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了两台s1000rr的双R杀手来说说s1000rr
一直拖了很久,本来很早就想和大家聊聊宝马s1000rr。作为一款非常热门的顶级仿赛,或多或少的车友应该和它发生过或许相同或许不同的故事。 作为一个拥有过两代s1000rr的车主,我不敢说是最了解这台车的。但我应该是报废它最多的。因为这两台车都在我这报废了。所以广东邦的江湖朋友们又多给了我一个爱称。 双R杀手。就好比权游里的弑君者。七大国最后的骑士。I am a motherfucker RR killer. 恰巧最近又在看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 “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想过途中我们会遭遇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的眼里只有前方路上飞扬的尘土,而车背上的我们正风雨兼程,风驰电掣般地向北挺进” 故仅以此文献纪念与你相伴风雨兼程,风驰电掣的日子。
这是我的第一台s1000rr,它是一台14款的车子,15年底因为朋友出国的原因辗转到我手上。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我是欣喜万分的,对未来有它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日子感到期待而又紧张。这完全是新交往了一个非常正点的女友的心理变化。心怦怦直跳的同时又略感焦虑。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时的我还是个机车萌新。萌新到还停留在骑车必须要双脚至少接近全掌着地才有安全感的地步。不懂得机械逻辑,如何保养车子,压弯,侧挂,逆推把什么的通通不知道。骑车纯属骑个造型,属于直线车手的水准。我记得那时候的广东邦也才只有区区五六人。 所以突然面对一台座高达到835的公升级仿赛时,我面临了第一个很尴尬的挑战,挠挠头妈的感觉车子有点高啊。第二个更尴尬的挑战在于骑惯了街车的我突然面对这样的姿势和车把半径,我有点慌。
不过在骑了一段时间以后,正常上路已经没有问题了。至于操控当时萌新的我,只觉得这个车好快,这个车好热,这个车好帅。对于s1000rr的深度体验感在后文的第二台车,才算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大多的时间它被我摆在店里。即使仅是观赏每天端着咖啡,也是心满意足的感觉。去店里的频率明显增高。
所谓骑个造型大概就是这样。
倒是双双当时总是骑它出去,我相信她的体验应该比我丰富。也就是从这台车开始,我慢慢学着改装,去保养,去自己洗车,去看什么时候需要上链条油,什么时候需要换机油。
但是百密一疏,对机械原理不懂的我也犯了一个大错。那是一个散漫的黄昏,这台车,爆缸了。后来我才知道,宝马的车子冷却液随着时间和骑行的流逝是会慢慢变少的,我也没有经常检查。包括1600gt都会这样。再加上没有安装水箱护网,长期的骑行导致沙粒打进水箱产生了一点微小的穿孔。加上不太正确的骑行习惯,终于水冷出了问题导致降温不利,温度过高,水箱爆了。水箱爆了以后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散热,于是发动机的曲轴烧断了。发动机报废。 送走它就好像送走了一个热恋中的恋人,半途它把你抛弃了。因为这件事我记得我伤心了很久,简直生无可恋,天天都在和双双吐槽。矫情双鱼男特质尽显。而往往得不到的反而觉得是最好的,于是我对双双说。以后我还要买台s1000rr。于是往后的日子里,我的每台车再也不忘记加装水箱护网。我也再也不忘记检查冷却液。
即便中途我换了很多车,对rr始终朝思暮想。可能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加上当年吹下的牛逼说我一定要再买个s1000rr。终于在2018年3月我剁手买了台高配的s1000rr。因为朋友去美国读mba,买了四个月的s1000rr在我的威逼利诱软硬皆施下辗转到我手里。(怎么又是朋友出国)。 这回终于可以不那么多废话进入正题好好写评测了。
