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黔东南沉浸式摩旅线路攻略
“蜻蜓点水”是很多摩旅爱好者最不屑的一种摩旅形式,深入探访已经成为摩旅圈中的主流。但是,很多摩旅新人在制定行程时缺乏经验,总想着面面俱到,最终却主次不分成为纯跑路式的“到此一游”。如何“沉浸式”深入摩旅,不要相信网络上东拼西凑的所谓“攻略”,只有经过实地探访的线路感受才真实可靠更具借鉴意义。所以,从本期专题开始,我们会不定期推出以县城为目的地并辐射周边的“下沉式”线路,为车迷打造全面细致的摩旅探访线路攻略……
三县之间
引言 贵州省是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中的东南(黔东南)地区则是该省最著名的旅游地之一。本节所介绍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则是黔东南旅游圈内的精华。在这里,我们将三县之间的特色景点串成一线……
黎平县
先从黎平县说起。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黎平县是典型的山区地貌,也是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以侗乡风情闻名远近。黎平城区还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并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县境内有国家级4A景区两个、3A景区5个、特级旅游景点1个、一级旅游景点25个、二级旅游景点37个,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7项民间文化传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黎平县城是一座山水环抱的美丽小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城内有黎平会议旧址等红色景点和古城景点,古朴的小巷纵横城区,街巷中常见民族特色小吃。在这座非常宜居的小城里小住几日享受“慢”生活,很惬意。
在黎平县城周边,分布着众多值得前往的特色景区。四寨村位于黎平县双江乡境内,由4个侗族村寨组成,其中的大寨规模最大 、景色最好——清澈河流穿过山谷间的大片稻田,面积庞大的木楼群依山傍水;寨边横跨清流的四寨花桥(见本专题开篇图)是黔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之一,桥边的大榕树已有500年树龄;街巷中,娇俏的侗家妹子身着民族盛装,面对镜头羞红了脸颊……
在完整保留侗族风俗的同时,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四寨民间摔跤活动已被列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大寨村位于连接双江乡和黎平县城的县道边,交通较为便利,寨中有数家客栈,食宿很方便。这里的侗家油茶、冰凉粉非常可口,价格更是低廉。从榕江县城、从江县城和黎平县城都可以很方便地前往四寨,路况也很好。
下面说说黄岗侗寨。每年夏秋季节,在黎平县黄岗侗寨的地界,离寨子老远就能听到密集的敲击声,进寨后,你会看到几乎有人的家庭都在门口或木楼中围着摊在地上的深蓝色布料,用木槌“梆梆”敲击。侗家仍保留着织布和染布的传统,在女儿出嫁时陪嫁的布料越多就越有面子,用木槌敲布则是布料上色的一道重要工序,将染料“砸”进织物的纤维深处,使其不易褪色。“梆梆梆梆”,是侗家生活交响曲中的强劲节拍……
黄岗村内禾晾林立,屋舍俨然,鼓楼参天,花桥飞架。寨内小溪流水淙淙,村边古木掩映,房屋、水碾、谷仓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村容寨貌和谐统一,是贵州省内保护得最完整的侗民村寨之一。黄岗村民族节日较多,最为隆重的有正月初七“抬棺人”和农历六月十五“喊天节”,这个在建筑和生活状态上完整保留侗族传统的寨子是一座天然的侗族风情博物馆,非常值得停留。
与黔东南大多数侗寨一样,黄岗村也不收门票,核心地带有一家黄岗旅馆提供食宿服务,消费标准远低于收费的景区和周边县城。从双江乡去黄岗不到30千米山路,摩托车无压力,汽车则要在狭窄的弯道中多加小心。
漫步在隆里这座西南边城里,你会有回到中原腹地的感觉。隆里不是侗寨也不是苗寨,而是“汉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少数民族”,整座城的居民都是汉族,却不是贵州省内的汉族,来自遥远的江苏和安徽等地。
在600多年前,隆里城里的居民以侗、苗为主,公元1385年,明朝统治者为平定西南动乱,在安徽、江苏等地抽调一千官兵驻守隆里,城内原住民则被迁出城外。从此,这拖家带口的一千官兵在隆里扎下根来,在600多年的繁衍壮大中将中原文化一代代传承延续,使隆里成为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一座独具特色的“汉城”。
