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欧洲市场,小型跑车的主宰者基本都是日本的品牌。在两冲程的年代,欧洲的亚普利亚(Aprilia)、卡吉瓦(Cagiva)、德比(Derbi)、吉列那(Gilera),还可以跟 NSR125、RG125r、TZR125R 相抗衡而不落下风,但到了四冲程的年代里,欧洲品牌基本销声匿迹,现在就只剩下了 KTM 的 RC 系列。Kawasaki Ninja 250/300/400 “ 忍者 ”,Yamaha YZF-R25/R3、YZF-R125/R15,Honda CBR125R/150R、CBR250RR,从欧、美、日到东南亚,入门级跑车的市场基本都被这些车型所支配。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市场。
印尼 Honda 在 2016 发布了全新的 CBR250RR 之后,短时间内就将原本由 YZF-R25、Ninja 250R 所构成的格局冲击至崩塌。综合当地的一些的基本数据,Honda 在 2017 年的上半年,这台 CBR250RR 在印尼市场的销量达到 5,419 台,几乎就是在瞬间就大幅度抛离传统的竞争对手。印尼当地一般劳工阶层大约 15 个月的全部工资才可以买到的车(CBR250RR 在印尼当地的售价,折合人民币约为三万元),竟也有着这样的销量,这台小跑车的受欢迎程度、可以想象。
也正是因为原产地市场的热销,让这款新车型的价格居高不下、且不容易从粤东地区找得到货源,就连二手车也不常见。直到最近,国内的制造商将这款充满欧洲跑车风格的车型地平线化之后,CBR250RR 终于算是有机会走近国内的消费者,尽管不知道这样的方式,究竟算是哪家子的事情,好还是不好、幸福还是不幸。
什么是地平线化?我们给它的定义是:程度不一的参考 + 借鉴,比进口车售价降低但排量升级,售价相对较高的牌子功能较单一、而售价较低的杂牌带有自己动手维修摩托快速成才的功能,国内三大摩托车制造区域都可以找得到供应商。
在地平线 H 模式实现了上述的最新版升级之后,再加上一年多之前就已经有的地平线 Y 模式最新版、开始走向内销市场,至此,国内的消费者终于可以透过地平线模式,轻松地选购任意日本牌子 H、K、Y 在 125 cc 到 300 cc 入门级领域的最新版车型。暂时惟 S 模式无法推进地平线化,不知道是因为法律风险、还是产品水平的因素。
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在国内市场可以买得到、地平线模式之下的那些车型。粗略总计有地平线 B、D、H、K、Y,反正就是下面图片中的全部款式,都可以在国内市场找到。或许是水平、见识所限,不排除还有不足的部分。
今天这样的 “ 百花齐放 ”,其实也是有过一个曲折的历程、也耗时不少。回顾在千禧年之后,国内很多的制造商陆续开启了自主设计跑车的模式, 但效果似乎强差人意,首先是在控制开发成本的指导思想之下、再加上缺乏开发经验,这产品的颜值嘛、个人的看法是,看图片像猩猩(不知道是否轻侮了这最为接近人类的动物)、看实物如怪胎,且配备的都是强调实用性的低性能发动机,导致不论是内销市场还是出口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在自主开发交了学费之后,国内的制造商开始有了转向地平线模式的苗头,时间点大概是 2003 年到 2004 年前后。尤其是在看到了 Megelli 的颜值、以及在出口市场的潜力之后,正式产品开始陆续出现(估计在一、两年前就开始酝酿了)。最早的产品是在 2004 年重庆企业生产的地平线 H 模式(泰国版 CBR150R 初代)和后来的地平线 D 模式(2007 款 1098),而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地平线 H 模式,可交付出口产品的制造商也越来越多、随后并发展到几乎整个片区里的制造商,都可以提供这类车型出口。但这阶段,地平线 H 初代的颜值实在是不怎么样突出,空有一副合金阔面双翼樑的车架、尚不足在一个以面子为王的中国市场中,取得更多的影响力,出口市场就成了他们的核心方向。
反而地平线 D 模式、估计是原开发商对模具厂的控制较好、没有流出太多,而且也是最早在国内上市的地平线化跑车之一。但相对较高的售价,也让它难以 “ 烂大街 ”。
到了 2010、2011 年前后,地平线 Y 模式首次出现,当时依然是出口市场为主、内销市场仍是一个不温不火。真正引爆国内跑车市场的,当数随后出现的地平线 K 模式,而游戏方式其实也是沿用着过去的套路: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商生产同样的产品,去争夺总量变化不大的出口订单,为消化产能、就惟有转向内销市场,不小心地 “ 造福 ” 了国内的广大消费者。至于这个 “ 福 ” 字该怎么样去理解,在某些情况下,粤语跟普通话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今天能看到国内的地平线系市场能如此的 “ 百花竞放 ”、“ 万紫千红 ”、款式齐备,走过的路可真的不少,假如从 2004 年开始计算的话,说不好、今年还是中国跑车地平线化的十五周年纪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