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种基因 BMW S1000XR 最详介绍
四缸公升级仿赛引擎,能有著极大却又线性的马力输出,那如果将这颗引擎,重新搭配在多功能车款上,那又会是怎麽样的一个光景呢?BMW Motorrad 在几年前推出极致运动仿赛车款 S1000RR 后,又以 S1000RR 优良的体格改为街跑车 S1000R,做为目前在售车最大马力输出的公升级街跑车,前年科隆车展更展出异种结合款 S1000XR,有着 S1000R 那颗直列四缸 160hp 的引擎,加上多功能车必备长悬吊与加大油箱等设计,BMW 招牌的 DDC 动态阻尼与 Dynamic ESA 动态电子避震调整当然也不缺席,让 S1000XR 成为 S1000 系列家族第四款车,同时也许是舒适度最高的 S1000 系列车型。
BMW Motorrad 身为一间百年机车制造商,以往许多车款其实就有相当多的引擎通用性车,如 F800 的并列双缸引擎可作为 F800R 街跑车、F800S 有罩街跑车、F800ST 有罩旅行车与 F800GS 多功能车,不过这一方面也是 F800 系列引擎的本质比较属于多用途引擎,S1000RR 的引擎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逼近 200ps 马力输出,引擎行程仅 49.7mm,最大马力在 13500rpm 时释出,这些数据看起来似乎一点都不好上手,但 BMW Motorrad 的调教功力让这辆车可以更好掌控,不过放到多功能车的底盘上,似乎又是另外一回事。
BMW Motorrad S1000XR 则是一款基于 S1000RR 与 S1000R 系列车款的全新级距多功能车,搭配直列四缸 999c.c. 水冷双凸轮轴引擎,能在 11000rpm 输出 160hp,这个数据与 S1000R 的引擎完全相同,也配有四段动力可调模式,但重新设计的车台与车体造型,让 S1000XR 的识别度远高于 S1000R,车台整体重新以多功能车的角度出发,搭配前后悬吊行程增长至前 150mm / 后 140mm,能有效面对更多的道路缓衝,增进舒适度,而前后避震器也採用 BMW Motorrad 独有的 DDC 动态阻尼与 Dynamic ESA 动态电子避震器,对应不同的动力模式与乘载状况可进行避震器电子控制最适化调整,前后轮更标准配备 ABS 防锁死系统,综合这些特点,S1000XR 成为划时代的跨界运动型多功能车。
BMW Motorrad S1000XR 规格表:
引擎:水冷/油冷直列四汽缸四行程四钛合金气门双凸轮轴引擎
缸径x行程:80mm x 49.7mm
排气量:999 c.c.
最大马力:160hp / 118kW @ 11000rpm
最大扭力:112Nm @ 9250rpm
压缩比:12.0 : 1
供油系统:全电子喷射系统
污染控制:闭迴路三元触媒转化器
极速:超过 200km/h
以90km/h行驶时每百公里耗油量:5.4L
以 120km/h 行驶时每百公里耗油量:5.8L
汽油种类:95~98无铅汽油
发电机功率:486W
电池形式:12V / 8Ah 免保养电池
离合器:多片湿式滑动式离合器
变速箱:六速国际档
传动方式:链条传动,前齿17T,后齿45T
车台:铝合金横梁式环抱车台
前避震:46mm 潜望式倒立前叉,压缩及回弹可调
后避震:铝合金多连杆摇臂,单枪中置压缩及回弹可调
避震行程:前150mm,后140mm
轴距:1548mm
后倾:117mm
龙头转向角度:64.5度
轮框:铝合金铸造轮框
前轮尺寸:120/70 ZR 17
后轮尺寸:190/55 ZR 17
前轮煞车:双对向四活塞辐射卡钳,碟盘直径 320mm
后轮煞车:单向单活塞浮动卡钳,碟盘直径 265mm
防锁死煞车:BMW Motorrad Race ABS 整合式系统,可关闭
长度x宽度x高度:2183mm x 940mm x 1408mm
座高:840mm
脚底包覆距:1894mm
装备重量:228kg
乘载总重:434kg
乘载重:206kg
油箱总容量:20L
备用油容量:4L
一、外观与功能
这是 S1000XR 的左面与右面,鲜明的多功能车长悬吊配置从侧面可以一目了然,不过因为前后轮均採用 S1000R 的轮组,轮胎大小依然维持 17 吋,所以看起来会觉得稍微有些不够威猛,原厂在后座左右方也留下安装原厂侧箱的固定点,因此若要安装侧箱或者马鞍袋等可以省下一些些费用。
