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回顾摩托车历史,品评经典的败笔之作

作者:摩托车杂志  2023-10-5 7:09:00

对于厂家和骑手来说,市场上出现新车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捕捉到骑手需求和市场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设计、生产出符合现有理念和样式的车型,确定合理的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再依托既有的销售网络进行发售,这是我们推出新车型的常态化模式。正常情况下,厂家总是能够推出合适的新车型,激活预期潜在市场,调动针对性骑手的购买热情,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这同样是普遍情况。

但要指出的是,普遍不代表全部,我们时不时会遇到例外——有时,厂家会把新潮、先进的理念化为现实,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车型。但是,优秀车型的结果并不一样:如果得到市场认可,获得异乎寻常的欢迎,并且得到业界追随和跟进,那么这就叫“经典车型”,比如本田最早一代“火刃”CBR900RR,比如宝马最早一代大型探险车R80G/S等。但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取得应有的成功,没能得到市场的欢迎,没有足够数量的骑手青睐,最终难以为继,早早就终结寿命,那么世人就会认为这是“败笔之作”——尽管理念先进,尽管技术领先,尽管造型新颖,但是没能活下来。

这次,我们就回顾摩托车的历史,品评这些已经成为经典的“败笔之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败笔之作”没能活下来,是有很多特定原因的,或者是超前于时代,或者是生不逢时,或者过于特立独行而缺乏跟随者……换句话说,这些“败笔之作”其实很优秀,他们以超前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告诉我们摩托车并不一定“总是这样”,还有其他理念、其他形态、其他设计、其他技术。简而言之,这些作为“败笔之作”的经典车型,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优秀还不能被当时领悟和接受。

摩托·古兹V8 GP500:危险的八缸发动机

1955年,全新的摩托·古兹赛车V8 GP500横空出世,设计和性能令人震撼,无论发动机还是赛车本身,都是全所未见、没有先例可循!最让人吃惊的是动力装置——搭载了排气量500mL的液冷发动机,拥有数量惊人的8个汽缸!为了满足高转速大功率的需要,配置了DOHC气门机构;供油方面同样让人吃惊,装备了8只化油器,每只汽缸都拥有独立的化油器伺服。8缸发动机的气度绝对不同凡响,能够在转速12000r/min时爆发最大功率58kW,这在业界引发震撼!尽管8缸发动机结构复杂,但是聪明的工程师安排得当,V8赛车的结构异常紧凑,质量很轻,发动机质量不到50kg,而整车质量只有148kg!

遗憾的是,V8 GP500的动力性能太超前了,当时摩托车行业的配套能力无法跟上。尽管V型8缸发动机强悍得无与伦比,但是轮胎、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配套都不能与赛车匹配,这严重制约了8缸发动机的威力——想想吧,以250km/h的速度飞奔,而你控制这只速度暴兽的装备只是前后轮的鼓式制动,会是怎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因此,V8 GP500实际上已经变成既火爆又危险的“魔鬼机器”,很多骑手都遭遇了“滑铁卢”!

1955年4月,弗格斯·安德森首次试跑摩德纳赛道时就摔了车。1956年西尼加利亚GP大赛上,比尔·罗马斯驾驶V8 GP500时又摔破了头部。肯·卡瓦纳参加完1956年西班牙-弗朗科尔锦标赛之后,就拒绝再驾驶V8 GP500!由于结构复杂,过于追求性能导致工作不够稳定——赛车常常会遇到曲轴破损,发动机过热甚至抱缸等问题,由此造成高昂的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赛车手们发现这台精力异乎寻常的怪兽实在危险,以至于1957年摩托·古兹制造了2台V8 GP500赛车后,发现没有骑手愿意驾驶参赛!同年摩托·古兹退出了GP比赛,V8 GP500从此被束之高阁归隐江湖,留下一段深深的遗憾。