隆里居民从衣着到长相,仍是传统的汉人模样,只是口音经过一代代的演变,不再“江苏”也不再“安徽”,彻底“贵州化”了。隆里城很小,更像堡垒而不像城,全城只有不到800户人家,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乡镇街区。其实这里就是一座堡垒——四面厚厚的城墙环绕,四座城门连通外界,关闭城门则固若金汤。漫步城中,城内建筑格局仍是600多年前的样子——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面分别开三条主街,街巷交叉处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城门设有内外两道,形似“瓮城”结构,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在民居建筑的造型上,凡是来自江浙地区的游客都会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穿斗式人字形坡顶,马头墙,双重脊檐……典型的中原建筑风格,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苏南、皖南的某个古村落中。古祠堂,古庙,过年时张贴的对联内容和娶媳、嫁女人家门口的喜联内容,也让笔者这个江苏人像是回到了年少时生活过的村落中……
隆里虽属锦屏县管辖,但位于连接锦屏县和黎平县的交通要道,从这两个县城出发,最合理的线路是走202省道南下或北上,行程均在50千米左右。推荐一日游徒步线路:东门古城—龙标书院—观音堂—蜈蚣街—王氏宗祠—西门鼓楼—北门街—古城墙—陶家大院—东门鼓楼。
在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苗族和侗族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如果你想在这里领略民族风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这两个民族的村寨中。黔东南地区最具规模、最原生态的苗寨和侗寨主要集中在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锦屏县,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则是黔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侗族聚居地。
占地18平方千米的肇兴被誉为“侗乡第一寨”,是黎平县侗乡风景旅游区的核心景点,早在2005年就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还成为2018年央视春晚的分会场。群山环抱的肇兴侗寨中溪流纵横,侗家木楼依地势而建,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场景。鼓楼是肇兴侗寨的一大特色,寨中居民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5大房族,每个房族所居住的区域中心都有一座壮观的鼓楼。硕大的寨子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酸汤鱼、牛瘪、饭包肉等民族食物风味独特,这里是鼓楼之乡、歌舞之乡,寨中的演艺广场每晚都有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
前往肇兴非常便利,附近的厦蓉高速已经开通并开设了出口,从东部广西三江方向和西部榕江方向过来的车辆可选择在水口或洛香出口下高速;北部黎平方向也有高速直达洛香出口,并有202省道与高速并行,方便汽车、摩托车通行;从南部从江方向过去,顺202省道行至洛香之后东行即可。肇兴周边的公路网非常发达,路况很好,汽车 、摩托车均能畅行无阻。
肇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景区,寨中有众多客栈和餐饮店、摊,消费档次能满足不同阶层。景区的门票100元/张,但为了吸引外地游客扩大宣传力度,景区会经常对某些地区的游客免门票,笔者在2017年夏天来这里时就遇到浙江、广东两省居民免门票的优惠。骑摩托车来肇兴,可以将车骑到所住的宾馆楼下停放,但汽车只能停在景区入口处的停车场里,因为景区内禁止外地汽车进入。
榕江县
紧邻黎平县的榕江县,是黔东南地区的旅游胜地,更是民族风情浓郁的多民族聚居区,县境内居住着以侗族、苗族、水族、瑶族为主的28个民族,原生态村寨众多。榕江县城是清代的古州(江南八百州之一)厅所在地,城区规模较大,历史悠久。2023年5月13日至7月29日,榕江城郊古州镇举办了98场足球超级联赛,这届累计流量(观看量)超过300亿次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成为闻名全球的“村超”。
榕江城区的绿化极佳,生态环境之好,令人流连忘返。这座山水之间的美丽小城有风景、有历史,还是黔东南民族特色美食的聚集地。笔者曾去过三次榕江,还想再去。榕江城区有很多值得停留的地方,红七军历史陈列馆是其中之一。此处原是清贵州古州总兵署,现在是贵州省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高级军事机构之一。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攻克榕江县城后,将军部设在了此处。