首先介绍一下这台车吧,是台17年11月上牌的大贸s1000rr。配置属于高配,有电子减震了,比标配多了定速巡航,有电热把手,比顶配少了锻造轮毂。据说锻造轮毂的驾驶感受好不少,遗憾的是我并没有体验过。但我相信这一点是肯定的,毕竟簧下一克值千金,价格也是杠杠的。记得朋友弄完这台车花了将近三十万。我以21万多的价格辗转入手,算是很合理。
静态来看,车头灯不对称的设计有种别样的美感,不得不说我觉得s1000rr的不对称设计是宝马最美的。同样旗下的不对称设计比如老款的f800r大小眼,和s1000r的海盗眼,我个人均觉得并不是那么好看。s1000r我比较不能够接受的就是车头细小的车把和车灯的设计。花旗参也对我说过,当时他买821时考虑过s1000r,觉得太丑所以放弃了。 新款的s1000rr板子沿用了之前的设计,右边鲨鱼鳍,左边大板。 在此我不得不吐槽一下s1000rr还在使用卤素车灯。不过可以自行去改led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这个卤素车灯个人觉得不应该在这个价位的车子上出现了。虽然宝马的nine t也是卤素车灯。但人家那是复古车,点蜡烛那是复古范。至于出现在这台车上我始终不能理解。
如果单纯说漂亮与美的话,宝马s1000rr并不如杜卡迪959,1299那么精致漂亮,也不如奥古斯塔f4rr那么充满艺术感。 我曾把我的s1000rr和朋友的959摆在一起仔细观看,从精细,设计与美的角度杜卡迪是略胜一筹的质感。比如仪表盘,959就没有什么管线,相比之下s1000rr的仪表盘管线非常多且有些许杂乱。加上杜卡迪车头的灯带和漂亮的尾灯线条。不同的是s1000rr则更具肌肉感,车子就比959要宽且四缸车多了一些厚重。 整个车的感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眼看过去是一台很重机的重机战斗感。而杜卡迪则是漂亮性感的机车。 但不管怎样s1000rr已经是一台颜值在线的车子,至少在宝马车系里已经算是顶级的好看了。
恰巧我也有一台宝马拿铁,摆在一起细看则是宝马的两种不同性格的美与精华所在。极致的古典复古,与极致的激情战斗。就好比我这种双鱼座精神分裂的两种不同性格,一半绅士,一半战士。
摆在咖啡店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机械感裸露。重机的感觉尽显。
接下来说说它的坐姿,我曾骑朋友的杜卡迪959跑山一百多公里。959是相对座高要高一些,我的身高是三等残废171,南方人嘛,rr我可以两脚前掌着地,959则只能双脚脚尖着地,像在跳芭蕾。959车身相对较窄,坐垫也窄,且硬。有个很尴尬的事情就是959坐姿相对较高,车把又相对较低。所以更前倾一些,而959的V缸设计,车身轻量化,所以发动机是车架的一部分。导致一个缸头就在你的裆部下面几厘米。排气管则是在你的臀部绕了一圈再转向腿部,所以骑起来是惨无人道的热。简直可以用烫来形容。我曾有过在夏天骑821跑山大腿内侧湿疹的经历,959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导致如果你不夹紧959的油箱,你的身体重量和刹车惯性将集中在你的手腕和手臂上。如果你夹紧的话那你会惨无人道的热,而959的油箱又巨滑无比。所以我的这位959车主朋友手腕已经换上肌腱炎,医生建议封闭治疗。 相比之下rr的骑乘姿势则好很多。车身厚重,很好夹,如果穿了丹尼斯的裤子的话,因为裤子很紧甚至不用太用力就可以夹稳。加上没有那么前倾,我跑长途去江门参加摩博会也是毫无压力,甚至觉得比骑z1000跑长途要轻松,因为毕竟没有了那么大的风阻。但是RR也热,甚至也是烫来形容,但是好在热是整个车架很烫,脚脖子那的车架也烫。至少不烫裆部和屁股。没有铁板烧的感觉。