本田NR750:让四缸变八缸的椭圆形汽缸发动机

本田搭载了V型四缸发动机的NR系列,发轫于1979年。最早推出的是500mL的GP赛车NR500,采用了独特的椭圆形汽缸和活塞。由于采用了椭圆形汽缸和活塞,允许本田工程师在每只汽缸头上安装8只气门,因此显著增加了进入汽缸的油气混合物,而且有助于增加汽缸内的压缩比,由此有效提升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当转速超过20000r/min时,可以输出96kW的最大功率,这当时对于常规的500mL四冲程发动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高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NR500的超强性能并没有转化为赛道上赫赫战功,由于结构过于复杂,导致长时间高转速运行不稳定,故障率很高,这对于竞争残酷、分秒必争的比赛来说真不是好消息。同时,由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简单高效的二冲程赛车,经过评估之后,本田调整了他们的GP计划,搁置了椭圆形汽缸技术,加入二冲程赛车的大流,研发出NS500竞逐冠军。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先进的技术并没有失传。上世纪80年代本田研发了征战耐力赛的赛车NR750,采用的同样是椭圆形汽缸和活塞的理念。由于每缸安装了8只气门,可以获得更多的油气混合物,而且由于单只气门质量减轻,降低了惯性质量,允许实现超高转速,因此NR750具有很强的动力性能,可以在转速15500r/min时爆发出最大功率121kW。

1992年,本田将椭圆形汽缸、椭圆形活塞和每缸8气门的先进技术移植到量产型摩托车上,面向市场推出了约300辆公路跑车NR750。虽然名称与耐力赛车一样,但是两者还是略有不同的:跑车NR750除了装备车灯等公路行驶必须的零部件之外,动力输出也略低于赛车NR750,在转速14000r/min时最大功率输出92kW。尽管如此,动力性能仍然冠绝群雄,成为当时性能最火爆的跑车。如此高科技含量的跑车当然售价不菲,高达50000美元的价格让NR750成为当时最贵的量产型摩托车。但从市场的角度来说,NR750发行数量实在太少,堪称是凤毛麟角。

铃木RE5 Rotary:曲高和寡的转子发动机

汪克尔转子发动机采用三角转子旋转运动来控制压缩和排放,与传统的活塞往复式发动机的直线运动迥然不同,由德国人汪克尔于1957年发明。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很多厂家都看好优势明显的转子发动机,尝试使用转子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并且推出了一些原型。但是,这些都基本上是“叶公好龙”,真正将转子发动机投入到量产型摩托车上的只有铃木一家。

1973年,铃木在东京摩托车展会上推出一台令人吃惊的摩托车RE5 Rotary。正如命名所示,铃木为RE5 Rotary配置了一台转子发动机,排气量为497mL,最大功率为46kW(16500r/min),最大扭矩为74N·m(13500r/min),可以驱动RE5 Rotary在14s内起步加速跑完400米,终点速度150km/h;如果继续拧开油门,极速可达176km/h。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由于转子发动机取消了奥托发动机的往复式活塞,因此具有运转平滑、功率强大特点,而且噪音极低、几乎没有震动,就像一台电动机。

显然,RE5 Rotary是当时铃木技术含量最高的旗舰车型,铃木对此寄予厚望,投入了很多研发资金,甚至专门为转子发动机建造了全新的装配线。遗憾的是,尽管铃木挖空心思,但是骑手并不买帐,购买RE5 Rotary的骑手并不多。因为,经过长期的发展,往复式活塞发动机在功率、质量、排放、能耗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因此转子发动机在这方面并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从生产装配到维护修理,转子发动机都与传统的发动机大不一样,研发、生产成本大,维修维护不方便,因此RE5 Rotary并没有受到市场的欢迎。到了1976年,RE5 Rotary的销售仍然没有起色,铃木不得不忍痛割爱,转子发动机项目于1977年无疾而终,市场寿命只有区区3年。


宝马C1:不被赏识的“半个小轿车”

驾驶摩托车最大的问题就是骑手的安全问题,有人形容开汽车是“铁包肉”,骑摩托是“肉包铁”,十分形象地指出驾驶摩托的危险性。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头盔成为摩托车骑手最重要的安全保护配置,在各国都规定不戴头盔禁止驾驶摩托车上路。

