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骑摩托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戴好安全头盔,不然会被开汽车的同学认出来。
本来是用作保护骑行安全的头盔,此时却化身成了面子的遮羞品。这样的说法,在一个资深摩友的心里,肯定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但捧腹之余,细细思索,也让人觉得有几分道理。
中国人好面子,讲排场,大凡撑门面的东西,总是越贵越好,以此显示出主人的身价。比如那些经商的人,总是会弄来宝马、奔驰作为座驾,让客户觉得自己很有实力。对一般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开什么样的车,直接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十几万、几十万的小汽车,比起万儿八千的摩托车,当然更加显得有面子。
在这样的面子逻辑之下,摩托车的社会地位自然是急转直下。曾经的八九十年代,摩托车也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哪个家庭拥有一辆摩托车,在当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如果你开着一辆摩托车,载着一个姑娘,在大街上潇洒走一回,一定会吸引很多人羡慕的目光。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手里的钞票多了,摩托车不再稀奇。有钱了,自然要追求更贵的小汽车。现在再骑着普通的摩托车走在大街上,不仅不那么帅和酷了,而且还有可能显得很掉价,甚至把你当做送快递和外卖的。谁让你的车没人家的贵呢?
虽然我们知道这样的看法很荒谬,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大部分人眼里,这样的意识和观念还是很流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面子观念更甚。其实,很多农村人本身对摩托车的了解很少,仅仅只会看表面,就算你骑着一辆哈雷、杜卡迪,在村民的眼里也许还不如一辆奇瑞qq呢,毕竟比人家少两个轮子嘛……
当然,笔者并非说汽车不好。汽车有汽车的便利之处,摩托车也有摩托车的便利之处,两者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可以互为补充。比如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许多家庭在购买了汽车之后,还会再买摩托车作为补充。
但是在面子观念的影响下,其他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摩托车的偏见还是很强。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购买小汽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我们都知道,目前中国的摩托车市场主要在农村。如果说,如今摩托车市场的下滑是需求的下滑,那么,面子无疑也是需求的一种。可以说,面子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摩托车的消费潜力。
摩托车真有这么不堪吗?当然不是,只要对摩托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欧美这些经济更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摩托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还是一件时尚的玩具。为什么在国内,摩托车就变成了一件很low的工具了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国内摩托车文化内涵不足。其实,摩托车的历史已经发展上百年,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也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自由不羁的骑士精神,又岂是金钱和价格能够衡量的?但在中国,虽然近年来摩托文化开始流行,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众,尚未成为主流。
在国内的主流文化舞台上,也基本上与摩托车绝缘。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摩托车的题材和身影也少之又少。反观欧美,摩托车的元素屡见不鲜。比如最近《碟中谍6》的片场,汤姆•克鲁斯现场骑摩托车的谍照流出,帅气十足的造型,让粉丝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摩托车的魅力深入人心。
其实,国内一些企业也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宗申前两年赞助了刘德华所主演的电影《失孤》,另外还有许多企业拍摄了众多微电影,等等。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尝试所取得的效果还比较有限,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离主流文化还有较大的距离,这也凸显出目前摩托车行业文化人才的缺失。
因此,笔者认为,摩托文化的普及非一日之功。除了各类赛事和活动之外,行业龙头和行业协会可以加大与主流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有大众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其实,现在国内的明星之中,喜欢摩托车的也不在少数。在现在摩托车休闲娱乐的浪潮之下,通过主流文化的舞台,不仅可以扭转大众对摩托车的偏见,也可以提升本土品牌的文化内涵,以此与欧美摩托的品牌文化相抗衡。
当然,身为摩托骑士,也不妨多一点特立独行的精神。我就是喜欢摩托车,喜欢这一份潇洒,喜欢这种自由不羁的感觉,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与驾驶什么工具无关,更与它的价格无关。
其实,当汽车越来越大众化,也不再是一个多么“有面子”的东西的时候,摩托车反而更加凸显出它的个性。也许世道轮回,说不定哪一天你就站在了流行的潮头。那时候,我们可以自信地撩起头盔,对朋友说一句:“看,我多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