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走“海外产业转移”之路,能否拯救这个行业?
我国制造业近几年来发展遭遇瓶颈,各行纷纷受挫。仅是在2015年一年时间,广州东莞倒闭的制造企业数量便达到了4000,且涉及当地塑胶制造、金属加工、纺织服装等4大支柱产业。
而作为重庆经济支柱型产业——摩托车,无论是整车还是配件方面,年产销量直线下降,甚至面临边缘化,并被当地政府作为落后产能置于未来发展规划之外。
此外,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也迫于用工成本等因素将未来的制造基地从中国转向印度……
中国经济自跨入21世纪,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中国制造行业似已进入寒冬,这种形势似乎还将持续几年。
针对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转型改革,制造业实施“海外产业转移”策略,进行产业大转移,能否使其走出寒冬?
从中国制造业升级改革的根源来看,是传统制造业粗放式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技术等与现代化企业集约式、可持续性发展、创新科技等之间的矛盾。
但是制造业庞大的体量必然需要有另一方市场来承载,而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发展初期,且具有人口红利,资源优势,适合接手来自中国这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时,这也符合当下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策略。
从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来看,“产业转移”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在人口红利消退的形势下必然趋势。全球制造业从兴起到如今共经历了四次大的迁移:
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期,英国向美国转移全球制造业,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超速发展;
第二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全球制造业向日本转移,而日本受益于美国的支持,该国制造业以年均13.2%的速度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三次产业迁移是在20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从日本接手全球制造业,让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区域的制造业得以飞速发展,在90年代,新加坡已经是全球集成电路、磁盘、芯片的一大生产基地。
第四次大迁移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亚洲四小龙手上接棒全球制造业,先是60年代的重工业,接着70年代轻工业……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GDP比重已经达到了40.1%,与1952年的17.6%差异显著,而家电、计算机、手机等行业产量达世界50%占比。
中国摩托车也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发展,产销量连续24年登顶国际贸易榜首,十分可观。
而今,摩托车产业以及其他制造业所存在的产能过剩、发展瓶颈等境况,的确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制造业所必然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而解决方式便是将中国的制造业向海外正处于经济基层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打造中国的海外工业市场。
但中国进行产业转移之后如何发展?这一点也可以从迁出制造业的国家后来发展得到启示。
英国迁出制造业后经济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20世纪初期,欧洲地区制造业英国稳坐第一长达数十年,1950年,英国制造业仍然占比GDP三分之一;其次,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制造业的分水岭,随着德国工业的赶超,英国实施“去工业化战略”转型服务业及金融业。至今在芯片、汽车及航空等领域英国在国际社会居于前列。
美国迁出制造业之后,主要打造价值链高端的诸如航天航空、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等制造业,其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外包。
日本进行产业转移之后,将汽车作为国家第一大产业,除此之外还有数码相机及打印机等领域……
因而,中国摩托车及其他制造业通过海外市场产业转移,必然可盘活当前陷入困境的“中国造”,并给与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时间,能够让其集中发展制造业中优势产业进行核心突破,在改革优化产业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中国经济的优势。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