宝马决心挑战这个问题。新千年,他们推出了理念独特、号称“半个小轿车”的踏板车C1。与传统的速克达相比,贯彻全新理念C1的最大卖点就是安全概念,将“肉包铁”的常规结构改为“铁包肉”的安全结构,设计出两只圆弧式的铝合金上支架,安全装备包括肩杆、可更换的变形部件、两条安全带、一个特殊座椅和一个头枕。这样,万一发生碰撞的交通事故,可变形的单元将避免骑手首当其冲,铝合金上支架的弹性形变将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有效降低骑手的危险系数。另外一种情况是,当高速行驶的摩托车因地面湿滑或者因闪避障碍物而摔倒的时候,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骑手很容易被抛出去因头部碰撞物体而伤亡。这种情况在宝马C1上不会发生,因为骑手已经被安全带牢牢固定在车座上,而且保护性支架两侧有突出的橡胶头,在车辆倒地起到缓冲和支承作用。

宝马的C1是世界上极少数做过假人碰撞试验等安全测试的摩托车,并且顺利通过了安全测试,即使骑手不戴头盔、不穿保护性服装也可以获得足够安全保障。因此,宝马的C1是突破樊篱的创造性产物,打破了汽车和摩托车壁垒分明的界限,将汽车的被动式安全理念渗透到摩托车设计中来,从而大大提升了摩托车的安全系数。

遗憾的是,宝马的设计理念并没有得到骑手们的共鸣。虽然推出C1的初衷是增强安全系数,但是由于增加了铝合金支架结构,重心变得较高;顶棚让骑手免受雨淋日晒,但是高速行驶或者遇到狂风时危险性大大增加;尺寸变大、变宽、变高,作为摩托车优势的灵活性受到较大影响;骑手驾驶时,用安全带绑在支架杆上,感觉不自由。而且,与同类别的踏板车相比,C1的售价显得很昂贵。因此,宝马寄予厚望的C1在2000年上市后销量乏善可陈,仅仅只有2年,宝马就停止生产C1.


雅马哈GTS1000:特立独行的悲剧

雅马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的GTS1000,绝对是同时代的前卫先锋,武装了无前叉的RADD 前悬挂+轮毂中心转向机构、5气门发动机以及当时尚未普及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三元催化转化器等新潮装备。与同类型摩托车相比,GTS1000在理念和技术上至少领先十年,即使现在来看也不落伍过时。

从外部可见的结构造型来看,GTS1000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取消了司空见惯的前叉结构,改为异常独特的轮毂中心转向机构+前减震,类似于比莫塔Tesi。不过,武装了类似结构的Tesi属于定制类的小产量摩托车,GTS1000则是大批量生产的车型。雅马哈将这种结构称为RADD,由美国设计师詹姆斯•帕克设计。理论上来说,这种没有前叉的前端结构,彻底分离了转向机构和悬挂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在猛烈制动时,车头不会出现俯冲,车体依旧平稳;高速时,你不用担心路面有多颠簸,因为当减震器积极工作时,转向机构不会受到影响,直接表现就是方向仍然稳定;对于老练的骑手来说,弯道制动效果更好,可以在车体倾斜角度很大时制动,这点对于安装了前叉的传统摩托车来说是难以胜任的苛求。RADD不但在稳定性方面出色,而且维护起来更加省心省力,只需每12000千米做一次常规检查一下转向节臂的球头即可。

令人遗憾的是,技术上的领先,不一定能转化成商业的成功。GTS1000的研发花费了雅马哈不少心力,但效益却令人失望:从1993年起投放市场,到1997年停产,从上市到结束只有短短四年,就商业而言无疑是败走麦城。显然,尽管RADD看起来很酷,但真正敢于尝试的骑手并不多,而且很多骑手习惯了双前叉的性能,对体验不一样的RADD不是很适应——虽然GTS1000高速时稳如磐石,但是当公路弯道变得逼仄,或者速度很慢时,RADD让操纵性能显得不那么柔顺。简单一句话,RADD对于GTS1000来说,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文由自媒体帐户自行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摩托摩托车历史
您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