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

微信公众号

摩托车在中国,究竟缺少了什么?


摩托车在中国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厂家的生产被允许,而且数量似乎也不少,但是在中国的大城市摩托车基本上都被禁行了,在农村和中小城镇被用做廉价低档的运输工具,骑摩托基本上是一种低收入的穷人符号,骑摩托的人多,往往说明该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似乎开四轮的人才是有钱人),摩托车多的场景就被比作电视里的越南街头。摩友在中国是极小的群体,当然整体力量也薄弱。这就像桌球,桌球在国外被视为绅士的游戏,在中国只能的存在于街头巷尾,是屌丝们的娱乐方式,不再代表绅士风度,这一切都在表明着,在国外作为高端骑行文化符号的摩托车在国内只是一种被漠视的小工具。

真正的摩托文化盛行于欧美,在摩友的心里摩托车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钢铁机器,更是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象征,即便说它是骑士们的图腾也不为过,最具有号召力的应该是传承着牛仔精神(又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他是崇尚自由、个性的骑士心目中的英雄。


哈雷摩托车经典的V型双缸发动机、悦耳的马蹄式排气、豪迈的坐姿无不令人陶醉。强劲的摇滚乐背景下,十几个剽悍的骑士,穿着黑色皮衣裤,戴着墨镜,胯下是硕大的重型摩托车,黑色间银色的车身,亮可鉴人,一声令下,十几辆机车轰鸣着飞驰而去,卷起漫天尘土……这就是哈雷戴维森一手书写下的美国文化史。一个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就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而这一切,又正是美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哈雷戴维森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美国梦的一个标的。

哈雷戴维森用摩托车代替了骏马,将美国200年西部拓荒史在20世纪成功续写了100年。哈雷戴维森精神支撑了“二战”后每一代美国青年的存在和梦想,而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也因此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是他们的———钢铁情人。数以百万计的哈雷迷们,不但将哈雷戴维森的盾形商标贴在摩托车和皮衣上,更纹在自己的身上,哈雷戴维森因此被称为“纹在顾客身上的品牌”。每年,各地的哈雷车友会(H.O.G.)都举行巡游活动,平日里辛勤工作的建筑师、律师、医生、工程师、CEO们,这时候都卸下三件套,穿上黑色皮装,骑上心爱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由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于引擎震天轰鸣和黄土飞扬中浩浩荡荡而去。


而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往来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俺们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到今天摩托车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它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早在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已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中国的尊严,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人痴迷于音乐,有的人痴迷于足球,有的人痴迷于某种收藏……而我们,最痴迷的就是摩托车!”一位已有20多年驾龄的摩友曾这样对我说。我想,这不仅是一位车迷的心声,更是无数车迷的共鸣。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摩托车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曾说:“我国是世界上摩托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摩托车工业时,车文化显得相对滞后。我从爱好车到探索车文化理论,从1997年的西部万里行到1999年的穿越罗布泊,一次次地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同样的摩托车探险,为什么穿越罗布泊就能引导起广泛关注?因为这是注入文化底蕴,具有社会性的探险。


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驾一辆低档摩托车载妻儿远游的乐趣,并不亚于一辆哈雷?戴维森能带给一位款爷的乐趣……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就在我们身边,难道你不觉得,它们也蕴含着文化吗?至此,我们仍不敢妄言,中国的摩托车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摩托车文化,早已超越了摩托车本身,它物化于人,又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前行,继续传承着摩托文化。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有何秘方?美国谚语:“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买台哈雷摩托,大概要 “32万人民币,估计一般中国人是接受不了。”


作为全球顶级品牌的哈雷摩托车曾经多次在国内的摩托车博览会上展销过,在某次博览会上展销的一款哈雷弹簧者的价格为28万。据了解哈雷摩托大多超过30万元,最便宜的也在20万元左右。


“哈雷摩托车的价格,对于中国的摩托发烧友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表示,“但这些发烧友,像‘北漂一族’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一样期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据说一个哈雷的利润比国内所有摩托车厂家的利润总和还高,人们在惊讶的同时也见怪不怪了,毕竟国产所有手机厂家利润总和也不如苹果的零头,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个鬼样子吧。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汽车。哈雷摩托车的品牌秘方,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这是谁说的话呢?不,它是一句美国谚语。