车头与车尾部分,S1000XR 做为多功能车,前风镜当然是必备品,在 BMW 多功能车系上近几年的鸟嘴设计,S1000XR 也保有这部分概念,并重新搭配线条与造型对称双灯,塑造出不同于 R1200GS 等多功能车款的造型设计;后轮因为搭配 190 胎宽的 17 吋轮组,所以后方视觉非常饱满,尾灯组也因为是属于多功能车款,自然从原本的后座下方延伸出来至牌照板上,而且看似应与 R1200GS 採用相同的 LED 尾灯组,有些眼熟。
车辆大小与骑士比例比较,图中骑士身高为 173cm / 70kg,从比例上不会觉得有种小孩骑大车的不协调感,而是意外的与东方人身型蛮搭的,脚踏位置适中,把手距离不会过长,手肘可自然微弯,腰部空间与油箱距离也不会太近,整体骑乘比例上应该很适合大多数车友们的身材,而从膝部距离前方车壳的空间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段预留的空间也很充足,若是身高较高,腿部较长的车友也不用担心卡油箱。
S1000XR 最特别的地方应该莫属车头了,这次车头採用 BMW Motorrad 车款中少见的全对称式大灯外框造型,中间巧妙融合日行灯设计,两端则有 V 型进气口,而下方的双黑色塑料鸟嘴,也让车头更有多功能车的味道,当然上方的风镜也是搭载可快速调整的风镜种类,以对应不同的骑士高与路面行驶遮风效果。
电门开启后,左右大灯组内的小灯都会点亮,虽说外框属于对称式造型设计,但细看可以发现到大灯反射面还是维持 BMW Motorrad 惯用的不对称设计,面对车头的左方为近灯,右方则是远灯,近灯的上方还有镀铬反射面,内部写着 XR。
发动后,车辆的近灯就会自行亮起,S1000XR 的大灯组采用单边单灯设计,所以发动后仅会点亮单边 H7 灯组,而远灯灯组的小灯依然保持点亮,视觉上就不会太偏暗而被认为是独眼龙的灯组设计。
而两具大灯中间的白色部分也不单只是反射面装饰,而是日行灯组,透过左边把手的按钮切换,可以择一在日间选择开启大灯或者日行灯,两者并无法同时点亮,而且可以注意到的是若开启日行灯,两灯具中的小灯也会一并熄灭。
大灯组下方的装饰被称为鸟嘴,虽说发源者并不是 BMW,但也成为近几年 BMW Motorrad 多功能车款的必备特色,S1000XR 的鸟嘴部分搭配灯型与车头设计,从中间一分为二,并且两端还有类似进气口的内凹造型设计,让前鸟嘴看起来更有科技感。
这组风镜则是搭配两段快速可调机制,尽管镜面不大,但是可以有效遮蔽许多气流,而且快速可调更能立即对应调整高架高速路段,或者是市区低速路段所需要的撞风情况。
风镜与车壳的下方还有一组导流片设计,可以让气流更有效的转移,不会让大多数的气流直接往骑士的身体与手部窜。
来到骑士视角部分,S1000XR 做为多功能车系,把手的配置自然比 S1000R 来得更宽更高,油箱也增大至 20 公升油箱,并且在油箱周围也有设计塑料保护块,骑士若真不幸倒车时,油箱本体受伤的机率也会降低许多。
左把手的握把部分,与大部分 BMW 目前在售的重机无差异,握感依然舒适。
后照镜则是采用类水滴型后照镜,与 R1200GS / R1200GS Adv 的后照镜完全相同,因此可视面积与稳定度都是水准之上产品。
而 S1000XR 的把手配有把护手,除了可以避免手掌背面被前车卷起的石头水花给泼溅到,实际上面对冬季的湿冷气候。
左把手开关总成部分,包含最左边的导航控制转轮、从上到下的定速开关及调整、警示灯开关、日行灯开关、ABS/DTC 开关、Dynamic ESA 电子悬吊系统预载调整设定键、TRIP / INFO 仪表板显示功能切换键、方向灯开关与喇叭按钮。
左把手前端则有近灯/远灯/超车灯三合一扳机式开关,按下扳机式开关后就会亮起远灯,放开即回到近灯,若要让远灯恒亮,就改将开关向车头方向推动卡住,即是远灯恒亮段
左把手的离合器操控采用钢索式离合器,因此并未配置杆离把距可调整设计,而钢索离合器的手感恰当好拉,若遇到塞车时走走停停,左手也不太会痠痛,不过相对的也需要按时检查离合器线,避免骑乘时因年久未保养导致离合器钢索断裂,影响行车安全。
来到骑士视角的中央部分,中央最明显的就是仪表,这个仪表板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有点眼熟,实际上因为 S1000XR 还是属于 S1000 系列车款,所以在造型与功能上与 S1000RR / S1000R 几乎完全相同,甚至因为引擎的设定转速域关系,S1000XR 与 S1000R 的仪表板可说是除了底部字样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啊!
