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水鸟 VS SUZUKI V-Strom 1000
在拉力车界,一向高傲的宝马R1200GS因为前车灯下的鸟嘴设计,一直被国内车友称为“水鸟”;因自身的品牌价值,加以足够多的配置选择一直受到酷爱玩长途穿越的骑士追捧,但是硕大的身躯使得自身重量不小,较宽的车把、偏高的座椅高度都让人望而生畏。
而在拉力车里一直有一款既有绅士风度又可狂野尽显的车型,V-Strom 1000 ,同样使用了“鸟嘴”的设计,但是不同于“水鸟”的是,V-Strom 1000 可以说是在效仿自己,而不是效仿别人,早在1987年SUZUKI就推出了DR750S,当时就运用了所谓“鸟嘴”的设计。
DR750S
V-Strom 1000
外观篇
拳击手发动机给“水鸟”增添了几分强壮、结实;正是这样给“水鸟”的外观加分不少;V-Strom 1000虽稍显单薄,但是外露的引擎与强硬的线条增添了更多的硬派作风!
两台车的仪表都采用了指针与多功能液晶显示结合的设计,“水鸟”的转速和时速都是指针表显示,在转速表下边是一块液晶仪表,仪表边上有个12V充电接口,但是是欧规的小接口,使用前需要另外购买转接头。
V-Strom 1000只有转速是指针显示,在转速表的右边分为上下两块液晶显示仪表,仪表下边同样有个12V电源接口,与“水鸟”相比V-Strom 1000的电源接口是大接口的,使用起来方便的多!
BMW R1200GS的前避震特立独行的采用了A字梁悬架,真正的避震器在两侧水箱的中间,真正能够使用的避震行程其实并不多,而摆在上下链板两侧位置上所谓的“避震器”只是简单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
V-Strom 1000则采用传统的避震器位置,KYB 43mm倒立多项调节前避震针对于不同的路况,可以根据骑士个人感觉来进行调节,比较方便、实用。
每当看到“水鸟”的后摇臂时,都会感叹BMW的设计师真的是敢想敢干,一根传动轴既要输出动力,还要充当后摇臂,起到支撑作用!这一设计的确很是独到,但是轴传动的动力损失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V-Strom 1000的后摇臂则感觉SUZUKI的设计师还是很保守的,传统的双摇臂,链条传动,稳固的同时也会减少动力的流失。
V-Strom 1000的大灯效仿了“隼”的大灯上下叠摞设计,传统却高傲。BMW的“大小眼”灯独具特色,“水鸟”当然也会使用这样的设计。
越野篇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先来看看两台车在碎石土路上的表现吧。在这要强调一下的是两台车把所有会影响“作战”的电子设备全部关掉(例如 ABS、TC等),这样才能尽情撒花儿显示出真实的作战能力!
在砂石路上能明显感觉到“水鸟”的水平对置引擎爆发性十分强悍,前A字梁式避震器起到了很好的减小振动的效果;但是A字梁在吸收振动的同时没能给予骑士良好的路感回馈,导致没能及时的加大或减小油门量;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V-Strom 1000与“水鸟”的不同,虽会有些颠簸,但是清晰地路感能够让骑士了解到目前所行驶的路况如何;再有就是V-Strom 1000将重量平均分配的很是适当,在砂石路上突遇深坑时,只要稍加大油门,前轮过坑不会有很重的“栽头感”,这一点似乎要比重心靠前的“水鸟”骑行感受更好些;两台车在砂石路上均有后轮打滑、甩动现象,毕竟把所有电子辅助设备都关掉了。
骑行后感觉V-Strom 1000与“水鸟”相比较之下动力却略显逊色;不得不说“拳击手”发动机的爆发力还是挺惊人的!还有便是“水鸟”的舒适度在这种路面上绝对是无可比拟的。
如果说砂石路太小儿科了,那来千变万化的草地上试一试吧。两台战士上了草地后,面对起伏不定,有泥有土的路况又会表现如何呢?
进入草地初期的路比较干燥,只是一些硬土路,两台车的表现都还不错,只是在这种起伏陡,又较为连贯的草地上“水鸟”的“栽头感”让骑士有点心里没底;接下来是一小段比较棘手的小泥潭,两位骑士表示因为原厂配置的轮胎只是用于大范围的路况,像泥泞道路使用原厂胎走起来还是有些艰难的。
因为自重较大,重量又集中在了前半部分的“水鸟”在行驶过比较松软的沙土时前轮会明显感觉到陷入土中,几次都差点倒车;而V-Strom 1000则较为轻松的通过,且在草地中可以自由的转向,在转向过程中感觉速度不够,前轮下陷时加大油门,后轮虽会打滑卷扬起沙土,但良好的重量分配能使得前轮轻松使出较为松软的沙地,也不会产生要倒车的恐惧感。
接下来就再狂野一下吧!找一个土坡,飞一下感觉如何?飞了几下之后,明显感受到V-Strom 1000的轻便,只要一小段“助跑”便可以轻松跃起,整体性相当强,没有一丝松散的感觉!当然了,“水鸟”也不是吃素的,但是需要较长的“助跑”,而且只要有沙就因为重量过于靠前导致后轮产生打滑现象,但最终还是飞起来了,同样的原因飞起来后还是会有明显的“栽头”现象,最重要的是落地那一瞬间,有些担心后面的传动轴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
接下来是一段松软的纯沙土路,看看两款车如何轻松通过!