另外RR因为车架的温度也是受到了无数车主的吐槽,于是有了碳纤维车架盖的诞生,我加装后发现防烫效果有,但是有限。能减少40%左右的热量吧,已经好很多了。在此强烈推荐,另外脚脖子的车架烫脚我的处理方法是加高了脚踏,远离了一些车架。压弯更流畅。但是不知为何我加高了脚踏以后,长时间骑行然后突然等个红绿灯,脚一伸直撑地会脚部伸缩韧带抽筋…有一次脚一歪车就倒了。可能被我改的不符合人体工程学了吧。
各种防烫件是必不可少的配置。至于车架烫的不科学,我想严谨的德国人应该在下一代车子上会进行一些改善。
再说说此车的配置。之前我也不解,一个跑车要定速巡航不是搞笑么,宝马好想把能加的电子配置都给s1000rr武装到了牙齿。后来我才发现很多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1.定速巡航。 由于s1000rr的共振特性,车子在6000转以下在车把上有密集的震动,有多震呢?震到你骑个十几分钟之后手就没有知觉了,手会麻,而且连手机屏幕都按不好的那种震,必须活动你的双手才会好转。 而这并不是我骑行姿势不对导致手腕握车把太紧的原因,绝对不是。它是真的震,而且频率很高。你把手搭在上面也一样震。我在后知后觉的觉得换来跑长途远一点的话,定速巡航真的可以缓解这一部分很大的压力。
2.加热手把,有了之前雨天6度的气温骑z1000跑长途,湿冷成狗的经历,我一改往常认为只有北方才需要加热手把的观念。虽然也可以买充电的加热手套,但是你又要带充电器又要带线始终麻烦。车上就有加热手把的话聊胜于无。在北方应该更是神器。 3.电子避震 电子避震的调节确实是方便了车主手动调节前后的软硬的。我一直用的是出厂设计的中间值,至于官宣说明的每秒60多次根据路况自动调节避震,用来稳定行进和过弯。我觉得是一个很牛逼的功能。但是实际体验性,说实话我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我太菜没有感觉到。也有可能是它本身感受就不明显只是像一个暗恋你的人默默的暗中为你付出,守护着你。让我再送外卖的路上,安全,迅速,稳定。虽然它该颠簸的时候还是颠簸。水泥路和普通路段加上手把的震动,腰痛。
4.防侧滑 s1000rr的防侧滑是让我印象深刻的配置之一,为什么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已经升级称为轨迹系统。首先直路上的表现在于有一次我进地下停车场。地面已经积水很久并且有很滑的青苔,路边是胶状地面,经过积水路段和湿滑路段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给油但是动力输出很慢,那种慢是很稳定的匀速慢。不是那种脱档的突突感。低头再看仪表盘防侧滑的灯一直疯狂闪烁。当下觉得,这么牛逼。 而在弯道里则是计算你的压弯轨迹和角度在不失去抓地力和动力的同时减小动力输出来保持弯道中的轨迹。配合s1000rr的弯道abs简直无与伦比,我之后会细说。 5.abs与弯道abs s1000rr的刹车已经是我用过最好的了。加上前叉的优异表现,点头现象不明显,线性且稳定。能快速刹停,毕竟这么快的车骑的快要刹的住才行。而且rr已经有了弯道abs。原理在于你可以在压弯的弯中间刹车了。通常来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操作,车身会立马立起直着冲出去。弯道刹车更是大忌。但是s1000rr可以在保持你的弯道角度和轨迹的同时给予你最大的减速刹车力度,配合轨迹系统的防侧滑。让容错率大增。 之前我说过z1000的扭力太大,弯道中收油再给油会很突然的一冲,导致后轮直接打滑,对于s1000rr来说,你可以在弯道里刹车,也可以在出弯的时候大把抽有而不怕侧滑。真的是很奇妙的感受,会让你觉得一切变的那么的简单。
6.快排系统 s1000rr的快速换挡系统在摩托车里是使用比较早的了。经过这么长时间也相对成熟。我想说这是我用过最好用的快速换挡系统,因为它的衔接已经非常平顺而且力度不需要太大。你只需要在四千转以上保持油门用脚一踢,如果不是排气的声音告诉你升挡已经完成,和指针直接的跳动,你根本感受不到已经升挡。同样如果不是降档补油的声音告诉你降档了你也根本感觉不出来。导致我被那种快速换挡的声音迷的如痴如醉。