三宝侗寨则是榕江城区最富民族特色的侗族村落,是中国侗族地区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寨——10余个村落、3000余户,总人口超过15000人,因“贵州村超”的举办,这座古老的侗寨再次焕发活力,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依河而建的三宝侗寨景色宜人,寨中鼓楼高耸,寨外古树参天,清澈的都柳江支流寨蒿河如一条玉带,缠绕着古老的侗寨,滋养着两岸人民,还有那成群的百年以上古榕群……
宰荡村隶属于榕江县栽麻乡,距离榕江县城约30千米。这里四面环山,整个寨子由东西两块组成,下寨的历史最久,建于乾隆年间的鼓楼和行政中心都在这里;距下寨约1千米的上寨与下寨隔着一个垭口,一条水泥路连接两寨。其实上寨也是年代久远,在民国之前的数次迁徙中,因上寨人满之后逐渐形成规模。
这座隐藏在深山中的侗族村寨不只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侗族吊脚楼建筑群,还是榕江县重要的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居住在上寨的侗歌师胡官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家三代都是侗歌师。侗族大歌,侗族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神奇的多声部合韵震惊世界乐坛。侗族人的一生就是一首歌,“饭养身,歌养心”,侗歌就是侗族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文化的传承。侗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入歌。
漫步古老的宰荡村,密集的石板小巷在吊脚楼中转来绕去,深入其中,眼前满是沧桑,呼吸中一股淡淡的霉味直入肺腑,这是岁月的味道。类似亭子的高大木质风雨楼中,四面栏杆后面坐满了闲聊的村民。置身其间,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却能读懂他们脸上写着的开心或哀愁。旁边的街上,嬉闹的孩童,成群溜达的大狗,牵着大牛边走边和左右打招呼的老汉,四处升起的炊烟中是各种食物味道的混合体……
宰荡村目前的食宿条件还不够完善,只有侗歌师胡官美的大儿子开了一家简易客栈,每天的食宿消费标准约为100元/人。
外地游客很少知道黔东南还有座规模很大的摆贝苗寨。走321国道进入榕江县兴华镇境内,在街北,有一条地图上没有的小路(路标指示摆贝方向),经过4千米的狭窄弯曲,就能见到隐藏在深山中的摆贝苗寨。好大的寨子!整座山头挤满了吊脚楼,南面的山包上,摆贝苗王杨老老(1746—1831)长眠在松柏下,守护着对面的子孙们……
摆贝是一个与自然为伍,与神灵为伴的古老苗族村寨,居民崇拜自然、信奉神灵。在摆贝,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悬挂祭祀祖先的牛角,以求祖先保佑平安;门前挂着的狼鸡草是用来驱鬼避邪的;刻在门板上、瓦顶上的莲花和石鸟,体现了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遥远记忆和诗意想象。寨子里还有一块神秘石碑,上面镌刻着“朱”字、女阴、太阳等符号,传说这是明初时的遗物。长廊干栏式吊脚木楼组成的寨子座落在四面青山、古树竹林环抱的山腰上,寨边有“鼓藏场”、“斗牛场”、“芦笙坪”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这座古老的寨子有保存完好的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还传承着精美的剌绣和蜡染工艺,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称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抽穗时,是摆贝苗家的吃新节,还有每年一次的苗年,如果能赶上13年一次的最隆重的鼓藏节,更是不虚此行。摆贝苗寨现在仍是一座不收门票的自然村落,但村里已有面向游客的农家乐,消费很低。
在雷公山南麓,茅人河景区外围,溪流环绕的小丹江苗寨依山傍水。四面环山的小丹江苗寨是雷公山旅游环线上的一颗明珠,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祭桥节、 招龙节、游方节、吃新节、禾蔸年、苗年等传统节日,已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因地处偏僻,此地很少有外人前来,让人看不到丝毫“商业化”痕迹。
自然景色秀美的小丹江苗寨是榕江县平阳乡境内一处“原生态”味道最浓郁的苗族聚居地,300余户 、1000多人口中,苗族人口占90%以上。这里的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笔者到这里时正赶上节日聚餐的长桌宴,刚停车下来,就被端着当地美味白肉、米酒、糯米饭的村民们包围了……
