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经典,将雅马哈GTS1000拥入怀中(试车报告)
在看过前面的两篇介绍之后,相信GTS1000这款车,已经在大家的眼前立体而亲切。虽然配件已经少到可怜,虽然引擎每发动一次引擎寿命就少一次,但,总该要让它奔跑,这是它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于是,借了摩托车店的救援车,拉到本地一个比较知名的完全封闭路段,试试效果。
与现在的电脑模拟快速成型不同,当年的老车,在设计过程中,各部门反复讨论的次数特别多。车座的角度,看起来有些向前下方倾斜,实际坐上车后,并无前倾的战斗感。只有分离式手把提醒着你,这台车的心脏,是当时的当家花旦FZR1000的五气门引擎。(抱歉,这张照片是用砖头拍的)
790mm的座高,按理说车座看起来特别宽大厚实,应该会把驾驶者的腿往两边分开,导致790mm的座高,往往产生810的效果。但以战车我174的身高,双脚后跟几乎全部着地,单脚的话则非常轻松。
其实是车座的前端有大量收窄,但因为车座靠前位置向上包覆,给人在视觉上呈现了厚实宽大的感觉。
坐在车上时候还好,车子一旦走起来,立刻感受到了GTS1000的战斗基因,坐姿有点俯伏。一台公升的引擎,转速指针竟然可以跟400cc一样快速上下翻飞,即使初期的雅马哈电喷技术并不完美,却没影响这台三进两排五气门引擎的丝滑工况。由于一挡低扭太大,车子一动弹就上二挡,手中油门大力灌下,小心脏瞬间嗨了起来。
骑过老车的车友应该都会记得这种感觉,老车的自重很大,即使动力让前轮离地,给驾驶者带来的感觉并不恐怖。现在的公升跑车和街车,则是因为动力狂躁车身轻,给油就前轮乱举,一落地又前轮抖动,让驾驶者心生忌惮,前轮离地一下就不敢持续灌油了,只能下车后各种喊好。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雅马哈把GTS1000这台机器从145匹(FZR1000),下调到100匹。因为,砍掉了高转输出后,通过调整齿比,增加了前中段马力输出的绵密度,就是我们常说的:线性。
日系车,尤其是大排量产品,其实震动并不小。转速起来后,紧夹车架的双腿,能明显感受引擎高频绵密的震动。这现象包括后来的2000款R1,也是如此。直到十字曲轴设计之后,震动只有轻微减小,并变得更加密集而已。所以,大家无需迷信日系欧系,只要是性能车,没有软趴趴静悄悄的。喜欢没震动,干脆骑自行车,电动车都还有电机声呢。
转速一直到8000转以前,动力曲线稳定,是一条均匀的大弧线,到8000以后开始逐渐平缓。共振、噪音,全都跟着上来了。心疼机器,三挡只拉到180多一点就上四挡了。由于路长有限,到220就没再继续尝试。感觉这个260的表头,应该可以逾越的,因为手里油门还不少。
别觉得俺这样说夸张,偷偷告诉大家,日本的跑车,当年因为安全法规限制,400cc的表头只有最大180公里数字。而雅马哈的跑车,满表后,指针会在180附近连续哆嗦,也就是当年的玩车者说的“爆表”,而铃木的跑车,满表后会继续往下走,直至转一圈重新指向0刻度。而且,只要你突破一次这种极限,引擎的状态就会从此有明显下滑。别问俺咋知道的,问也不告诉你。
所以,满表这种话题,别说作为机皇的GTS1000,中小排量都不是难事。所以,那个年代的日本造车人不骗骑车人,仪表上写多少就是多少。可惜等到2000年以后,大家都把时速换成了电子表,雅马哈R1想满表299恨不得要用鞭子抽,同年份的铃木GSX-R1000则可以轻松做到。所以,后来是铃木造车人不骗骑车人。再后来,铃木修因为尾气数据造假,引咎辞职了。所以,今天的日本造车人会不会骗骑车人?
