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电动自行车虬龙轻蜂实测
或许是因为年轻,很爱玩的我对于任何没有体验过的事物都想去尝试下,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的去尝试新事物,才能让自己一直充满斗志,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寄托;比如现在的摩托车。而当我作为一个摩托车测试编辑时,同时也是一个比较资深的山地自行车玩家。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不够专一,但我却觉得,玩乐本无界,不同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有联系的,其中的乐趣只有真正体验过才知道。
不久前,当我在室内初步试驾了虬龙的电动越野自行车轻蜂后,回到家看到扔在墙角吃灰的山地车,和挂在墙上伤痕累累的车架,思绪绵绵不断。
想起了川藏线上驮着全身家当一个月的不息车轮,那年路还很烂,涂鸦少见,面包车还没开挂进化成货车。
想起了在走路都比较困难的天然越野赛道上,一起花几个小时扛车上山,几分钟下山还要比谁更快的基友,身上的旧伤似在隐隐作痛。
在深度测试了轻蜂后,对于轻蜂,有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好在,相见不算晚。回头想想那时的“苦逼”,如果当时遇到轻蜂的话,回忆应该会是另一番场景。
轻蜂是由杭州虬龙科技研发的一辆高性能跨界电动越野自行车,官方定义是一款介于越野摩托车和速降自行车之间的新品类,操作简单、轻巧方便、越野能力强、有着极高的可玩性和改装空间。当小七初步体验了轻蜂后,已然对它有了自己的定位,和初步的改装想法。
此次试驾有两台轻蜂,一辆是后期上市销售的标配版(右),另一辆是官方改装版(左)。标配版已经基本接近出厂状态,试驾车辆车架临时做的喷漆处理,后期会设计新的贴花。
与摩托车一样,自行车也分类别,在国内,自行车的分类比摩托车要更细更专业一些。就山地越野这一类,就分 XC山地越野(以上坡和平路为主)、Trail林道(与XC类似,下坡难度高于XC)、AM全地形(兼容各种地形、可玩性很高)、FR自由骑(绝大多数下坡路段,线路比较极限,玩法很多,其中还包含DJ(土坡跳跃)、ST(街式车)等类别)、DH速降(几乎纯下坡,难度和危险性最大)等不同种类。
等级不同,车的相关配置和使用场景也比较严谨(你可以看到有人骑着一辆跑车跑长途,但几乎不可能见到有人骑着一辆DH通勤),越往后,车越重,对驾驶者的技术要求越高,危险系数也更大,同时车的价格也更贵。小七只玩到了FR,原因是车的配置跟和体力跟不上(最主要还是没钱,其实玩自行车不比摩托车省钱)。
双肩避震、后多连杆避震,越野直把、铝合金车架,这样的配置在山地自行车里算是DH(速降)级别, 加上电动后,又可以兼容AM、FR的玩法,当然,用作日常的代步也没问题。就外观配置来看,轻蜂已经能够让你有足够的想象力了。
轻蜂的车身长宽高为1885×780×1050(mm),轴距1265mm,整备质量为50kg,车身尺寸比同级山地车要稍大,但又小于一般越野摩托车,重量同样介于同级山地车和越野摩托车之间。
实测最小离地间隙为260mm,座高800mm,实际体验同样800mm的座高,轻蜂比摩托车更有亲和力。因避震较软和车身较窄的原因,170cm的身高双脚轻松全着地,而摩托车就很勉强了。
由于前避震轮圈与采用自行车上常见的快拆式套筒连接,只需一个内六角就可以快速拆掉前轮,据工作人员实测,拆掉前轮后的轻蜂可轻松塞进一般的小轿车后排,对于SUV来说,则直接扔进后备箱不成问题。
为方便后期改装,同时保证一定的性价比,作为一个资深玩家来讲,出厂状态下的轻蜂的配置基本可以无视,但已经可以胜任日常通勤和大多数比较极限的路面了,已经有了很高的可玩性。如果对配置不满意,可以自己改呀,好的车架动力已经给了你,想要什么状态自行发挥。
双肩前避震采用台湾的RST牌最新的油簧避震KILLAH,价格2500左右。直径37mm,行程200mm。算是DH里面的入门级避震。
偶尔能在红牛的速降赛中看到这个品牌的叉子,比如最近去年的红牛天门山天梯速降赛上。
完全的自行车式立管,可兼容直管、锥形管,基本上可以无损安装不同品牌的单双肩避震。如图就是改装FOX 40的装车效果。
后避震则采用摩托车的避震品牌,是来自台湾的法斯特。
带摇架多连杆式设计的后避震已经申请了专利,可兼容240-267mm的不同品牌的后胆。
更换240长度型号的后减震时或会需要一个反向的转换基座,如图所示。
车把采用760mm的铝合金山地越野直把,有人喜欢更长一些,有人喜欢燕把,没关系,自己换就是。
左边车把的红色按钮是动力模式切换按钮,分经济和运动两种模式。同时还设有一个小的仪表,显示车速、里程等信息。
车把中间加有一个小的行车灯,这个是符合德规的自行车灯具。
把套采用防滑设计,右边车把的电门线负责控制动力/电力,与摩托车油门线一样。另外,轻蜂还设有刹车断电保护装置,就是你在行车过程中制动时,电机会自动断电,以防安全。不过为了照顾专业玩家,这个功能可以去除,换作是我,我会拆掉车把上所有不必要的配置,同时也会去掉断电保护的功能。
上联板上预留的孔可以加装更大更强的把立。
轮胎是正新70/100-19越野胎,标配刹车是力邦的对向四活塞,兼容禧玛诺的摩擦片。
比如更换高一级别的Shimano(禧玛诺)ZEE双活塞带散热片浮动碟刹,都可以无损安装。
