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回望:中国三轮车行业的变化与思考
进入九月,中国三轮车行业又将迎来新一轮市场消费热潮,不少企业摩拳擦掌,意欲有所建树。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的深入,三轮车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存、压力、淘汰取代红火、高速、爆发成为了行业高频词,而产销量下跌、市场热情骤降、消费水平波动等市场现状,却在提醒着我们行业走势正朝着另一种方向发展。
2017年的中国三轮车行业究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将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发?
行业结构面临调整 市场需求遭遇挑战
2017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新常态”时期全面深化的一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6.9%,与一季度持平;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较一季度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1月~6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4%,物价涨幅保持温和;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创2011年下半年以来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
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严峻形势下,依然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但从各个产业的实际表现上看,却存在较大变数,由此带来的风险与压力将给产业实现健康发展造成诸多困扰与阻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三轮车行业。
2011年~2015年,是中国三轮车行业高速发展的五年时期。在这个阶段,受市场消费需求的强势推动,整个行业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火热景象,三轮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出,产销量节节攀升,表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势头,红火的行情让很多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资本的疯狂涌入,意图瓜分这块诱人的蛋糕。
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不明朗,整体缺乏复苏动力,导致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在近两年全面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效应正显现瓶颈,严峻的宏观形势让制造业特别是以三轮车为代表的小型车辆制造行业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
经济泡沫严重,导致较多企业资金链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市场红火时期,大量资本都嗅到了三轮车行业带来的商机,勿论门槛、技术、生存压力,先跑马圈地,再谈未来发展。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很符合当时大多数老板们的心思,在他们看来,这样一个略显低端的制造业,稍微动动脑筋,就能从中获取巨大利益,加上部分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于是,企业较为盲目地选择拆借大量资金并将投入其中,虽然在短时间内依靠市场坚挺向上的走势收获了不菲利润,但在国家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的背景下,企业们前期投入的巨大资金反而成为最沉重的负担,面对市场增长缓慢的产销量,资金回笼的周期变长,且坏账呆账带来的风险性加大,企业原本看似稳定良好的资金链一下就变得千疮百孔,难以为继,而一旦基本费用出现问题,整个企业的日常经营就会陷入困境。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出现停工减产甚至倒闭淘汰状况的原因。
消费热情呆滞,样板市场陷入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境地。国家经济形势出现波动,导致严峻的产业发展形势,这不仅给供给侧的企业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让需求侧的消费市场呈现出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深入,大部分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也随之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让以农村市场和城乡结合部市场为主的三轮车行业遭受到销量大幅下滑,经销商面临渠道萎缩、终端乏力的现状。曾经是不少企业重要增长点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市场整体也呈现出下滑趋势,情形不容乐观。
技术缺乏革新,产品更新呈现“换汤不换药”的尴尬情形。无论是高速增长、成熟稳定,还是现在的逐渐下滑时期,国内三轮车行业一直以来似乎对技术创新这个名词颇为不感兴趣。原来市场行情红火之时,企业都将精力放在了渠道开拓与市场推广上,而一旦出现不利状况,很多人都会在产品价格上大做文章。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较长的周期、坚实的基础以及坚持的动力,企业很难在这上面有所作为,而选择创新的风险性也较大,没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做后盾,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这种尴尬的现状让很多企业只能盲目地跟随大流,而缺乏自主能动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比比皆是。
整体销量下滑,恶性竞争重新抬头。经济形势的下滑,导致各行各业出现震荡波动,三轮车行业销量也在高速增长多年之后,进入下行拐点。如何扭转不利局面?很多企业都将心思花在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上,比如说价格战。事实上,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实力的提档升级,原本作坊式经营的一些问题已经逐渐消失不见,但当销量这一核心数据都难以守住之时,这些痼疾又被重新翻了出来。从去年起,很多企业都将降价作为企业日常竞争中的普遍手段,不仅如此,还在降价的基础上做出买赠的改变,力图用价格优惠与实物奖励重新夺回市场份额。这样的做法也许短时间内能够扭转颓势,但长此以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这也给市场竞争带来不良风气,扰乱正常秩序,威胁整个行业科学发展。
从行业结构到市场需求,失去高速发展的内生动力之后的中国三轮车行业在过去两年里遭遇了种种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让整个行业原本被一致看好的未来前景蒙上了些许灰尘。
产品款式一枝独秀 核心优势抓住未来
2010年,篷车开始出现。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原本并不被人看好的车型能够在未来掀起滔天巨浪。
2016年,篷车销量突破300万辆,成为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车型。相比于其它传统平板车型的滞涨局面,篷车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多达数千家企业都将篷车作为产品主力。一时间,整个市场上表现出“唯篷车是论”的形势。
在电动休闲车型与载重平板车型的竞争挤压下,为什么冲出来的却是篷车?