哈雷摩托是世界上最有号召力的摩托车品牌。它的消费者,甚至将他钟爱的品牌哈雷摩托纹在自己身上,与其终身相伴。哈雷摩托做到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哈雷不是摩托车,在哈雷迷们的心里,它是宝贝、玩具,更是象征自由的精神。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哈雷摩托的标志,是当今世界上最多的被其目标群体纹在身上的品牌之一,同样,它的品牌忠诚度也是最高的。


摩托车,一直令无数男人着迷着的机器,是人们能感觉动力的最直接的工具,翻开摩托车的历史,一页一页灿烂绚丽,各种机车文化,源远流长,总是能看到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神往呢?是动力?是速度?不对,是男人爱动这动那的个性在吸引我们,吸引我们走近这个有魔力的机器,男人的天性就是探索,就是追寻,所以我们才义无返顾的接纳了这个机器,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为它谱写着光辉的历史,男人造就了摩托,摩托造就了男人钢铁般的性格。

一台摩托车的生命里在不断的接受着我们对它的改动,男人深深的爱着它,但是永远不满足于它现在的状态,反反复复的斟酌着它,计划着它的未来,不断的改动着,不断的进化着,它也在承受着不断进化的过程,渐渐的蜕变成摩托车历史前进中的一段足迹,留下它那光辉的瞬间。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我的个性,在量产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驾,不断的往它的身体里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的让它成为自己个性的代言,成为自己无形的名片。当男人驾驭着充分体现自我的动力机器穿梭于城市,那种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恐怕用人类的词汇难以形容。


看到外国的摩托文化,恐怕不只是我们车友所撼动吧,我们生活的人群,多多少少,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那种狂野的铁骑形象,深入民心,令大家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国的骑士精神了吧,那种坚毅的神情,壮观的团队,真的让我们很难忘记,在很多车友年轻的时候和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记住了他们的形象了吧,也确确实实的影响了我们。那些马达轰鸣的大家伙,发出狂暴的怒吼,真的太有男子的气魄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摩托的文化,延续着摩托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视电影看到在国外,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小仓库里,自己整理着,修复着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步一步,太有感觉了,相信很多朋友也幻想过自己是画面中的主角的样子,最后骑上自己满意的作品,去任意的驰骋,追随着自己自由的脚步,追随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现在世界庞大的摩托产业里,我们国家的生产技术和代工量已经成为了不可代替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我们的摩托文化,在宏伟的摩托文化里,我们没有可以渲染和自豪的东西。现在的摩托文化基本融合了所有我们能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在美国,在英国,在日本,在泰国,在法国,在德国……每提到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的摩托形象,但是在中国,我真的想不出什么太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杂乱,有些没有根据。我们现在的身边真的找不出什么很统一的风格,或很有我们自己风格的团队。在我看来只有刻意的模仿,盲目的跟风,完全没有自我,没有定位的中心,虽然看起来很酷,虽然看起来很眩,但是这只是迷惑外行的一种简单做法。相信全国的车友心中都有这个迷惑,为什么国内的大气氛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和谐,不融洽,是车有等级区别,还是我们的实质有等级区别?正当时下全球流行中国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团结起来,努力创造中国的摩托文化,创造中国的摩托历史,车友玩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化。我真正参与到中国车友行列并没有多少时间,但是确实也看到了我们身边的各种问题,在身边玩摩托的朋友总是认为贵的大的,就是好的,在我看来真的是大错特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有很多的车友一味的追求着速度,在挑战速度的时候忘记了安全,忘记了期待他的人,最终是换回了不值得换回的东西,真的是太傻,玩车的心态真的是太不成熟。

