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4年前的秋天里,我曾在车友圈中做过一次骑行和季节的调查,请大家讲一讲最喜欢和最讨厌什么季节骑车。在“最讨厌”的选项里,除了海南和西南边陲的几个车友之外,绝大部分车友的选择都是冬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本人。对车迷来说,在温度适宜的季节里骑行是惬意的享受,而冬日里的凛冽寒风则是不折不扣的煎熬了。每一个较早玩车(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护具用品匮乏时期)的北方车迷,记忆里都有一段抗拒寒冷的苦难史,足以刻骨铭心。
所以,在这每年最冷的1月里,将我车迷生涯中与寒冷作斗争的经历分享给车友们,希望我这跌跌撞撞的一路,能让你的冬行摩途少些严寒、多些暖意……
那段不堪回首的开始
我拥有人生第一辆车的时间正是冬天。那是一辆产自上海的XF250A,当地人称“一代幸福”,是修理摩托车的二表哥700元卖给我的。拿到车的当天晚上,我就骑着这辆破车带着还在上中学的弟弟和堂弟,一车三人在城东的乡村里跑了大半夜。
12月底的苏北大平原,夜晚的温度滴水成冰。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三个少年缩在一辆老车上瑟瑟发抖,在昏暗的车灯中穿过田间地头树林,还有那一座座沉睡在夜幕中的村庄……我们没有头盔和护具,只有我戴了一双表哥修车时用的正面泼胶的薄手套,刚上路手就冻僵了。老家有句话叫“鱼头有火”,意思是人在冬天里下水捉鱼不会觉得冷(兴奋使然)。我感觉摩托车也是“有火”的,它会让痴迷者在骑行中将寒冷抛到脑后。可是,“精神胜利法”并不能让寒风避开身体,该遭的罪是一点折扣都不打的。那个夜晚,拥有摩托车的兴奋劲儿顶着我们跑到油箱见底,在停下来找加油站时,终于手脚冰凉撑不住了。那种全身被冷风吹透之后凉到骨子里的寒意,现在想来都忍不住要打个寒噤。
那个深夜里,在某乡政府驻地街上叫开私人加油站的大门灌上10元钱的汽油后,两冲程发动机又“砰砰砰”欢唱起来,但我弟弟和堂弟说什么也不想再上车了,脸都冻青了的他们强烈建议去加油站值班室里暖和一会再走……
那次薄衣夜行给我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3个人在第二天都感冒了。而这次出行也让我明白:冬天里骑摩托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保暖,在衣着方面不能再像骑自行车那样了。自行车是人力转换动力,人在不断活动时会自发热,但摩托车的驾驶只是动动手脚的末端,再加上速度带来的强风,人的身上不只是不能酝酿热量,还会迅速进入低温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还没听说过什么摩托车的骑行服(市面上也很罕见),能买到的骑行御寒装备只是全盔、皮手套,还有里层羊毛、外层人造革的护膝。上衣的问题解决了好久——当时的军用黄大衣袖子太宽松跑起来进风,普通的皮夹克下面太短也容易进风。后来,去当时还是邳县的碾庄乡(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烈士村走亲戚,发现一件放了几十年的厚呢子大衣(当时驻扎该村的国民党部队溃败时丢下的,亲戚的长辈同时捡到了一大包干的胡萝卜,在丢弃了被别人捡走之后才知道那是人参),试了一下,大小正合身,在骑车时,把下摆交叉裹在油箱后面,正好能挡住吹向裆部的风……这件大衣一连为我遮挡了三个严冬的寒风,最后的下场是下摆不慎在气缸上烤糊了,被我忍痛铺进了狗窝。
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收入的增加,换车的频率加快了,防寒工作仍是重点。而且,经过前几年的摧残,膝盖、肩膀、双臂已经冻出了病根,上楼梯时双膝酸软,一遇到阴天就关节酸疼。冻了这几年,总结出了冬天骑摩托车时最需要防护的几个重点——膝盖、肩膀、脖子、脚踝、裆部、手背和手指。以上几处的任何一处保暖措施不到位,骑行就会变成煎熬,也会为日后留下病根。刚接触摩托车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火力足,冬天骑行中往往图省事在御寒措施方面顾此失彼,等到身体出现不适之后,再后悔就晚了。我现在身上关节等方面的病根,基本源于接触摩托车后的三五年里,真是少壮不当心,老大受煎熬。
小偏方,大作用
进入2000年之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我,稳重多了、冲动少了,对摩托车的爱中多了几分理性,对上一节中所总结的防护重点也是更加重视。先来说说脖子。刚接触摩托车时,市场上能买到那种下沿用拉链连接的带皮质护脖的全盔,戴上头盔后,护脖正好能塞到领子里,在骑行中一丝凉风都灌不进去。后来这种杂牌头盔买不到了,市面上大多是那些看上去更时尚但取消了护脖的品牌盔,我的解决办法是买围脖,去商场里买那种抓绒的大号弹力围脖,在用时下部塞进衣领中、上部裹住鼻子,效果也很好。在这里需要重点说明一下:冬天戴头盔时容易“呼气”导致面镜模糊,围脖套住鼻子和嘴巴,既不影响呼吸也能避免头盔镜片起雾。
至于肩膀,我一直没有找到太有效的保暖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上衣穿厚一些,在后来市场上各种规格和厚度的骑行服渐渐多起来之后,肩膀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裆部和小腹的防寒措施直到现在都是重中之重。跨骑车的驾姿决定了裆部就是一个风口,长时间驾驶中裆部就会在冷风中成为“冰点”并向周边扩散,非常难熬。为了少遭点罪,我曾往裆部塞过报纸和其他东西,弄得鼓鼓囊囊的很不雅还效果一般。后来,偶然看到小孩用的大号纸尿片,瞬间灵感迸发……事实证明,纸尿片是我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有效、最简单的裆部和小腹御寒佳品,一片不行就两片,至于怎么贴,在这里就不需赘言了吧?
