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赛道猛禽 - Honda CBR1000RR Fireblade SP

作者:哈罗摩托  2014-7-31 1:05:00

在世界最高锦标的机车赛事 - MotoGP 中,近几年已经被 Honda 给夺下无数次的分站冠军,而 Honda 当家公升级跑车 CBR1000RR,虽不属于 MotoGP 级别的赛事车辆,但还是透过 MotoGP 所使用的各种技术进行资料反馈,让 CBR1000RR 无论在操控性,或是加速性能方面,以及骑乘的整体感受,是属于非常均匀的设计,而 Honda 车系也代表的是直觉的操控,不像其他车厂有多种动力模式可调整,或是有多种的防止车手失误的机制如循迹系统等装备安装于车上,CBR1000RR 车系总是给予最直接的反应,但又能带有让骑士能轻松上手的整体车辆设定。

Honda 在 2004 年从 CBR954RR 进化后,推出了 CBR1000RR,纯种近 1000c.c. 排气量搭配六前速链条传动系统,让公升级跑车的市场产生更大的较劲火花,而从 2004 年进化到 2014 年,历经十年的时间,也让整体车性改变共四代,车体的空气动力性能也设计的越来越沉稳,当然 Honda 车系强大的 PGM-DSFi 喷射系统,让 CBR1000RR 的动力性能不容小看,在仿赛车辆中讲到 "搭波R ( Double R) ",无人不晓,而 Honda 在最近一代的改变,除了在引擎性能再度升级以外,就是改为令人热血沸腾的全数码液晶仪表,以及舍去 HMAS 悬吊系统,改以 SHOWA BPF 倒立式前叉与浮动平衡式多连杆后避震系统,让操控的舒适度以及不论弯道与直线的稳定性均增加许多。

而今天要介绍的车款,则是 2014 Honda CBR1000RR 的进阶全配版本,也就是 2014 Honda CBR1000RR Fireblade SP,其中 Fireblade 是 Honda 对于欧美市场的 CBR1000RR 所设的识别名称,除了在马力限制上与日规相比后,欧规 Fireblade版本是无限制以外,其余的差异大多是与环保噪音法规不同,所做的设计;SP 字样的部分,则是代表这台车为特殊版本,这台车的特殊处,就在于搭载了全套 Öhlins 避震系统,前叉与后避震均为 Öhlins 特别为 Honda CBR1000RR Fireblade 客制化的版本,除了后避震搭配 Öhlins TTX36 避震系统,倒立式 Öhlins NIX30 前叉也因为与普通版本的SHOWA BPF前叉相较之下外管直径多出 1mm,让 Honda 采以直接重新制作的方式,让这组 Öhlins 前叉可以完美的安装于 CBR1000RR Fireblade SP 上;而除了悬吊的改进以外,引擎的连杆、活塞等都采用大量生产中公差最小的产品,重新调教并安装于 SP 车款上,让最大马力从原本的 131KW (176.75ps) 增进为 133KW (180.83ps);在安全性方面,Honda 也首次公开了一套称为 Electronic Combined ABS ( 简称为eC-ABS ) 的防锁死刹车系统,该系统为完全对应赛道设定的全电子式防锁死刹车系统,文后将做详细的叙述。

2014 Honda CBR1000RR Fireblade SP 基本规格:

排气量:999c.c.

引擎形式:四行程DOHC双凸轮轴四缸引擎,搭配PGM-DSFi 喷射系统。

缸径行程:76mm x 55.1mm x 4Cylinder Ni-SiC 涂层

压缩比:12.3 : 1

最大马力:180.83ps @ 12250rpm

最大扭力:11.62kg-m @ 10500rpm

变速方式:六速鍊条传动,国际档。

启动方式:仅电启动

油箱容量:17.5L

刹车系统:前Brembo 辐射式对向四活塞卡钳 x 2,搭配320mm浮动式碟盘。

后 NISSIN 浮动式单向单活塞卡钳 x 1,搭配 200mm 固定式碟盘。

悬吊系统:前 Öhlins NIX30 43mm 全可调整前叉,行程 120mm。

后 Öhlins TTX36 全可调整后避震,行程 134mm,搭配 UNIT Pro-link 多连杆。

轮胎规格:前轮:120/70-17ZR。

后轮:190/50-17ZR。

长宽高、干重: 2075mm x 720mm x 1135mm,199KG (非eC-ABS版本) 。

座位高: 820mm

轴距: 1410mm

车台形式:FDC中空铝合金双翼梁框式车架。

短轴距,与粗壮的后摇臂总成,以及那俗称"金筷子"而明显到不行的 Öhlins NIX30 前叉组,让这台车的 SP 式样再明显不过了。

车头,采用对称的双灯全时点灯,方向灯以及定位小灯位于后照镜上,两侧的进气口则是直通空气滤清器箱,但无高速增压效果。

车尾部分,一贯的翘尾车型,搭配全 LED 尾灯与刹车灯,两旁的方向灯维持卤素灯泡,排气管部分则从第三代转为第四代后,就改为安装于右侧,因此 CBR1000RR 又被暱称为"无尾熊"。