仪表板的功能大致上可以分为转速指针与数位时速及多功能显示区域,右上角配有可自行设定的超转灯,灯号方面则有方向灯、车辆系统警示灯及故障灯、DTC 循迹系统介入警示、ABS 故障/关闭警示、雾灯灯号(未亮起)、定速系统启动提示、引擎故障警示、远灯提示、空档灯与日行灯等。
仪表板的数位区域除了显示时速、里程、油量、档位、水温及赛道计时等功能外,S1000XR 的电子控制系统配备四阶段动力模式可调,因此可从 RAIN 雨天模式、ROAD 普通道路模式、DYNAMIC 动态性能模式及需另透过红钥匙插入车身特殊端子才可解放的 DYNAMIC PRO 共四段模式中进行选择,Dynamic Pro 将会完全解除车辆的所有性能限制,在赛道上使用时非常过瘾,但是公路上则完全不建议使用。
若是使用手机进行导航的车友们也不用担心,S1000XR 很贴心的在仪表左边配有 DC+12V Socket 提供充电口,但需要注意的是 BMW 采用欧规车款常用的 12mm 端子,若要使用普通的 USB 变压器还需另购转接头。
锁头部分仅有标准的电门开启/关闭与龙头锁三段,并无 P 档驻车灯档位,不过配有晶片锁的锁头也替防盗效果稍微加分。
右把手的开关配置就比起左把手简单许多,仅有加温手把段数调整按钮、动力模式切换与引擎运转/关闭及电启动整合开关。
右把手部分,一样配有加温手把,而因为 S1000XR 为全电子油门系统,所以右把手也没有传统油门钢索及油门座,好处就是油门操控能够更精准更细腻,同时也更不容易发生油门线卡死造成的危险情况。
前轮煞车总泵则是使用目前在 BMW Motorrad 新款车种中搭配的多边型总泵,上方有清楚告知应使用 DOT 4 煞车油。
煞车拉杆总共可进行五段的杆离把距调整,搭配前轮 Brembo 煞车系统后,煞车力道非常足够。
S1000XR 属于 S1000 系列家族,但没有 S1000RR 全整流罩,也没有 S1000R 的造型设计,而是重新设计一款专属于 S1000XR 的锐利线条车壳,硕大的 XR 字样也让人能更一眼认出这款车属于 S1000 哪个系列。
油箱本体部分,S1000XR 采用 20 公升的大容量油箱,面对多功能车大多一次都是骑远途的设定来说,这种油箱大小非常妥当,两端更有设计黑色塑料部分,避免意外倒车时碰伤油箱本体。
油箱上端加油盖还有特别做一组造型出来,除了可以增加视觉观感外,若是骑乘长途时想要增加行李,也不用担心行李刮伤油箱。
油箱盖使用钥匙开启,免手持设计可在自助加油时方便操作。
油箱底部与坐垫衔接处,也有一组塑料防磨损材质,这部分多出此设计是为了让骑士穿着较多的安全装备或者有使用皮带时,可以避免油箱这部分被皮带或者拉鍊等物品磨损脱漆,同时也省去骑士令型贴上油箱保护贴的必要性,当然这部分的造型也替 S1000XR 多出一些粗旷的越野感。
S1000XR 的坐垫部分非常长,标准前座座高是 840mm,其实比同引擎的仿赛车款 S1000RR 还要高,但是实际乘坐方面并不会觉得有过大的压迫感,而且 840mm 的座高与其他公升级以上多功能车比较后,就会觉得反而蛮平易近人的。
前后坐垫看起来是分离式坐垫,其实坐垫是一体式的,只是透过坐垫皮质分割成前后两块,坐垫开启方式为从车尾端插入钥匙转开,另一手将坐垫掀起即可。
坐垫打开后,可以发现许多电系与控制相关元件,而后座下方也有一些置物空间,可以放入像是钱包或者手机等小型物体,两端空间也可以放入备用的轻便式雨衣。
前座下方则可以看到 S1000XR 的电瓶与 BMW Race ABS 总泵与 ABS ECU。
后扶手与侧面的货箱支点,有了货箱支点就可以安装侧箱等物品,当然若预算较不充足也可以选择无锁的马鞍袋等类似配件,这样既可以增加车辆的容量,又不用花费太多预算。
车牌架与尾灯组,S1000XR 的尾灯组有点类似 R1200GS 的尾灯设计,从车尾车壳组独立出来,安装在车牌架上,灯具推测也是同一组灯组,所以亮度与识别度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二、引擎与悬吊
