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微信公众号

川崎500SS MACH III,两冲程风冷三缸神车


在摩托车的进化历史中,不乏各种“神车”,这其中日系品牌是最为努力的。今晚要和大家聊的正是来自川崎的一款神车,川崎500SS MACH III 。

川崎 500SS MACH III

早在1966年,川崎就凭借250cc的A1 Samurai,在性能上超越了此前领先的本田CB72、雅马哈YDS3与铃木T20等车型。随后,扩缸至338cc的A7 Avenger以更高的性能,进一步提升了川崎的高性能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川崎并未满足,决定开发一台性能更加疯狂的“极速机器”。

这台车的目标是最高时速要达到200km/h,0-400米加速时间在12秒以内,性能直逼当时的专业赛车。川崎工程师想法直接而大胆:在现有338cc双缸发动机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一个气缸,打造出一台500cc三缸机器。如此一来,实现200km/h的目标似乎近在眼前。

然而实际开发时却困难重重。尽管在原有发动机左侧增加了一个气缸,首次采用的120°三缸曲轴设计理论上振动极小,但反复的极端加速测试却频频出现问题。用来固定各气缸曲轴夹角的销钉经常断裂、移位;高转速区间的二次振动也令开发团队苦不堪言,以至于不得不在手把的橡胶握把上加装长条形的散热鳍片,以减少骑行时手掌的疲劳感。

即便如此,工程师仍竭尽全力进行高强度调校,最终勉强达到200km/h的目标。但由于车身设计的原因,前轮荷重不足,高速直线稳定性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测试骑手甚至不得不在前叉底部临时装上铝制挡板,增加前轮下压力。这台车性能强悍到了极点:稍不留神,加速时前轮便会轻松抬起离地;高速过弯时,还会出现剧烈的摆动。驾驶这样一台车,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车手。

除此之外,另一个令工程师头疼的问题是火花塞频繁被淹。高性能调校的发动机在低转速时点火困难,再加上为了避免活塞烧结而大量输送2冲程机油,火花塞经常被浸湿而无法点火。为此,川崎首次研发出晶体管CDI点火系统,通过高压放电方式克服火花塞失火的问题(因此在侧盖上还自豪地贴上了醒目的高压标志)。但当时的技术尚无法完全做到无触点,因此仍需使用带有触点的分电器,以120°的角度间隔进行点火分配。

此外,他们还特别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火花塞。不同于常规火花塞上下电极间跳火的结构,这种特殊火花塞从中央芯部向外围多点跳火,即使部分区域被油浸湿,也能在其他部位顺利点火,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历经艰辛开发而成的500SS MACH III,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其搭载的498cc发动机可输出60匹马力(7500rpm)和56.8Nm的扭矩(7000rpm)。由于随时都能轻松抬头,同时伴随着猛烈的白烟,使人产生只有极度热血的骑士才驾驭得了的印象。这种特性反而吸引大量挑战者,恰好符合川崎的初衷。

不过,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国外市场。在速度限制更严格的日本国内,即便搭载了CDI点火系统,火花塞易淹死的问题依然存在,这让它在国内普遍被视为一款难以驾驭的车型。尽管如此,随后川崎逐渐改进点火系统及发动机本体,使500SS MACH III逐渐从难以控制的猛兽演变为普通骑士也能驾驭的日常车型,逐渐吸引了原本只敢憧憬却不敢尝试的消费者。

后来,川崎进一步扩充了2冲程三缸系列的排量规格,包括250cc、350cc(后来升级到400cc)和更大的750cc车型,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大量三缸车迷。

直到更大排量的4冲程DOHC四缸900cc的Z1问世,其优异的性能和旗舰定位迅速吸引了市场关注,原本风光无限的2冲程三缸系列逐渐退居为中级排量的“野性”车型。即便如此,2冲程三缸发动机120°间隔点火所带来的独特声浪——那种高频与低频混杂的美妙共鸣,以及充满机械质感却又不尖锐的柔和振动,至今仍然吸引着不少忠实拥趸。

这种明知艰难却执意挑战极限、并最终实现量产的疯狂个性,展现了川崎的独特风格,使得MACH III成为了摩托车历史上极具个性的传奇车型之一。

那么对于这种特殊的2冲程三缸发动机车型,你有什么想说的?

您可能喜欢

机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