这座原始村落因地处深山且道路狭窄,旅游大巴很难进入,不便进行商业化开发,食宿条件不像山外的景区那么完善,只有少量物美价廉的农家乐来服务少量前来的自驾游车主。去小丹江苗寨有两条主路,一条是从榕江县城顺308省道奔西北方向,在平永街右拐上县道,经乐里、平阳抵达目的地,全程约100千米;另一条线路是是从雷山县城翻越雷公山奔新寨,然后抵达目的地,这条路近许多,但山路崎岖难行。
从江县
紧邻榕江县的从江县,是黔东南地区重要的民族风情旅游地,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10余个,县境内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大批国家A级旅游区,7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坐落在都柳江畔的从江县城是一座山水宜居小城,周边密集分布着众多自然和人文风光景区。
先来说说加榜梯田。笔者在执行线路勘察时去过很多梯田景区,包括著名的元阳梯田,至今念念不忘的却是名气不大的加榜梯田。在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加榜乡东北的群山中,黔东南苗、侗、壮稻作民族的生存智慧盛满了山间,层层叠叠近万亩梯田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单块面积最大的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最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这里的梯田最长的可达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长达几百米的一丘梯田每一部分的大小形态却完全不同。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形态来看,加榜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它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极具魅力。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感觉。
加榜乡的食宿条件很好,消费也不高,在此仙境小住几日,早晚时分漫步加车河岸,眼前的美景会让你终生难忘。
去加榜梯田有两条路——榕江县城顺321国道东行,约50千米后,在下江路口右拐奔加榜乡方向;从江县城顺202省道奔西南方向,约20千米后在腊俄桥头左拐奔加榜乡方向。这两条路都比较狭窄,弯道很多,请小心驾驶。
从江县丙妹镇岜沙苗寨的名气非常大,几乎成为黔东南地区的必游景点。这里是黔东南乃至国内唯一保留着佩带火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生活习俗的苗寨,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在外地人眼里,岜沙苗寨蒙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对笔者来说,这里自然风光才是最具魅力的。岜沙苗寨景区由大寨、宰戈新寨、大榕坡新寨、王家寨、宰张寨5个自然村落组成,在海拔500多米的月亮山中,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散落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隐藏在竹林绿树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美画卷。
岜沙苗寨里的居民仍延续着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3月初3的映山红节,6月12的吃鲜节,11月19的芦笙节,12月初1的苗年等。进景区要80元门票,看表演另外收费30元。寨中有大量吊脚楼客栈(很多都是外地人开的),餐款多是酸汤鱼、烤香猪、羊瘪、牛瘪等当地风味,节假日里食宿涨价,建议去5千米外的从江县城食宿。
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侗寨以侗族大歌闻名远近,3000多人的寨子,侗歌队的成员达1000多人,在1986年10月的巴黎金秋艺术节上,9位小黄侗寨的女歌手将侗族大歌唱到国外,在国际乐坛引起了轰动……
小黄侗寨四面环山,清澈的溪流穿过寨中,木质侗家吊脚楼依水而建,侗族同胞热情好客。小黄侗寨平时不要门票,节假日有侗族大歌表演60元/人。如果你想来小黄欣赏壮观的集体侗歌表演,只有赶上节假日或凑巧遇上大旅行团包场了。寨子中心有农家乐和很多餐馆,食宿方便消费低廉。
小黄距从江县城只有不到30千米,由城区出发,先顺202省道奔高增乡方向,再从高增街区北上县道。这段路很好走,只是过高增乡之后有几处上山弯道较狭窄,要控制车速切勿占据对向车道。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