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逝去的年代,再造一个经典。“RAMS440”不单单是外观设计上的一次致敬,在忠于经典的同时,我们竭尽全力追求更舒适、更好骑的车,献给所有情怀不灭的骑士。现已开启预售……
自2015年鑫源400上市开始,我们已经举办了两届复古改装大赛,通过这种形式,我们期盼能将原本在国内比较小众的改装车文化首次真正呈现在主流群体面前,很多原本只在小圈子内活跃的改装爱好者和工作室对此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基于鑫源400这个平台,涌现了很多出色的创意,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改装文化的新一轮热潮。
2016年摩博会,我们大胆将整个展位几乎全部留给改装车,这种看似叛逆的做法,一方面是想要向业界传达鑫源摩托包容、自由、随性的品牌内涵,一方面是向用户展现出鑫源400这个平台的潜力和可能性。
当时,并没有将改装车量产化的想法,因为改装车的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制性”,每一个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的想法和审美,而量产则必然会抹杀一些个性,两者之间是矛盾的。
当时展出的8辆改装车中,由“公羊机车工坊”改装的军武风格鑫源400意外地受到了所有人的喜欢,这辆车可能并不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也不是工艺最复杂的,但却接二连三地有人来拍照、合影,其中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
我意识到这种喜欢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摩托车爱好者”或者“复古文化爱好者”的喜欢,而是一种更纯粹的感情,就好像小时候看到幸福250或者长江750时的那种怦然心动,一种混杂了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我们相信,一定有人会爱上这辆车。
于是就有了将这辆车作为量产车的想法并且很快就定下了这个项目。
2016年10月项目正式启动,与原作者公羊机车工坊的阿Q商讨后,公司将改装车留存作解析,我也前往汕头与阿Q本人进行了交流,对于量产化,阿Q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此期间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回到公司,我与工程师开始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而此时我们却被一些很“现实”的问题难住了:如何既满足个性化又保证合规性?国家对摩托车的灯具、喇叭、车身尺寸等等细节都有明确要求,如果要完全合规,就意味着放弃一些这个车独有的特色。另外,改装车使用的一些改装件都完全没办法批量化地采购或加工,需要投入的开模费用也远超出我们的预想。
事实上,开发摩托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取舍问题,要反复推倒重来,在重重压力之下,面对并不乐观的市场预期,这个项目被反复地搁置了好几轮。
但好在我们没有放弃,在产品经理的努力下,我们还是争取到被允许继续执行这个项目,并达成了整个车的量产化方案,明确到每一个部件。最终我们还是成功做出了样车,并完美符合国四排放。
一方面,这辆车旨在还原老式军用机车的风貌,要有真正的“历史”在里面。
为此刻意用了一些真正的老模具生产出的老部件,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甚至一些老车才有的“瑕疵”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前后挡泥板,上面那不平整的滚边正是那个年代工业水准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师傅使用钢条手工焊接了挡泥板的支架,这样既不显得臃肿,又有手工的美感。
当然,光好看是不够的,这个车不是一个COSPLAY道具,作为量产车,用户是要拿来天天跑的,舒适度和操控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虽然棍王400原车本身有着偏舒适的街车风格操控,但仅仅这样仍是不够的,在这辆车上我们又作了许多提升,比如方向把改成了分体式带缓冲胶的样式,为了配合单座垫的骑行姿势,手把的角度和高度都作了调整。
关于座垫,一开始我们直接用了长江750的前座垫,舒适度比较糟糕,后来设计了更加宽厚的海绵单座,新坐垫根据男性生理结构做成了贴合臀部的形状,一开始坐上去可能有些不习惯,但是实际骑行过程中甚至比棍王原车还舒适,我将其戏称为“鸟巢”式设计。
新的轮胎实际表现也非常喜人,在公路和土路的抓地力都远超原有的轮胎,这个车的压弯倾角甚至可以比棍王更低。
作为一辆格调与实用兼备的摩托车,我们设计了简洁又牢靠的载物架结构,可以挂载边包、边箱、备用油壶等等装备,这种原始而实用的配置在现代街车上似乎看不到了,放在这辆车上却显得很自然。
外观配饰方面,沿用了经典的军用车色系,军绿、沙漠黄、德国灰三种颜色,并没有做复杂的贴花设计,仅仅设计了两处仿黄铜材质的贴标做点缀,整体上跳出国产车设计中外观丑、贴花凑的陋习,当车体本身的线条具备了美感,覆盖件和贴花都显得多余了。由于整个车的风格偏硬朗,我们还为其搭配了皮具,包括皮革边包和油箱皮革饰带,皮具的应用为其增加了些许温和的感觉,缓和了一些生硬感。
最后,我们将这辆车命名为RAMS 440,以示对原作者、以及所有中国定制改装工作室的敬意,同时将这辆车献给所有在历史浪潮之中保持清醒、坚持独立品格、坚持独立审美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