驾车时双腿弯曲,膝盖是最直接的迎风点。我最初的双膝御寒措施是绑那种最常见的内羊毛、外人造革护腿,但这种护腿在骑行中会随着双腿的动作往下滑脱,上部很快就会滑到膝盖下面失去作用。后来,感觉这种贪大求全的做法是错误的,果断抛弃大护腿,选择了小型的野车护膝。硬壳越野车护膝小巧轻便、挡风效果好,正好能护住膝盖,既能阻挡寒风还能在摔车时起到防护的作用。现在这种经济实惠的护具在部品里都有卖的,但我已经不用了——夹层带类似防护品的品牌车服很多了,一套车服,从肩膀到双肘再到双膝,甚至连前胸和后背都护住了,透气效果还很好,更方便、更美观。说真的,每次去逛摩品店,面对那品种丰富的骑行装备和服装,再回想从前,那感觉的确是“天翻地覆”。相比我们这些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60后、70后车迷,新生代车迷真是太幸福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车,那么多高品质的时尚骑行用品,玩车的路上要少吃多少苦头。
当然,再好的产品都会存在缺陷,在骑行御寒方面,并不能因为现在的用品多了就可高枕无忧,一些从前的老办法永远都不会过时。先来说说手部防寒。除了嫌麻烦没用过电热手套之外,我用过很多种冬季骑行手套,感觉厚的有效果但影响操控,薄的又作用不大。有一次骑越野车穿越林道,戴了一双普通越野手套,跑了一天也没觉得手冷。收车后琢磨了一会,找到了不冷的原因——我的越野车上装了一对护手,这对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塑料护手挡住了迎面而来的寒风。冬天骑车,能挡住风就能避免热量流失,一对薄薄的塑料风挡,效果会优于厚厚的手套。看看满大街的电动车,车体前部那一块块、一片片的遮挡装置,都是为了挡风。有鉴于此,我去摩配店里对照冬天最常骑的那辆车的车把规格,买了一对与车漆同色的塑料护手,又经过反复试验,为车头安装了一块能将气流导向身体两侧和头盔上部的挡风玻璃。这么一折腾,从2005年冬天开始,我的冬骑比之前舒服多了。
归根结底,摩托车冬骑防寒的根本就是挡风,挡住了风就能避开寒冷。冬天骑车出行,只要单程的里程超过50千米,不论是否有雨雪,我都会在车服外面套上大号的分体式雨衣。能阻挡雨雪的雨衣,挡风效果强过一件车服,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挡尘泥了——套上雨衣之后,你的车服会在行程结束后干干净净没一点尘土,省去了清洗车服的麻烦。大厂出品的优质分体式雨衣都有通风透气的设计,也不用担心套上去之后身上“呼气”潮湿。总之,不论你现在的骑行装备多么高端,我都会建议你买一身质量好的分体式雨衣放在尾箱里。至于脚部保暖,现在的车靴功能和质量都足以满足防护、保暖等方面的需求了,不必赘言。
时至今日,发现在骑行装备领域也充斥着各种“科技”,价格也是越来越高。一般收入的普通工薪阶层,几千元人民币买一件高档车服,很多人都要咬牙心疼钱包,本人就没舍得出手。其实呀,贵的东西不见得比便宜的好用,譬如手部保暖,我一对几十元的塑料护手加一双几十元的手套,一天跑下来都不觉得冻手;几百元一套的车服外面套上一身百十元的分体雨衣,遮风挡雨又避寒,还多了一个防尘耐脏的功能……
玩了这些年车,我的玩法是:能动脑筋解决的问题,绝不用钱去解决。动脑筋和动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把省下的钱拿去加油跑更远的路,岂不是更有意义?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