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周在一场由厂牌举办针对相关媒体的试乘会上,畅快地在“雨中”享受了赛道骑乘。这场试乘会虽然不是针对轮胎采品的测试会,不过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样的机会能够在湿滑路面上尽情地测试轮胎性能的极限,所以这场试乘会对笔者而言也多有了许多新发现。
几乎是相同类型的轮胎?
但是抓地感大有不同
试乘会当天从一早路面就因为大雨全湿,一开始试乘比较新旧两款中级休旅型车款,两款车使用几乎相同款式的轮胎,但是抓地感完全不同,这一点让笔者十分地惊讶。轮胎的品牌虽然不同,但是看起来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休旅轮胎,其中一款能够轻松地就内倾转弯,但是另一款则是稍微一侧弯马上就能感受到接地感变浅,然后就出现打滑的情况;试了几次后都出现一样的情况,一直试下去搞得紧张兮兮地没办法好好地骑车,另外也有摩托车评论家和职业赛车选手也参加了这场试乘会,大家也都有同样的感受。
佐川的推测:
「原因在于抓地感不同」
虽然试乘会在惊险之中结束了,不过对于当时的差异一直挂在心上,轮胎的胎压没有问题,轮胎的刻沟也十分地鲜明,制造年月日也挺新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差异呢?
之后再查询了一下,发现当时感觉接地感较低的轮胎属于车款专用胎,被归类在TRAIL轮胎,这款轮胎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一款普通的越野胎,但实际上是一款可以在一般道路和越野性能路况下使用的复合式轮胎。想起以前曾经听过轮胎厂牌的研发人员说过:即使胎沟(groove)看起来一样,但相较于一般街骑的轮胎以排水性为优先,TRAIL轮胎则是着重于在林道等越野路面上驱动力(traction)。
以Michelin Pilot Road 4 Trail(左)与Pilot Road 4(右)为例,相同的胎纹但在配方上却不一样。
原来如此,根据轮胎的种类、分类不同,即使在赛车场上如此完美的场地,但是遇上完全湿滑的状态,也有性能难以发挥的轮胎,因此笔者得到了以下的结论,那就是即便胎沟深度足的轮胎也未必能够在湿滑的路面上拥有高抓地力。试着回想起当时骑乘的景象,抓地力较浅的轮胎确实好像总是附着一层薄薄水膜的感觉,不过这完全是笔者个人的感觉・・・
轮胎性能的提升与电控技术的进化
轮胎湿滑时的抓地性能极致提升
对于另一款最新高抓地力轮胎的湿滑抓地性能则是感到相当地佩服,原本这款是设定在乾燥的柏油路面发挥绝佳的抓地力性能,不过随著最近电脑解析技术的进歩,不论是结构、踏面胶料(compound),还是胎沟设计等各方面的性能都达到了全面性提升,也因此在湿滑路面上的抓地性能也有了十分长足的进化。过去没有刻沟的边缘处(胎冠)即使被认为不适合在雨天时使用,但是最近透过在踏面胶料的分子结构加入沥青形成细小凹凸的状态,这么一来不光靠胎沟也能在湿滑路面上发挥绝佳的抓地性能。
随着最近电脑解析技术的进歩,轮胎在各方面的性能都达到了全面性提升
加上近来摩托车的最新款式配备了转向ABS、循跡操控系统等电控装置,得以有效地辅助骑士的操控失误,这也就表示在轮胎发挥抓地力的极限前,车体已经抢先一步发挥性能,轮胎性能的提升与进化的电控装置两相搭配下,切身地感受到轮胎在湿滑路面上抓地性能达到极致的提升。话虽如此,无论性能多么好的轮胎总有极限。因此,还是建议各位骑士们在一般街道的骑乘做好万全的安全準备,抱着不过于勉强、谨慎的态度好好地享受骑乘。
近年来的车款大量运用电控系统,有效辅助骑士的失误,让轮胎在湿抓地上达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