说说跑山的感受吧。由于车身的轻量化,满载只有200kg的样子,其实驾驶感受是很接近600cc仿赛的。它比r1要小了一圈。一般的跑山活动我2-3档就能完成了。由于武装到牙齿的配置,它让跑山变得十分简单,也十分容易惯坏你。很多人或许会说它的各项高科技配置缺少了原始的驾驶乐趣。我却觉得能让我更加安全的配置何乐而不为。而s1000rr却是让你变得为所欲为。弯道中你可以快速换挡了,你甚至可以在弯道里刹车了,出弯的时候放心的大把抽油出弯吧。其他的交给电子系统就好了。我想它惯坏了我,连常常一起跑山的哥们都说我现在骑车很激进,入弯都不减速常常逆推把攻弯。而在盐田上三洲田的山道,我已经可以磨膝了。恰恰也是因为s1000rr给了我极强的信心,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对车辆的。在路上你也可以无惧任何车子的挑衅。虽说作为一个骑士必须管好自己的右手。但你已经可以自信地对自己说,只是我不想去秒它。得益于风挡和大包围,rr的速度感并没有那么强。不知不觉的跑到200的时速依然稳健,而且居然没什么感觉。且动力储备源源不绝。这就需要骑它的人需要极强的自制力了。这种感觉就像吸毒,想快和不想快往往就是一念之间。跑山的时候车架的重心感觉,收油的减速回馈抖非常好,简直,无懈可击。对于跑山我感觉并没有太多什么好讲。“我宇智波斑愿称你为最强”
而恰恰是这台车的优异性能和无以伦比的电子配件导致这台车长久以来保持了公升仿赛霸主的位置。去看看曼岛TT的出场和获奖率就知道了。而这台车的亲和力和容错率却又让它很好骑,即使是个新手也能驾驭,而乐趣空间又用无上限。四个骑行模式包括雨天,运动,赛道,作死模式,和自定义模式。可以轻松的切换来调节你的abs 防侧滑 防抬头等各种参数。能进能退,如果你要抬头的话,是要关掉所有电子配置的。我常年运动模式,偶尔在雨天切换雨天模式。就已足足够了。
另外这台车换了个天蝎激光标的排气尾段。因为我的第一台车换了全段直通结果中段的节流阀插头没地方插,一启动就会报警。所以这次乖乖的选择了尾段。这样不用刷电脑。s1000rr据说电子故障率很高,我还没有遇到。对于声音来说我觉得已经让我很满意了。在档位上骑行的声音非常好听。原地启动和怠速则是宝马惯有的稀里哗啦声,有点low。换全段让排气声盖过发动机的声音会好很多。但骑久了排气声很大的车的朋友都知道,时间长了自己耳朵会很难受。所以换个尾段就够了,效果就很好了。已然是像这样我只要一出门整条街都知道的状态。
而骑这台车出门的隐性福利就是待遇变好了…住酒店往往大堂经理会让你把车停在酒店大堂而不是和电动车摆在一起。
经常受到眼神的洗礼和围观。
妹子也特别喜欢你的宝马大趴赛,大赛摩,大跑车。捂着嘴脸红心跳的喊“哇,趴赛”。天若有情的感觉。
你也可以轻松要到妹子的手机号和微信。
还能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载上女神@婷姐姐
另外宝马,川崎,杜卡迪的4s店也是相对成熟,售后维护都好。全国都是4s店。参加活动各个车商品牌找组织的时候,还能停在千里驹的棚里。
还可以摆拍帅帅的照片。
再后来,再后来后来这台车报废了,在一次事故中撞断了车头。傻逼汽车司机在山路里但黄线掉头,车子横在出弯点占了两条车道包括对向车道。车架也受损。好在汽车全责,这台车也有商业全险。我沉寂了很久,伤心了很久。甚至想退圈不玩车了。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曾想从RR开始,从RR结束。可后来发现放不下的不只有风驰电掣的自由专注,牵绊的更多有圈内的好友。就好比这台RR陪伴在左右度过无数欢愉,经历过失望,畅游过山和大海,听过风吟鸟叫。
它始终是我最爱的一台车,它那么美焕绝伦,那么无懈可击。或许有一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去骑哈雷了,或许我会在不久的将来买我的第三台s1000rr。但不管怎样,回首望相伴的日子,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毕竟抓住了青春的尾巴,也风驰电掣过,也曾经拥有过。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