事实上,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后,传统的平板车和三开车已经进入了市场成熟期,增长速度和幅度均大不如前,造成这一先转的原因一方面是供大于求,饱和的市场需求让企业难以挖掘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则是产品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基本完成了在市场的普及,缺乏新品的引入。
目前中国正迅速进入消费升级阶段,篷车最大的功能就是在解决出行代步、载人载物的基础上还能做到遮阳避雨。另外,从篷车的产品特点上看,车身小巧、操作方便、价格亲民,这些都使得篷车成为农村市场和县城乡镇地区消费者出行的重要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在出行消费层面逐渐由功能性需求向体验、享受型消费层面过渡。而当速度适中,遮风挡雨,又有一定安全性能的篷车面世后,自然会受到热烈追捧。
篷车的强势走俏也反映出一种趋势:产品特性越贴近消费需求,市场反响将越强烈。随着市场容量的逐渐饱和,消费者对于产品更新换代频率的下降,企业在跨过无忧无虑的高速发展期后,正在面临着极为严峻的产销增长瓶颈,不少人认为,国内三轮车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固,缺乏强力刺激,或将重蹈两轮摩托车覆辙,就此拐点下行。的确,在平板与休闲类车型逐渐失去强大推动力量的背景下,市场丞需一款更具时代性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而篷车的适时登场无疑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篷车的爆发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过多年蛰伏,企业从最初的不看好与忽略到现在的大力发展,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因此,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想要破局,盲目跟随绝非正途,挖掘市场爆点,抓住消费心理,结合大政方针,才是企业最理想的经营状态。
如何挖掘爆点?我们发现,三轮车行业的产品周期一般保持在2~3年,在这段时间里,只要是能够抓住普遍趋势,在技术品质上保持优势,企业基本上能够有所斩获,而一旦超出这个时间,产品的受欢迎度就会逐步下降,直至最终平淡。因此,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一定要根据这个时间轴去统筹布局,同时要学会洞察市场趋势,利用科学的预测分析手段,抓住产品变化趋势,赢在起跑线上。
怎样抓住消费心理?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面对消费者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有人是通过后期改装优化来满足,有人则是针对消费痛点去研发全新的产品,篷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读懂消费者心理,抓住消费者心理,是每个企业需要做到且做好的基本功。
大政方针如何解读?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管理三轮车行业,这其中,有很多方向性、原则性的条例规定值得企业细细研究。很多人认为政府对三轮车行业一直处于管制打压的姿态,但事实上,任何行业都必须有一个标准,在合理合法的管理下,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况且随着三轮车行业的逐渐壮大,国家终究会参与其中。所以,企业想要抓住发展机会,对于政策实施要保持天然的敏感性。
环保督查已成常态 供求关系出现失衡
要说近两年中国三轮车行业面临的最大变化,应该就是环保督查的强势介入了。
今年2月15日~3月15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联合相关省(市)组成18个督查组,并分成54个小组,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山东、河南省、等6个省(市)的相关区域开展了2017年度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一批高污染企业被关停,其中天津就有十几家与电动车相关的企业被吊销生产资质。
两会期间,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透露,2017年环保部将完成环保督查各省份全覆盖:4月起将对湖南、安徽、新疆、西藏、贵州、四川、山西、山东、天津、海南、辽宁、吉林、浙江、上海、福建等15个省进行督察。环保督查的力度之大与范围之广,让所有的电池和从事电车涂装的高污染企业不寒而栗。而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环保部主导的第三轮环保督查刚刚结束,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天津、山西七省市的多家相关污染企业面临关停整顿。
这场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督查行动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北方重要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天津大批电动车、三轮车制造企业以及零部件配套企业面临全面停产的结果,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国内主流三轮车板块的多数企业也在通过关门歇业的方式来躲避环保督查。同时,一批企业因为环评不达标甚至顶风作案而被执法部门依法查封,相关负责人也难逃牢狱之灾。
可以说,这场声势浩大的环保督查风暴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为何国家会突然采取高压态势来强制性规范三轮车行业的污染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已全面落实到中国改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思考直面人民诉求,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到水乡,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五年来,谋篇布局、改革制度、抓铁有痕,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核心思想指引下,中央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也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由于三轮车行业在烤漆、轮胎、废气、污水等领域存在较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也就成为职能部门的重点“照顾”对象。
