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很遗憾与Indian Chief(印第安·酋长)失之交臂,错过了北极星集团(现为印第安的母公司)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办的Chief全球媒体试驾活动。这次,机会再次来临,印第安复活后的第二款车系Scout(侦察兵)将在新西兰举行全球媒体试驾活动。
收到邀请时正逢国庆假期,因为要去米兰车展,我必须在节后有限的时间内同时搞定意大利和新西兰两国的签证。麻烦归麻烦,幸好行程刚好能够衔接上,也算满足了我的“贪心”。
我认可“好事多磨”,却没想到这次能磨到令人发中指的地步。
当我觉得一切尽在掌握,只等起飞那一刻时,突发状况让人猝不及防。未能如期签下来的新西兰签证,直接影响第二天一早的航班计划。唯一能做的就是改签到当天下午,并祈祷签证能够在中午拿到。好不容易,在临近最后一刻时拿到签证,打车去机场的路上却被告知原计划17:30飞广州的航班被取消。接下来,再改签,未果,投诉,未果,再投诉,再改签……一番折腾,终于把自己及时送上了飞往南半球的航段。
当地时间2014年10月31日16点,飞机降落在奥克兰国际机场。新西兰,我终于来了!
2小时后,我出现在奥克兰西南角的Castaways海滩酒店的会议室,媒体见面会如期召开。没有任何客套,印第安的高层直入主题,简单且高效。
这次全球媒体试驾,印第安将地点选在了新西兰,是因为传奇赛车英雄伯特·孟若(BortMunro)就出身在新西兰奥克兰,而且驾驶的也是43年车龄的850排量的1920年IndianScout。在1967年,伯特·孟若68岁时,驾驶他改装后的Scout(950cc)以305.89km/h的速度再次刷新了地面最快数据,而这项1000cc以下改造型机车组的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于是,IndianScout伴随着伯特·孟若的创世之举而声名大噪。后来,2005年美国电影《史上最快印第安》再现了该故事,并被誉为最好的机车电影之一。
(破纪录电影花絮,5分30秒)
主持人简单介绍了印第安的历史和现状,接下来就是车型的介绍。印第安方面毫不避讳地将哈雷1200 Custom拿来与Scout对比,以展示自己的实力。
全新推出的Scout搭载了排量为1133cc的V形双缸双顶置凸轮轴4气门水冷引擎,其动力达到100匹,而且配备了6挡变速箱。竞争对手哈雷1200 Custom的引擎是风冷5挡68马力的引擎,在动力储备上可以说不在一个级别。此外,印第安还骄傲地宣布,Scout的重量更轻,坐高更低,有更美式风格的挡泥板,还有哈雷所没有的真皮座垫。单座版Scout美国售价为10999美元,比基础版双座1200 Custom只贵350美元;但是,改为双座版后售价仅仅提高400美金,而1200 Custom如果要改成Scout水准,则需要增加足足3495美元。
确实,从品牌历史、新车性能、配置、价格等方面来说,印第安Scout已经全面超越了同级别的哈雷车款。唯一缺乏的,印第安的知名度与后者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中国。
去年错过了酋长试驾,只能听回来的同事说它们有多么好骑。我知道,尽管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但“酋长”一直在哪,他在远方“召唤”我,等我来,然后带给我一段更原始,也更Power的纯粹驾驶。然后,改变我的世界观……
来新西兰之前,有两个问题是我一直很在意的。第一,我应该带什么样的装备来试驾?第二,我会习惯左侧行驶吗?