为减轻车重和保证车架强度,轻蜂的车架采用全铝合金锻造而成,对成本和制造工艺有一定要求。后期车架表面会采用阳极氧化处理,并会配上贴花。
后平叉和副车架也为铝合金材质,这点已经能秒杀国内外绝大多数越野摩托车了。不过在山地越野自行车里,铝车架已经很普及了,只是轻蜂的铝合金车架看起来要厚重一些。
电门锁设在电池盒顶部,下面接着加有一个USB充电接口,中间有一个电量显示灯,电池充电口在电池左侧。
为了不混淆,不同电池充电口也有区别,60V的是三芯,48V的是两芯。
通过右侧开关打开电池盖,可将电池取出来充电,同时也方便随时更换电池。
为了保护电机设有防护板,防护板两侧开孔以便散热。
防滑坐垫,舒适性大大好于山地车,与越野车座椅的舒适性相当,座椅尾部接有一小块聊胜于无的小挡泥板。
虽为安全考虑,但我还是想拆掉这个反光片。
采用52齿五角星形链盘,想要更猛点可以换53或58更大齿的链盘。传动形式为电机皮带加链条的组合。考虑后期的剧烈使用,链条会拉长,链条的调节方式与摩托车一致,而且因为轻蜂的链条是中轴同轴传动,后轮上下运动时链条间距不变,可以直接绷紧安装,永不脱链,就不再需要导链器或者张紧器之类的防脱装置。
脚踏可在一定范围内前后调节位置,同时还可更换自行车脚踏,边撑还设有断电装置。仔细看下车架连接处的螺丝,均采用内六角的松紧方式,同时均为不锈钢螺丝。原则上来说,基本上只需一套组合内六角工具,就可将车拆散,很方便后期维修和改装。
轻蜂官方定价15800,这个价格想要买一台入门级DH比较勉强。
轮上扭矩最大260N/M(竞技套件状态,大牙盘+60V电池)
虽然出厂状态下的轻蜂的配置对于比较专业的玩家来说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但这也刚好能给这些专业玩家一个实现自己需求的机会,好的车架和动力系统已经给了你,剩下的配置你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匹配。而对于一些初级休闲用户或暂时没有升级计划的玩家,这样的出厂配置是否可靠?对车架强度和电动系统的稳定性应该是最为关心的问题,下面让两车的实际表现来回答。
扭动电门,轻蜂出动,柔和不突兀的起步过程改变了我对电动车的一贯看法。电门线的行程与一般越野摩托车油门线的差不多,随着电门线的打开,源源不断的加速感袭来,少了离合档位的配合操作,加上电机程序调校的当,使得整个起步加速过程变得很简单顺畅,又能发挥电力的扭矩优势。初步的起步加速体验,印象很好。
当我骑上轻蜂时,山地车般轻巧的操控和车身让我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但当我通过烂路或玩些技巧时,想要通过反转脚踏移动重心,而脚踏一动不动(摩托车脚踏)时,它又把我带回到了摩托车上。对于同时玩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我,老实说刚开始骑轻蜂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别扭的,而当我适应了一会后,感觉慢慢回来了。
动力应付一般的越野路段和日常通勤完全没问题, 只是在比较陡的恶劣路况下的上坡路段,出厂的动力表现不如升级后那么迅猛,前期需要一段路面助跑,连跑带冲的爬上去才行。而且出厂设置的刹车断电功能,在真正越野特别是上坡路段时,对于专业车手而言,几乎起不到安全效果。
刚性十足的全铝合金锻造车架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一般的飞飞跳跳完全没问题,但是否能够胜任高强度的坠山速降呢?这里小七暂且保留意见,等后期有机会实际验证。
对于一般越野和日常通勤用,出厂状态下的避震和刹车也只能说勉强够用,前后避震对路面震动的过滤还算合格,支撑性一般。想要一指可控前后刹需要更大的力气才行。
不超过一百斤的车重倒车后,一个成年人可以轻松扶起,且不用担心压伤或排气烫伤。电池外壳由全铝合金一体成型,也不会出现电池过热的危险情况。
不同于燃油车,起步加速需要对油门离合和档位有一个好的配合,才能实现比较好状态的动力输出,这需要一定的驾驶技巧和机器本身的动力储备才行。电机调校不错的轻蜂在这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操控及其简单,动力输出线性,以下路面均能轻松搞定。
35度左右的弯墙
45度左右的上坡
在30多度的高温下,对轻蜂暴力蹂躏了几个小时,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出厂配置的轻蜂的电量只耗掉一格。官方数据显示其续航里程,以20km/h的速度可以跑100km左右。按照我们的玩法,耗电量应该更大。抱着怀疑的态度咨询工作人员,解释称电量是由内置算法实时监控显示的,不会像手机那样在掉了一格电后,后面的电量就消得很快。
愈发压抑的快节奏生活,有人默默忍着,有人玩着嗨着,嗨完继续扛着。而今,可玩性极高的轻蜂或能走进你的生活,你可以用它来通勤代步,也可以用它去郊外溜溜,还可以上山越野,下山速降,找点激情,何况外观还不赖。而我,只想再找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去验证我保留的意见,然后;把它好好改改,好好玩玩。
轻蜂可改装部件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