的种种优势,他迫切希望为苏军装备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摩托,他看中了当时德军的宝马R71,并授意有关部门同德国商谈引进事宜,但当时正忙于入侵波兰的希特勒无暇顾及此事,于是苏联人偷偷地弄到了5辆宝马R71摩托车进行仿制,仿制成功的摩托车叫作M72,这可能是二战中苏德双方唯一使用的非缴获的相同装备。战后,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M72以及长江750等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持续生产了半个世纪以上,它们忠实地保留了宝马R71的主要特征,今天已经成了兵器收藏者中十分珍贵的收藏品,售价高得惊人。
6.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军队也曾经装备少量从德国进口的军用摩托车。1937年前,国民党在南京方山组建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1937年4月,该教导营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装甲兵团下辖3个连,当时每个连都配有1个由12辆德国“春达浦”(就是聪达普的译音,可能为KS600或是更早的型号)两轮或三轮摩托车组成的侦察班,这些担负侦察、搜索和联络任务的摩托部队,配合装甲兵团的德式战车,在抗战中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战后,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M72以及长江750等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持续生产了半个世纪以上,它们忠实地保留了宝马R71的主要特征。
7.不可思议的坦克摩托车研制始末,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就热衷于半履带式车的研制,先后研制出1t、3t、8t、12t、18t、24t等多种型号的半履带式车辆,并以HK系列命名。其中,小型的半履带式车命名为HK100型,由兵器局第6科负责研制,目的是开发一种能空运的半履带式车辆。研制工作于1939年开始。在研制过程中,参考了奥地利的轻型半履带式车辆,研制工作进展很快,1940年初就制成了样车,年内共制成了70辆试生产型车,并进行了广泛试验。1941年共生产了420辆,第一辆车于1941年6月5日正式装备德军,1942年共生产了985辆;1943年生产了2450辆;1944年共生产了4490辆。研制之初的代号为Kfz.620,定型后命名为Sdkfz.2特种车辆。德文名为kettenLirad,意思是“履带式摩托车”。
8.尽管德国人把它归入半履带式车辆一类,但它并不是典型的半履带式车辆(典型的半履带式车辆,前部为两个车轮)。从前面看像摩托车,从后面看像小型拖拉机,有点像当今的“三轮蹦蹦”和“小手扶拖拉机”。无疑,它的越野机动性和行驶稳定性要优于一般的摩托车。这也是它能红火一阵的原因所在。
结构特点:
整个看来,这种履带式摩托车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兼有摩托车的轻便和履带式车辆越野能力强的特点;第二,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动力、传动、行动、操纵机件一个都不能少。它虽然是超小型车辆,但看起来也是满复杂的,至少比一辆摩托车要复杂得多。
从总体上看,前部是驾驶员席、变速箱和操纵部分,后部为发动机及其各系统。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前面的变速箱,再传到两侧的主动轮上,拨动履带,推动车辆前进。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侧有4个交替排列的负重轮,第1、4负重轮在外侧。采用扭杆式悬挂和单销式铸钢履带;履带中央有橡胶垫块,履带板宽度为170毫米,每侧有40块履带板,履带着地长为820毫米。履带的张紧度可以调节。燃油箱设在履带两侧的上方,燃油量为2×21升。摩托车的最大速度达70千米/小时,对于履带式摩托车来说,这是相当高的速度了。
9.动力装置为奥贝尔公司制造的1.478升4缸、液冷汽油机,跟现在中低档家用轿车的气缸排量差不多,但它的最大功率却只有36马力,油耗也大得惊人,公路行驶时100千米油耗达16升,越野行驶时更高达22升。
变速箱为机械式,有主、副变速箱各一个,主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副变速箱有高低2档,这样,共可实现6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
该履带式摩托车的前部结构。猛一看起来,和摩托车差不多,但比摩托车要复杂得多。有趣的是,它的转向操纵机构很特别。驾驶员手把转动一个角度,摩托车便开始转向,这和一般的摩托车、自行车没有区别。但是,当转向角度超过15度时,内侧履带的制动器便开始起作用,使内侧履带减速参与转向。这是这种履带式摩托车的“绝话”。尽管如此,它的转向半径还是达到4米左右,是比较大的。
变形车
履带式摩托车的变型车不多,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Sdkfz.2/1和2/2型野战电话线敷设车2/1和2/2型都叫“野战电话线敷设车”。有时为了区分,也称后者为“Sdkfz.2/2型野战重型电话线敷设车”。两车的共同特点是,在发动机罩的上方焊上一个支架,装上卷筒式电话线电缆,但后者的支架尺寸较大,可以装大型电缆;车体后部挂装一个两轮拖车,同样装一套卷筒式电话线电缆。其中,2/-T1型只生产了几辆,2/2型的生产数量稍多些,但也很有限。所以,留下来的Sdkfz.2/2型的照片显得十分珍贵。
五乘员组履带式摩托车1944年至1945年研制,其特点是将车体后部加长,发动机的功率加大,使后部车厢能乘坐4名乘员。不过,该车只制成一辆样车,未能批量生产,连一张照片也未能留下。
10.休普林卡”无线电遥控爆破车这是一种遥控车,用于送炸药包或爆破扫雷。不过,它只保留了履带式摩托车的履带部分,去掉了前面的轮式部分面目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车体的四周装上了装甲,正面10毫米厚,侧面和后面为5毫米厚。车体后部设有驾驶员席,也就是说,它可以由士兵在车外遥控操纵,也可以有人上车操纵。装备的无线电设备为UKE6型超短波无线电接收机。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4月,共生产了大约50辆“休普林卡”无线电遥控爆破车。
简评
Sdkfz.2履带式摩托车的生产总数达7400辆以上,在二战中广泛应用,它小巧灵活,越野性好,深受德国大兵的喜爱。除用于牵引轻型火炮和挂装小拖车外,直接用于运送人员和物资以及担任侦察、通信任务的场合也不少。显然,它比两轮或三轮带拖斗的轮式摩托车的本事要大些。但是,它和其他半履带式车辆一样,在越野行驶能力上比不上履带式车辆,公路行驶能力和可靠性上又不如轮式车辆。这种先天的不足,使它最终难逃进入“战车博物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