严苛的环保督查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对涉污企业的关停整顿要求,更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三轮车行业的完整产业链,配套企业的接连中招,导致整车厂的生产供给环节出现严重缺失,没有足够原材料或零部件,后者的正常出货陷入停滞,进而扰乱整个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配套企业的相继关停也催涨了大批零部件的价格,一天一涨的趋势让很多中小型企业成本激增,经营压力颇大,却又无可奈何。
从中央下半年紧锣密鼓的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安排来看,环保督查已经成为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常态,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三轮车行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配套产业青黄不接的局面,涨价、缺货、零库存……都将会经常出现,终端市场也将面临产品短缺的局面。
品牌竞争格局趋稳 洗牌速度逐步加快
在经历了新常态发展初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转型升级大潮之后,三轮车行业两极分化的品牌格局在2017年得以进一步成熟巩固,一超多强的局面正趋于稳定,随之而来的市场洗牌脚步也正逐步加快。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影响下,与宗申、金彭等领军企业逆势增长的高光表现相反的是,很多中小企业2016年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产销滑坡,轻则市场份额萎缩,重则直接淘汰出局。可以说,领军企业和跟随企业的差距在进入“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中,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大批品牌沦为市场炮灰,两极分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事实上,随着规模企业在高中低三段细分市场的周密布局与丰富产品,缺乏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几乎难以掀起反击浪花,只能凭借零星的区域市场和在价格上做文章才能勉强生存。中小企业与强势企业的鲜明对比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近年来车市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拐点,伴随着收入的增高,人们希望购买品相、质量更好的车子,中小企业的研发水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销量差距折射而出的品牌差距是难以依靠价格去填补的。
随着原材料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涨,弱势品牌利润空间几近临界,其产品价格已经没有太多可以下降的空间,危机已经显现。更何况,强势企业将利用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在未来有望发展成为行业寡头,这样一来,整个国内三轮车市场的两极分化趋势将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将是新一轮大洗牌。
进入2017年后,受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影响,国内三轮车行业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发新品、清库存、做促销、拼价格……企业疲于应付白热化竞争态势,但收到的结果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领军品牌优势尽显,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实力不断蚕食着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中小企业中有部分品牌依靠着一两款优秀产品得以突出重围,但更多的则是步步紧缩,持续低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仅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力。
不难看出,随着领军企业优势的进一步拉大和中小型企业的不断萎缩,国内三轮车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一、二、三梯队发展格局,难以颠覆,而中小企业在市场份额下滑与现金流压力加大的双重劣势下,注定会被淘汰出局。预计未来2~3年,国内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将逐渐淡出。
走过2017上半年,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市场的严峻形势和企业的生存压力,面对产销量将进一步下滑的趋势,三轮车企业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加快推进改革加以应对,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要下大力气调结构,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突破重大技术短板,推动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同时要大力气抓创新,大力推进技术、管理、模式等全方位创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全环节创新,上下游全产业链创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