由于接下来在欧洲会有数次骑行活动,且涉及到不同类别的车型,所以我对骑行装备的选择尤为纠结。综合考虑,最终只带了一套紧身款拉力车服、城市骑行裤、还有SHOEI全盔。在国内,骑美式机车必备皮衣、皮靴、半盔、风镜,这似乎已成定式,所以我比较担心自己的style与这次试驾会不搭调。这个问题在早餐之后得到答案。来自墨西哥、日本、印度、韩国,以及中国(我和环塔冠军赵宏义)的媒体车手,没有一个穿得哈雷范儿。好吧,我爱这样,骑车而已,何必装逼。
驶上公路两分钟后,我释然了,左侧行驶对我而言没有任何问题,就跟我在国内高速公路上的感觉一样(我习惯在最左侧的超车道行驶)。OK,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阻碍我享受Scout了,拧动油门,一路狂啸……
驾驶Scout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因为除了“颠覆”,我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词能够如此恰如其分地来诠释它的。
2年前,我在重庆的山路上骑行哈雷戴纳“街霸”,它的重量是290多公斤。为了拍照片,需要三个大男人艰难地推拉它以求摆出合适的角度,在灵活性上,它给我很不友善的体验。Scout的湿重是253公斤,数字上它们相差40公斤,但实际感觉却像轻了200公斤。在不要任何外人外力的帮助下,我可以从容地挪动Scout,包括静止状态下的倒车。其实Scout不算轻,但它实在太矮了,加上合适的把手位置,很窄的轮胎,跨坐之后顿感轻松。
V-twin引擎巨大的发热量早已被世界各地的车友们所接受。著名的“烤蛋器”包括哈雷和杜卡迪,即便是水冷引擎,也是炙热无比。印第安的颠覆就在于,一款1133cc排量的V形双缸水冷发动机,居然能做到和我的并列双缸Ninja 650一样的热度。在新西兰20度以下舒适的室外温度下,我穿着骑行牛仔裤,没有感受到多余的热度;即便在摄影师拍摄期间,“剧情”需要我们不断停车、等待、骑出的循环,引擎的热度也非常平易近人。史上最冷的印第安,史上最cool的V-twin!
Scout采用了罕见的前后轮胎配比,前轮为130,后轮仅为150。在这样一个后轮190都不嫌够的时代,印第安的“叛逆”设定让我们觉得很好奇。有个性不能代表成功,真实的效果是,Scout获得了足够轻盈的操控性能和足以羞辱对手的轻易移动能力。驾驶它,你不会受体积或重量的胁迫,而且在通过性上,它没有一丝不足。
这是台更纯粹的美式机车,它保留了90多年前的原始设计理念,包括轮胎规格,车架设定等。当我们不断追求bigger than bigger时,印第安告诉这个世界:Classic forever!用经典颠覆潮流,进而创造新的潮流,这就是“比颠覆更颠覆”。
两天300公里的新西兰试驾体验,一般人的理解,就是一段风景优美的骑行之旅。是的,南半球的阳光,人迹罕至的旷野,美式机车的高速巡航,高纯度的清新空气,这些都没错。但是,让我着谜的却是骑行本身,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骑行。
试驾视频预览版(2分20秒)
你能骑多快?
你能连续不断地骑多快?
你能在密集的10辆车中连续不断骑多快?
你能在不断出现的弯道上并置身密集的10辆车中连续不断骑多快?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最为刺激的一次骑行经历。90~110km/h的速度连续不停地在密集的车队中飞速压过各种弯道,左右两侧的脚钉不时与地面亲密接触……
这里是勇敢者的地盘,软蛋就得滚蛋。当你骑行的时候,再也没有风花雪月,再也没有浪漫情怀,你能做的只有这些——保持油门开度,看准走线,义无反顾地扑上去咬住前车,直到结束……
伯特·孟若(BortMunro)的邻家小孩汤姆问他不怕出事吗?他这样说——
“像这样全速开上五分钟,
抵得上某些人活一辈子。”
【花絮图片】
途中小憩,都是一帮亡命徒
Scout的钥匙颇具“酋长”风范
这是前轮,130规格的前轮永远压不满,但后轮早早就满胎了,真是奇怪的设计
这仅仅是第一段山路之后脚钉的状态;第二天,这里已经被磨平了
这里刚好可以塞进一部手机,印第安的人很正经的说这不是为它设计的,然后,它就再也拔不出来了
韩国人戴HJC,日本人戴ARAI,印度人戴印度盔,墨西哥人戴美洲盔,只有我们两个中国人戴SHOEI。我和宏义都深深感惭愧,对不起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