但是结果好像不太乐观……
沙土路的结果是因为轮胎、因为车重、因为技术、因为车型不适合、因为……因为种种原因,总之两台车都没能顺利的通过,最终都以倒车而告终!
最后再来看看两台车的通过性,首先找了一个斜坡,具体角度未经测量,将两台车逐一骑上去,停好,然后来测量通过土坡时的离地间隙。
首先接受测量的是V-Strom 1000
通过两组对比可以看到“水鸟”有着11cm左右的离地间隙,成绩似乎不错,V-Strom 1000也有着9.5cm的离地间隙,在路况较为复杂多变时通过性也算说的过去。经过了众多的测试,最终不管怎么说“水鸟”还是长途摩旅的不错之选,但是作为探险拉力车型来说,自重、坐高…毕竟“车无完车”,V-Strom 1000虽够轻巧,骑起来像是一台GW250,可传统的设计使得路感较强,等同的颠簸感也就随之增加不少,所以从舒适度而言,“水鸟”则更胜一筹。
城市篇
全新的V-Strom 1000颠覆性的外观和更好的操纵性以及配置,瞬间让整个探险拉力车界眼前一亮。虽然轴距轻微增长了20mm,但是新车架还比上一代轻了13%,Suzuki公司有效的控制了v-strom1000的体重,使其整备质量只有228kg,比起老款成功减重了18%。主副车架的优异设计,提高了钢性平衡,因此V-Strom 1000的高速稳定性和操纵性更出色。车把两端的总长度88cm左右,而实际手握的两端宽度80cm左右,即便臂展不是很大的骑士在原地转向、掉头时不会感觉到有压力;除了车把以外,在前车身的油箱也只有55CM左右的宽度,在城市之间穿行遇到堵车的话可以说是十分轻松的通过。新款V-Strom 1000尽量保留低座位设计,850mm的坐高基本适用于一般骑士,腿偏短?身高不够?那也没关系,通过专用降低套件可以将坐高降至795mm,同时还不会影响通过性!
V-strom 1000以灵活的操控,迅猛的动力跃身进入最轻盈的大排量探险拉力车行列!尤其是在公路上更加明显的优势,只要有勇气骑上它,驯服的过程不会感觉太过生硬,重新设计的骑乘座位把手靠近些,脚蹬后移些,骑手坐姿变得更为直立,更好的骑乘感受使得即便不分昼夜的长途跋涉,依旧舒适自如!夜以继日的长途跋涉,骑手仍感舒适自如。
轻巧的车身加上全新的V型双缸引擎,峰值动力得到强化,新的活塞直径更大,活塞环变得更薄,再加上Suzuki招牌式的SCEM复合电化材料电镀气缸,能够有效减少摩擦,提高散热性能,使部件长时间保持一贯的运转效能;经过从头到脚的修改后动力得到全面的提升,1037mL的排量,最大功率为74kW(8000r/min),而103N·m的最大扭矩则在4000r/min时爆发,中低转速扭矩十分充沛。事实上从转速上升开始,v-strom 1000就变成一台猛兽,强大而流畅的动力输出可持续到转速红线9250r/min!在城市或高速上超车?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尽管新一代的V-Strom 1000在动力和排量方面都有所提升,但平均百公里5L汽油的油耗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从新定位、设计的SDTV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代替老款4孔的10孔喷油嘴使得燃油经济性提高了16%!
拥有了强大的动力后,保证安全的电子辅助系统当然也要跟上,Bosch设计的ABS防抱死刹车系统,ABS系统以每个轮毂转动一圈监察50次的频率和监察制动情况,整套系统只重2.3磅;另外还有三段模式的Traction Control循迹系统,系统以四千亳秒的速度去监察前后轮转速、油门和曲轴位置、波段等行车资料,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减低引擎输出,有效控制后轮打滑失控。三段模式设置分别为:模式1,敏感度较低,允许后轮出现一定程度的打滑,模式2,敏感度较高,一旦出现打滑现象,系统会迅速响应并介入干涉,直到打滑现象被修复;模式3,则为关闭状态。有了这些安全系统的辅助,不管是在湿滑路面还是弯道加大油门出弯,都能够轻松驾驭!其实高高大大的探险拉力车是很好驾驶的!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