车头的部分,炯炯有神的双大灯,搭配双边进气口,优雅中带点杀气,不同于日系的其它厂商设计,Honda 维持一贯的风格。

灯具为全对称设计,照片左边为近灯,采全时点灯,照片右边则是远灯,而亮起远灯时,近灯也会保持恒亮;两端后照镜则有方向灯与小灯,与车身相距较远的分离式设计,让对向车辆的识别度能提高许多。

车头灯组的两端,都可以发现到一组进气口,2008~2012的三代 CBR1000RR 这部分的设计让许多忠实的本田迷跌破眼镜,因为设计的过于新颖,本田迷们反倒觉得丧失了以往 RR 给人的杀气,因此在四代的 CBR1000RR,包含这台 CBR1000RR SP,也重新做了修正,改为如上图的进气口,杀气感才回来了一些。

进气口也是有妥善的经过空气动力学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挖一个孔就称为进气口,那与大灯以及整流罩呼应的导角设计,相信能让新鲜的空气进入空滤箱的顺畅度提高许多。

不过较可惜的是进气口并无防止异物入侵的设计,因此较容易从此进气口吸入一些异物如昆虫,或是树叶,这些都是需要车主注意的,如发现引擎的动力较以往突然下降许多,也许可以从空滤箱着手,检查是否有异物入侵的情况。

车头整流罩与风镜的部分,四代 CBR1000RR 的风镜与这台 CBR1000RR SP 的风镜较为不同,标准版本的风镜为弧形平整化的,遮蔽整流效应已经很不错了,但 SP 版的风镜就如同上图,还多浮起了一块整流区域,因此对于直线加速趴车时产生的风压,在不用趴更低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减低更多施加于安全帽所产生的阻力。

而风镜的固定方式仅采用四颗螺丝固定于前副车台,全透明的设计在啪车时,也可以轻易的看穿,让视线能维持于预定的行驶轨迹上。

车手视野角度

左边的开关部分,采用较传统的开关组,设有远近灯开关、警式灯开关、方向灯开关与喇叭,前端则有远灯超车灯按钮。

扳机式的远灯超车灯,在行驶时可以轻松利用左手食指进行控制。

离合器采用钢锁式的离合器,附有游隙可调整松紧转轮,因此可以调到最适合骑士的位置;而 CBR1000RR SP 版本的离合器更搭配滑动式离合器,对于失误的快速放松离合器造成的引擎煞车,因为有滑动式离合器的关系,引擎煞车的力道可望减缓更多。

仪表板的部分,从第四代 2013 年款的 CBR1000RR 开始搭载的全数码式液晶仪表板,可以详细的显示转速、档位、单趟里程、总里程、水温等资讯。

开电门时可以看到全灯号亮起所进行的 POST ( Power-On Self Test ) 测试,除底下的提示灯号以外,上方的一串白灯则为超转灯设计,可以从仪表板内进行设定,让超转灯号在车主指定的转速过后在闪烁。

完成 POST 检测后的仪表板,左下为档位显示以及水温,上方为全数码式转速表,反应非常的灵敏,中央则是时速表以及仪表功能设定时的视窗,右边则是时间、A/B里程记录与总里程。

车尾的部分,尾灯采用全 LED 高亮度尾灯,在日间及夜间均能提供明确的刹车指示。

前轮,采用全新设计的轮框,金色的轮框烤漆搭配金色的 Öhlins NIX30 43mm 全可调整前叉,以及 HRC 配色的车身,让 CBR1000RR Fireblade SP 就算不注意,也让人觉得高调许多啊!

前碟盘为 YUTAKA 所制作的 320mm 浮动碟,锁点为 6 锁点,浮动扣则有 6 颗,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组卡钳与碟盘,是完整的让来令片咬合的,几乎没有浪费碟盘的摩擦面空间,可见车厂的用心。

前刹车卡钳搭配的是 Brembo 所制作的异径一体成型辐射卡钳,内部活塞分别为 30mm 与 32mm 活塞,当刹车轻压时仅使用 30mm 活塞所产生的推力推动来令片,而重刹车时将会连 32mm 的活塞也一起推出,一齐增加刹车摩擦力所需的压力。

而原厂所搭载的前轮制造厂商为 倍耐力 Pirelli ,德国制造的轮胎。

型号则是 DIABLO SUPERCORSA,属于性能胎中的高阶性能胎。

规格则是 120/70 ZR17 M/C (58W)。

轮框的边线不单单只是黑线而已,上方还有 CBR 的 Logo 呢,可见 Honda 的用心之处!