S1000XR 前悬吊系统采用倒立潜望式前叉,外管直径为 46mm,这组前叉就规格上看起来与 S1000R 的前叉相同,但是因为做为多功能车设计,前叉行程从原本的 120mm 增至 150mm,多出来的 30mm 能更有效吸收路面衝击,提供更舒适的骑乘感受。
避震器上盖依然可以看到 BMW Motorrad 特有的 DDC 动态阻尼调整电子系统,这套系统透过电子伺服机控制,将避震器的阻尼透过把手以及仪表板内进行设定,就可以立即改变前轮悬吊设定值,同时也会因为动力模式、加减速控制、煞车前倾等改变阻尼棒孔径,获得各种良好的操控回馈。
前轮配置为标准 17 寸轮组,并未像其他多功能车车款加大至 19 寸轮组,虽说这样看来对于吸震程度会有些影响,但 S1000XR 的定义比较适合做为轻度多功能车,所以这样的配置还算在预料之内,不过也因为配置 17 吋轮组,S1000XR 轮胎胎种可以选择的项目就更多了。
前轮煞车系统使用 320mm 的浮动碟盘搭配 Brembo 的辐射固定式对向四活塞卡钳,并且为双边碟盘配置,这个煞车系统配置就如同 S1000RR / S1000R 般惊人,当然也有著 S1000RR / S1000R 的强大制动力体验,并且前轮配有 BMW Race ABS 竞赛级防锁死煞车系统辅助。
挡泥板则是单色系,遮蔽面积偏短,所以后方的油冷排与水冷排都会碰到前轮带起的碎石等物品,可以的话若做为车主,还是选配一下保护这两样的防护网吧!
前轮配胎一改 BMW 车系大多选用 Pirelli / METZELER / Michelin 的轮胎配置,而是採用非常少见的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 (石桥) 的 BATTLAX SPORT TOURING T30 系列胎种,前轮规格则是 120/70ZR17 M/C 58W,胎纹可以参考右侧,不难了解胎种称为 SPORT TOURING 的原因,胎纹非常多呢!
位在前轮后方的就是大面积的散热排主水箱,微弯的造型能够更有效利用撞风来带走引擎废热,在冬季骑乘时几乎不曾看见水温超过 80 度,停红灯才偶尔看到九开头,但随着强制散热风扇启动,温度下降的速度也变得明显。
在主水箱下方的散热排就是油冷排部分,BMW Motorrad S1000 全系列都配有油冷排设计,除了能够让机油温度也在适合的范围内,同时也能延长机油的使用寿命。
车辆右侧部分,这边能直接看到这颗 999c.c. 160hp 马力输出的直列四缸引擎,与 S1000R 可说是完全如出一辙,压缩比、缸径行程等都是相同的,一样配有滑动式离合器与全电子线传控制系统 ( Ride-by-Wire ),不过在发电机方面,则从 S1000RR / S1000R 的 350W 增加至 486W 的发电效率,相信能够应付多功能车的使用者通常会在车上外接更多用电装置的需求。
右边脚踏部分为煞车踏杆,踏杆上方覆有橡胶垫,一旁的护块採用铝合金镂空设计,在造型上做出不同的感觉。
车辆引擎左面部分,S1000XR 的引擎虽然与 S1000R 相同,但两款车的引擎与 S1000RR 还是有一些差距存在,包含 S1000RR 采用的是钛合金汽门,S1000R/S1000XR 则是铝合金汽门,像压缩比的部分,S1000RR 的压缩比为 13.0 : 1,S1000R/S1000XR 则是 12.0 : 1,但最大马力与最大扭力数据方面,S1000RR 为 198hp@13500rpm、113Nm@10500rpm,S1000R/S1000XR 就下修至 160hp@11000rpm、112Nm@9250rpm,懂得数据的应该就能从这边看到 S1000XR 的扭力几乎与仿赛的 S1000RR 相同,但转速需求更低,意味着会更好驾驶。
左边的打档杆及踏杆部分,一样在踏杆上具有橡胶垫,可另外拆下。
