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车初体验:从期待到惊艳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混迹摩托圈多年的「老炮儿」,我对新大洲本田NS150GX的期待早在去年底官宣时就已拉满。当得知本地经销商3月下旬到车后,我几乎是「抢」着完成了提车流程——白色高配版,落地价17,480元,包含50L快拆尾箱、行车记录仪和原厂保养套餐。

提车细节:
• 外观冲击:实车比官图更显精致,「X」型前脸配合悬浮式风挡,既有运动感又不失优雅。车漆工艺媲美进口车型,钛银灰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同事调侃这是「小佛沙350」既视感。
• 装配工艺:部分螺丝存在轻微滑丝(网传首批车通病),但整体接缝均匀,按键阻尼感扎实,对得起本田的品控标准。
• 储物空间:座桶可容纳一顶XL码全盔+手套,50L尾箱能装下双人短途行李,前置物盒带双USB快充(Type-C+A口),实测30分钟可为手机充电50%。

改了风挡坐垫

夜晚的他格外迷人
提车建议:
• 优先选择高配版(差价1,500元),行车记录仪和胎压监测的实用性远超成本。
• 提车时仔细检查螺丝和漆面,部分经销商提供免费升级服务。
二、骑行实测:本田技术下放的「降维打击」
动力表现:
• 起步:150cc水冷四气门发动机低扭充沛,0-60km/h加速仅需6.8秒,红绿灯起步轻松甩开电动车。
• 中后段:80km/h后加速略有疲软,但极速可达105km/h,国道超车无压力。
• 油耗:市区通勤2.3L/100km,高速巡航2.5L/100km,8L油箱续航超300km,彻底告别「加油焦虑」。
操控与舒适:
• 减震:前正立式+后双枪减震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滤震干净,但弯道侧倾稍明显。
• 刹车:双通道ABS+TCS介入及时,雨天湿滑路面紧急制动无侧滑,后刹行程略长需适应。
• 坐姿:766mm座高对165cm以上骑士友好,座垫支撑性优于豪爵UHR150,1小时骑行无疲劳感。
智能配置:
• TFT仪表:5英寸屏幕支持导航投屏(需手机APP),强光下亮度足够,但UI交互逻辑稍复杂。
• 无钥匙启动:蓝牙感应距离约3米,熄火后自动落锁,彻底告别掏钥匙的烦恼。
• 车联网:T-BOX系统可远程查看胎压、定位和骑行轨迹,但APP偶尔出现延迟。
三、深度体验:那些「真香」的细节与槽点
真香细节:
1. 静音启动:ACG无声启动技术让冷启动噪音低于50分贝,邻居误以为是电动车。
2. 怠速启停:等红灯时自动熄火,松刹车即刻唤醒,实测可降低5%油耗。
3. 半热熔轮胎:标配诚远Semi-T胎,湿地抓地力提升20%,压弯信心倍增。
值得改进:
1. 刹车手感:前刹行程过长,建议后期升级钢喉和刹车片。
2. 座桶照明:夜间取物需手机补光,可自行加装LED灯带。
3. 风挡高度:原厂风挡对175cm以上骑士保护不足,建议改装可调风挡。
四、竞品对比:1.6万级踏板的「性价比之王」


总结:
• 豪爵UFR150:品控扎实,但动力和配置略逊。
• 五羊本田NWG150:品牌溢价高,配置保守。
• NS150GX:四气门发动机+满配安全系统,1.6万级唯一「本田标+水冷+ABS+TCS」车型。
五、长期使用:3000公里后的真实反馈
优点:
• 油耗稳定:3000公里平均油耗2.4L,保养成本单次约150元(全合成机油)。
• 可靠性:未出现网传的「怠速熄火后无法启动」问题,本田的品控依然值得信赖。
• 改装潜力:已加装升高风挡(200元)、手机支架(50元),未来计划升级刹车和排气。
缺点:
• 装配工艺:后视镜螺丝松动(首保已解决),部分塑料件接缝不均。
• 售后体验:部分经销商存在「加价提车」现象,建议选择口碑好的老店。
六、购买建议:适合谁?不适合谁?
推荐人群:
• 城市通勤族:省油、灵活,停车方便。
• 短途摩旅党:50L尾箱+300km续航,周末出游无压力。
• 科技爱好者:TFT仪表+车联网,满足智能出行需求。
慎选人群:
• 追求极速:105km/h的极速难以满足激进驾驶。
• 重度改装玩家:车架结构限制大改,适合轻度升级。
• 预算敏感型:1.6万级可考虑国产车型(如无极SR150GT)。
七、总结:本田标下的「六边形战士」
新大洲本田NS150GX的出现,重新定义了150cc踏板车的价值标准。它既有本田技术的可靠性,又以「满配」姿态杀入市场,成为2025年合资踏板的「卷王」。尽管存在装配细节和售后差异,但1.6万级的价格能买到「本田标+水冷四气门+ABS+TCS」,已经足够打动人心。如果你正在寻找一辆「能通勤、能摩旅、能耍帅」的全能踏板,NS150GX值得你列入备选清单。
最后提醒:建议优先选择高配版,加装风挡和手机支架,体验会更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