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61高龄的BMW R51/3,是BMW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的第二台配备水平对卧引擎的电单车
●这台61高龄的BMW R51/3,是BMW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的第二台配备水平对卧引擎的电单车,而这个年代的车辆,也是由原始单车化外型过度至现代化外型。
多年前採访意大利米兰车展途中,在英国希斯路机场购买了一本古董电单车的图书,书内介绍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电单车,多间车厂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已关门,但书内其中一台车辆是1953年推出的BMW R51/3。没想过多年后的今日,可在香港欣赏同款的车辆,而替客人修復这台六十高龄的古董车是ET CUSTOM,就让本誌扮演讲古佬,细说BMW R51/3的故事。
水平对卧或BOXER(拳师)引擎,还有轴传动向来是BMW的象徵,即使近年BMW的电单车趋向多元化,推出配置单汽缸、四汽缸及六汽缸引擎的绵羊、SUPERBIKE及大排巡航车,水平对卧引擎依然担当重要角色。毕竟BMW已使用水平对卧引擎91年,有如厂方的核心价值,车厂怎可轻易放弃。
BMW是一间拥有接近百年歷史的老店,最初业务是製造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為祖国德国效劳,协助生產高性能战机。1918年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禁止战败的德国成立空军,没有飞机可造的BMW,改行设计及生產电单车引擎。
直至1923年,BMW才推出自家研发的电单车-R32,这也是BMW首台使用水平对卧引擎的车辆,排气量是494cc,马力只有8.5hp,配备三前速手动波箱,极速是95kmh,该引擎更奠定了BMW往后使用的水平对卧引擎的基本佈局。虽然以今天的角度来看91年前推出的R32连125绵羊不如,但编者估计当时的人已视之為高端科技。BMW R32面世后不久,还推出多款单缸200、250及新款水平对卧引擎的电单车,包括今次介绍的R51/3前身-1938年推出的R51。
事实上BMW并非首间採用水平对卧引擎的车厂,早在1907年英国的Douglas已开始使用,而BMW的引擎也是以Douglas為蓝本,并加以改良及採用完全相反的放置角度。论机械美感及精密度,当然是拥有製造飞机引擎经验的BMW為佳。
大战结束后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不甘战败的德国在1939年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德军使用的电单车是由BMW製造,水平对卧引擎的优异散热及轴传动的可靠性在严苛环境下备受肯定,连随后加入战圈的美军也要求HARLEY-DAVIDSON及Indian仿製相同引擎的电单车。
正所谓邪不能胜正,再次战败的德国二战后付上了沉重的代价,军事及工业发展也受到严格限制,电单车生產必须得到美国首肯才可进行,并只容许生產细排气的电单车。战后BMW首台推出的车辆是配备250cc单汽缸的R24,车辆基本上是由战前剩餘物资製造。1950年,BMW取得放宽,获批生產大排水平对卧引擎的电单车,厂方把1938年推出的R51復活,加以改良后命名為R51/2,很有第二代的意思。一年后即1951年,BMW推出第三代R51/3,而今次介绍的R51/3在1953年製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BMW首台推出的电单车-R32於1923年推出,也是BMW第一台使用水平对卧引擎的车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款BMW R51/3於1951年面世,而图中的BMW R51/3在1953年出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代表飞机螺旋推进器及德国巴伐利亚自由邦蓝白色旗帜的BMW徽章,R51/3上的徽章属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设计。