跑题一会,继续吹车。因为前避震太过突出,上一集里面没讲这款车的后避震。其实GTS1000的后避震,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是多连杆结构+阻尼可调了。后避震上端还有能调节弹簧强度的大螺丝。
在面对后轮大马力输出时候,方形断面铝合金的后摇臂,配合着后避震的优异效果,始终把后轮紧压在地上,给后轮带来很好的对路面追踪性。
尤其是过滤路面的小颠簸小起伏时候,表现一点都不比前避震差。怪不得很多玩老汽车的车友说顶级老车一点都不比现在的车差。看来道理共通,任何年代的机皇,总是超出时代很久。高昂的金钱付出,换取的是超值的回报。
而RADD前避震系统的表现,一是集中在制动时。那个年代的大排量车型,为了减少车辆紧急制动时的俯冲问题,都会在前避震杆下端,加一个缓冲的氮气瓶或液压油瓶,减小前避震往下载时候给驾驶者带来的恐慌感。但实际效果平平,最终被取消。而GTS1000在大力捏下前刹车时候,除了非常悦耳的滋滋滋声音,整车会平平的向下“蹲”。
这种感觉,骑过宝马R系列,A型前避震结构车型的车主,应该都很熟悉。由于不是往前栽头,而是整车平稳下蹲,所以,驾驶者会更加大胆的捏下前制动,让前轮的抓地力发挥到极限,直至出现轻微的抱死搓胎。
RADD前避震系统的表现,二是颠簸中的过滤效果。上一集时候提到过。不管快速还是慢速经过减速带时候,多年的骑行经验,常常会让我们下意识的从车上站起来躲避颠簸。但GTS1000过减速带时候,隔着头盔你能听到清晰的噔噔噔的轮胎压上减速带的声音,手上却没有颠簸感传来,只有后避震的轻微动作会提醒你刚过了减速带。
舒适性很像坐在一台老式卡迪拉克或老林肯的错觉,心里跟着来一句:窝草,竟然不颠!而轮下的路感还依旧清晰,压到很小的石子或烟头大小的树枝时候,回馈感分明。可惜呀可惜,这套能过滤颠簸却基本不损失路感的RADD系统,要不是因为自重较大和造价昂贵而被雪藏,还真值得推广一下。
RADD前避震系统的表现,三是弯道中的制动。各位车友都感同身受,两轮的摩托在车身倾斜时候,最恐怖的莫过于弯道里出现一堆沙子或积水,灵魂出窍间,丢油、轻扣刹车、掰正车身,一秒钟时间里能分解出十几个手忙脚乱的动作出来。其实摩托车在弯道里,轮胎在抵消往外甩的离心力同时,兼具的抓地力比我们想象中更多,毕竟还有车身重量骑手重量附加在上面往下压着呢。因此,弯道里的摔车,大多数来自骑手过度紧张导致肌肉僵硬动作迟钝,丧失最佳制动减速时间,最后没路了才无奈大力刹车,抱死前轮而摔倒。
大家看RADD前避震的角度就能明白,除了受力点更加靠下,让车身重心整个降低之外,前避震的角度快达到水平角度了(夸张说法)。所以,当刹车力施加到前轮时候,前避震的回弹作用力自然会向斜后方走,而不是向上回弹。因此,弯道中刹车时候,会感觉整车重心往后轮方向移动,而不是普通前避震的那种前仰后合。你心里不紧张,自然就可以按正常节奏在弯道里制动、收油减速、扶正车身绕开障碍、继续侧倾、给油出弯。
继续吹,大家看俺这张压弯的照片表情虽如此笃定,其实心里慌得一批。因为,本来打算只是摆摆动作,把腿打开一下装装样子就得了。GTS1000的配件稀缺到变态,俺可不想车子出现蹭蹭划划的。
所以,让朋友帮忙拍照时候,只是打开腿亮了个相。
谁曾想,还没怎么用力,车身刷的一下就倾倒下去了!这特么不合常理呀!即使是欧版的GTS1000都249kg了(前避震外形不同),日版GTS1000自重是突破260kg的,这种老车怎么可能会跟400cc似的?瞬间汗毛倒竖的一激灵!这要是来个侧滑,丢面子事小,车身受损事大!结果,发现侧倒虽快,却很稳定……顿时跟陈佩斯接过朱时茂的驳壳枪一样,嘿嘿嘿,好玩,好玩,好玩……