在中国的摩托世界,来到我们身边的外国机器,来的太快,来的太猛,在我们还没有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认识之前,有很多车友就已经拥有它了,但是真正能了解,能认识你身边的这个钢铁家伙的车友又有几个?我承认速度是摩托车的诠释,但是摩托车并不是速度的诠释,大家在了解和认识它的过程里你会得到很多很多的生活真谛,能给你带来很大的精神财富。现在各地的车友也经常有很多的聚会,真的不错,一起跑跑,交流一下行驶,维修,保养的方法,互相学习,真的是很好,我也很赞成这样的做法,促进我们的摩托车文化,促进车友之间的技术和感情。但是也确实看到了很多团队盛气凌人的样子,真的受不了……记住,一个强大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友善团队,一个能献出友谊之手接纳别人的团队。有很多改个手把,换个轮胎,就到处大喊自己改装了的朋友,我劝你们还是冷静的休息休息吧,不要在现在这个文化和科技让地球成为村子的世界里丢人了,每个地方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做为中国人,不要嫌弃高低贵贱,能不能拿出我们的这个文化古国的历史来真的造就出点让人刮目相看的摩托车文化。我们真的有太多吸引他们,让他们看不懂也看不明白的东西了,我们不要再迷恋人家那些临摹、效仿已经无法超越的文化了,因为那些文化是他们用了我们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能用我们超强的模仿和理解能力能打败的。

在摩托车的历史里不乏各种改车的高手,但是不知道车友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他们的本意,每当改出马力,速度惊人的超级机器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像有些车友那样不顾一切的狂奔,狂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他们是在保证一切安全的情况下在向大家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我不否认有地下的疯子,但是大家应该领悟他们展示的不是疯狂而是他们拥有的技术,只有自己心态平稳,看什么都客观一点,才可以创造出满意的东西。经常能听到车友的抱怨什么太贵,什么接受不了,我从来没有做出过评论,做出过说道。真的,其实有没有,在我看来真的很简单,关键就是看做不做,如果做都没有,何来的拥有。玩车掌握好自己的心态,玩车并不是显富的手段,而是展示你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对外窗口,是让对方认识你的一个简便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与朋友创造出让别人羡慕的团队精神和耀眼的摩托文化。


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是我们国内车友最困难的时候,是世界文化通过网络融合变为现实生活融合的大碰撞时期,一切变的那么透明,一切变的那么真实,在我们的思想里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突如其来的各种文化,真的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多元的文化元素,我们的书本上真的是学不到的,统统的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我们来不急消化,来不急思考,在没有多余的思考下就盲目的开始实践,最后得出的产物很有可能是一个不论不类的文化垃圾,我也曾经在玩的过程中走过这样的弯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丧失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可能在外人的眼中我的成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回头想想完全不是我的本意,偏离的太多,太远,在我实现我的想法的过程中有太多干扰我思想的东西,太多外来文化在干扰我,让我找不到自己原本的构思。现在我经过很多的失败,努力的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多种文化和方式当中,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着,寻找着里面的精髓,一样一样、反反复复的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通过自己的判断,融入我想表达的构思,沿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我的摩托世界里,我对摩托车的认知就是没有品牌,没有价格高低,只有发动机的构成形式,它的动力原理,在它之外的构造辅助原理,然后融入我对它的感情,对它进行定位和改造,从而打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现在的人玩东西,真的很多就是过眼云烟,很苍白,很短暂,没有留下自己希望得到的回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失败有很多,我在失败中得到了成功的真谛,就是在一条大众的路线上怎么能做到与众不同,就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我曾经也抱怨过,也迷茫过,但是在自己慢慢冷静下来以后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真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用来做借口,抱怨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方式,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与其有时间抱怨,还不如自己找找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经验,给自己下一个目标积累一点动力和信心。


从目前中国摩托车消费市场可以看到国内摩托车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摩托车休闲娱乐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摩托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运动、赛事、评选和文化用品展示等传播渠道,带动广大的受众群体参与活动。

目前,中国制造的摩托车不缺技术,缺乏的是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打造文化,不仅是整个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成长的需要。


只有通过倡导的种种摩托车文化活动,为备受禁限摩令困扰的城市市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通过摩托车休闲文化培育,让摩托车成为城市市民的休闲娱乐工具,最后让民意说话,解除“禁限摩”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拓展摩托车的城市生存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摩托车文化培养,也成为许多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又一新阵地。

您可能喜欢

哈罗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