●车架上的资料,包括型号51/3(BMW R51/3)、排气量490cc、24匹马力、引擎编号及1953年製造年份,还有Made in Germany德国製造。
●从视觉上来说,编者更喜欢欣赏旧式BMW水平对卧引擎,感觉上非常强壮,外型像一枚深水炸弹,又像潜水艇,还有那个像电饭煲盖的风隔及竹竿幼的传动轴,与坦克般坚固的引擎外壳型成了强烈的对比。
●水平对卧是指两个汽缸及活塞以90度横卧,严格来说属V型引擎,与DUCATI的L2及HARLEY-DAVIDSON的V2同属祖宗。由於水平对卧引擎的形态像拳手握拳的姿势,又称為Boxer引擎,BMW第一台使用水平对卧引擎的是1923年推出的R32。由於当时还未出现水冷散热,两个汽缸左右外露有利风冷散热,加上可靠性极高的轴传动,在炎热及沙尘滚滚的战场上大派用场,但引擎运作时却產生轻微左右摇摆的动作,另外轴传动的重量也较一般的链条或皮带重。
●以生產飞机引擎起家的BMW,理念是设计不容许在空中发生故障的引擎,这概念套用在电单车上能製造可靠性极高的电单车引擎。水平对卧引擎的内部零件,包括离合器、曲轴、打南磨(发电机)、输出轴等等的摆放位置与一般电单车引擎相反,从图中也可看到引擎使用俗称筷子的推桿(PUSHROD)式气门,而现在的BMW引擎大多使用高性能的双凸轮
●四前速波箱连接轴传动,读者别误会图中的是起动车辆的脚挞棍,其实是手动转档波棍,即是说除了脚踏转档外,还提供另一方法转档。
●结构复杂的轴传动设有防尘设计,内有吸震胶及无数的齿轮。
●尾轮框内连接轴传动的齿轮,鼓煞车皮则设於轮芯内的左方。
BMW R34 CLASSIC BIKE
●右尾避震与尾轮轴传动外壳连成一体。
●尾掣动鼓煞设於尾轮芯内左方上。
●古懂BMW引擎的发电机及波箱外壳散发浓烈的金属味,盘顶採用六间散热鱼鰭设计,旧款R51/2则插用两间鱼鰭,两个汽缸採用独立化油器供油。
●古懂车电器设备十分简单,只需6 Volt啟动电池便可应付需要,电池上方是脚挞著车棍。
●设於啟动电池上的脚踏挞车棍。
●盘顶採用六间散热鱼鰭设计,食尽鲜风散热方法在现今赛车角度来说严重增加风阻,但这台R51/3在当时德国国内的500cc赛事所向披靡。
●一对筷子推动气门运动,正确名称是OHV(底置凸轮轴),波箱外壳上刻有引擎号码。
●读者看到油缸底下像饭煲盖的金属圆盖吗?
●这个像饭煲盖的部件是古懂BMW引擎的风隔,鲜风经此进入进气歧管,与气油混合后进入气缸燃烧。
●油缸下的古老油cock(油缸开关阀)、圆型风隔、进气歧管、化油器、气缸......
●排氣管很有美國四輪的風格。
●上眼镜上的旋扭是古懂机械式钉把(防甩头),纯粹调校軑把转向的鬆紧,与现今油压式有很大分别,而前叉花型金属顶盖的设计也古色古香。
●当年大量电单车及汽车也是使用VEIGEL的咪錶,而R51/3的极速是135km/h。
●灯罩上的泪滴型的黑色金属為车匙,扭动后还需使用脚挞著车。
●别树一格的车匙设计。
●很復古味吗?错了,这根本就是老爷车,这也是大半世纪前SUPERBIKE及越野车的佈局。
●超简单的设备-大灯开关按钮,没有指挥灯掣,需要骑士人肉打灯作提示。
●油缸上設有擺放小型工具包的空間。
●古老單車式硬膠座墊。
●硬膠座墊上的嘜頭。
●座墊下設有單車式的彈簧避震。
●傳統大圓車頭大燈。
●尾沙板上既可安裝旅行架,亦也更換尾乘客座墊。
●1953年版的套筒前叉、前鼓煞、19吋鋼絲輪框,而1954年版更換了更大體積的前鼓煞。
●純威也拉動的鼓煞系統。
●很有印第安風格的前沙板。
可點擊放大高清圖片觀看
可點擊放大高清圖片觀看
可點擊放大高清圖片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