将橡胶垫拆下后,脚踏杆就变成锯齿状的金属踏杆,这样在野外活动时就不太需要担心橡胶与鞋底容易打滑的状况。
此次试驾的 S1000XR 配有 BMW 快速换挡系统,可以在一定转速域以上不拉离合器,保持油门进行升降档操作,没看错…是连降档都可以育!在挑战直线加速度或者进弯时,省下拉放离合器的动作的确能提升不少速度,偶尔懒得拉动离合器也可以进行换档是很方便的一件事。
引擎左侧下方也有能直接看到机油残油量与混浊度的观测视窗,机油量只要在平坦的路面立起中柱时,保持在橘色的圈一半以上即属于正常的油量,要说性能引擎不烧点机油是不太可能的。
侧撑使用与打档杆以及脚踏杆等相同材质制成,大撑则是一般常见的铁质大撑。
比起 S1000RR / S1000R 的摇臂来说,S1000XR 因为做为多功能车的设定,使得轴距来到 1548mm 长,当然轴距差异如此悬殊,也让车体格局再大上一号,但是摇臂依然采用类似仿赛车款的造型设定。
后避震使用 Sachs 制造的挂瓶多段可调避震器,而避震器的预载调整等都改经由电脑控制。
Dynamic ESA 动态电子避震器调整的伺服机模组总成,这边可以透过车载系统直接调整后避震器的预载及阻尼等,并且随油门开度改变、煞车压力施加或者动力模式调整,都会有不同的避震器缓衝情况,例如 RAIN Mode 雨天模式时的避震器缓衝幅度就会变得很柔和,而改至 Dynamic 则会感受到避震器变得硬朗。
而且因为是多功能车设计,后避震的多连杆目视感觉上也比较粗壮一些,后避震的行程也从 S1000RR/S1000R 的 120mm 增长至 140mm,相信能提供更好的路面吸震效果。
后摇臂右面部分,从这一面也能发现 S1000XR 维持不对称摇臂设计,可以兼顾稳定性又能轻量化的折衷选择。
排气管造型则有大幅度的改变,比起 S1000RR/S1000R 高翘的尾段,S1000XR 使用较为水平的排气管摆放方式,并且造型也变得比较像是锥形设计。
排气管出口为单出口设计,实际骑乘时音浪与 S1000RR/S1000R 高亢的声调不同,反倒变得有些低沉。
公升级以上车款必备的排气管可变阀门,可让引擎在低转速时维持扭力,高转速时又让排气管变得畅通提升效能,这套系统当然也是电子控制的。
后脚踏与前脚踏使用的橡胶包覆方式不同,后脚踏为全包覆式防滑橡胶,有必要想拆除时可能比较不是这麽方便。
后轮煞车系统採用单向双活塞浮动卡钳,搭配固定碟盘,不过比起 S1000RR/S1000R 的 220mm 碟盘,S1000XR 定义为多功能车款的设计,会让后轮煞车更常使用,所以 S1000XR 的后轮碟盘规格提升至 265mm 固定碟盘,以增进煞车性能,同时也配有 BMW Race ABS 保护。
多功能车的后轮传动方式有很多种,以轴传动的效率及寿命最佳,但 S1000XR 使用链条传动,若真进入林道使用时,回家记得进行链条清洁与保养,才能维持链条的寿命。
后轮配胎与前轮相同,都是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 (石桥) 的 BATTLAX SPORT TOURING T30R 系列运动休旅胎种,轮胎规格为 190/55ZR17 M/C 75W,胎纹可以参考右侧。
结论
BMW Motorrad 一直以来不断生产终极的骑乘机器,这次想到利用 S1000R 的引擎进行多功能车设计,进而推出 S1000XR 这种跨界车,也算是一大概念突破,搭配帅气车头与方便的两段调整风镜,以及前轮配有长行程悬吊与电子式防甩头,舒适度与安全性也有所提升,引擎动力虽然是直列四缸有着高转较好驾驶的特性,但实际调校也让油门操控变得很细腻,轻轻一转就可以获得部分扭力输出,整车要说起来就是一种新型态的骑乘感受,其他各种电子配备则不用多说,全都是让 BMW 的重机更好驾驶的关键。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