确实,GTS1000的侧倾速度和发力轻盈,跟自重数据差别很大。并且因为RADD系统的稳定性,在车辆侧倾后,给驾驶者预留了大量的回旋空间。同时,但这套RADD避震系统,在压弯的过程中,路感开始变得模糊,跟正立骑行时候不同。好在带给驾驶者是稳定的感觉。有点像骑在一块超大棉花糖上压弯,活动活动屁股,前后挪动一下位置都无所谓,车身始终软乎乎的抓着地,任由你摆布。
当然,车无完车,GTS1000之所以短短四年就从雅马哈的量产车名册上被干掉,造价高昂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车身实在太重了,原地推车时候,相当考验臂力腰力,尤其有点小小坡度时候,几乎要咬着牙嗷嗷叫着推车。如果它是金翼那样大小的车子,重一些也就罢了,关键这车看起来没那么大,却极重。抛开推车问题,超大的自重还带来的,是油耗。百公里要7升起步了。20升的油箱,续航里程只有二百多公里。虽然那个年代没人讲究超大油箱和超长续航,但,绝对影响车主的使用感受。本来就因为售价超高而应者寥寥,如果车主再说续航一般,意向车主可能就直接止步了。
除了上面这些,最大的原因,是RADD避震和Ω车架太复杂了,两处加起来何止几百个零件。我们之所以推崇日本车,是因为日系车创造了产品稳定性,千台故障率只有10左右,很惊人。而GTS1000的结构越复杂,意味着出现故障的几率会越高,与日本品牌所秉承的风格是背道而驰的。是的,复杂的结构带来了更好的驾驶感受,但,逐利的资本眼里,这是没有性价比的。由于没能迅速占领豪华运动旅行车市场,老练的资本方随即壮士断腕,停产,减小损失,寻找下一个突破口。
说到千台故障率,延伸下话题。其实,严格执行日方生产标准的泰本田泰川崎,千台故障率却并不比国内的豪爵等一线品牌低,因为很多零部件的原地采购,导致故障率的上升,想想泰国的金属冶炼、焊接工艺和机加工精度,大家觉得会比国内好么?而日产的中高端车型始终不外放代工,始终由日本工厂生产,就是为了控制千台故障率,因为这些产品,才是能代表日系车真实水准的作品。
因此,我们在喜欢日系车,切不可盲目照单全收。日系品牌浸淫摩托车多年,销售策略成熟老练。近日CB500X和CB500F价格连续跳水,就是第一茬肥硕型韭菜,已通过泰产低成本和饥饿销售策略收割完毕,开启新本五本生产的第二波大批量平切韭菜模式的关系。所以,日本摩托车品牌发展史上,类似GTS1000这样的车型不少,并不是因为它们不行,而是被资本的放逐。昙花一现间,留给我们的,只剩那个年代的纯真美好。
又是一年剩蛋了,手机上推送着各种打折促销剩蛋礼物。在被各种商业营销模式一次次洗刷后,早产生了抗体,也决定买个真正需要的东西,给大家看看照片吧,剩蛋礼物已拿下,战车我的GTS1000有备用零件了。
可能很多车友觉得,收个不能上路的玩意儿摆家里意义不大。还有的车友在猜测前前后后花了多少。其实,何止摩托,任何一件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永远都不会是同一个概念。情怀这玩意儿,没法用价格来估量的。
生而为人,处世艰辛,人生起码该有一次,投入全部热情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 life is FXXX motorcycle。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