轮框的制造厂商是知名品牌 ENKEI 代工的轮框,相信在轻量化以及材质稳定上都好上许多。

侧整流罩的部分,每一代的空气动力设计都不相同,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杀气。

而在右侧的车壳,则可见引擎外露的部分,而车壳的 HONDA 位置也非常的经典啊!

外露的引擎部分,是属于离合器所在的位置,上方可见一条离合器线与摆臂,值得注意的是,这款 CBR1000RR 有搭配滑差式离合,可以有效减低引擎刹车所造成的突发性后轮锁死的情况,堪称高速入弯利器啊!

经过多重工业设计的情况下,摇臂的进步不管是从材质上,或者形式上的应力设计等,都是一代比一代强,因此在这组摇臂搭配 UNI-PRO LINK 多连杆后悬吊的设计下,能够确保弯中后轮的贴地性。

而另一端则可看见常见的海鸥式摇臂,也就是说这台车的摇臂左右是不对称的,但相信 HONDA 对于摇臂的不对称,也一定有做到对应的平衡设计;另外基于这台车是无 eC-ABS 版本的,因此后轮并无轮速感应盘。

另一台有 eC-ABS 版本的 CBR1000RR Fireblade SP,就是有后轮轮速感应器的;关于 eC-ABS 的部分,简单说明而言,全名为Electronic Combined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电子混合式防锁死刹车系统,该元件的设计为将普通的 Honda Combined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混合式防锁死刹车系统,改以电子控制化,原先的 C-ABS 系统最基础设计为刹车时可确保前后轮的不锁死,又另外在前轮增加第三颗活塞,让踩后刹车的同时,也仅让前刹车的第三活塞作动,达到平衡减速的效果,而 eC-ABS 除了以这部分增强以外,最重要的电子元件,就是那颗ABS ECU,该元件会侦测油门开度,若侦测到补大油门的加速情况,会自动的给后煞车一点压力,让前轮浮举的情况降低,而减速时又会因为不同的情况设定,ABS ECU 会改变原始刹车输入的力道,让车辆在最快的反应速度下,达到车手想要的减速度,同时忽略车手给予的控制失误如过度刹车等情况,这套系统目前也仅搭载于 CBR1000RR Fireblade SP 版本上。

从第三代 CBR1000RR 即开始改变的排气管位置,就是被称为无尾熊的所在了,排气管从上端改变至下端是目前市场上各家车场都在达到的目标,而为何帅气的中央排气管会慢慢的都改往下排,最主要的原因为排气管内的触媒转化器,在整体的设置上也算是重心的一部分。

因此把排气管从原本的座垫底下改置于车身摇臂下,可以有效的将重心降低,获得更佳的操控性,以及缩短的排气管长度,也可有效的减轻车身重量,更可增加排气离开引擎的速度,所谓的轮上一公斤轮下十公斤,如果轮上的一公斤减不下来,就只能从车身上来减轻重量,换取更高的加速度。

后轮组,后轮框依然是 ENKEI 制造的,采用多角形设计,有效的轻量化轮组,让后轮产生的拖曳惯性减低许多,比起传统的轮框而言,这样的设计也是各家车厂正在努力朝向的设计解决方案。

后刹车采用 NISSIN 单向单活塞卡钳,搭配 200mm 的固定碟盘,后碟盘设计的非常小,因此后刹车的力道建议仅用于停车。

后卡钳为NISSIN 单向单活塞卡钳,在日系车款上还蛮常搭配的。

轮框另一侧则是链条与大齿盘,以及后轮练条张紧器调整指示。

CBR1000RR Fireblade SP版本的后悬吊系统有别于普通版本的后悬吊,为Öhlins TTX36 预载压侧伸侧均可调整的后避震,行程 134mm,搭配 UNIT Pro-link 多连杆,让避震器的作动程度可以靠多连杆缓冲许多,却又保有清晰的路感,而 TTX 悬吊系统则具有伸侧与压侧可调整,让加速与刹车以及弯中都能确保后轮的贴地性,正如同其中一位车主所说的:看起来很一般,却又很不一般呀!

后轮的原厂胎搭配为 PIRELLI 的轮胎,与前轮相同是德国制造。

型号则是 DIABLO SUPERCORSA,较特殊的是把型号制作于轮胎边缘,可以轻易的看出轮胎的摩擦范围是否过大;同时也可以从上图磨损的痕迹看出来,这台车的车主骑乘风格偏保守与安全,因为在还没有进入赛道等安全的场地骑乘时,若在普通公路就可以把后轮骑到抓地面积完全用光,也就是所谓的”满胎”,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公路上的满胎,代表着完全没有保留路线修正的空间给自己,若弯中遇到突发状况需要改变行车轨迹,满胎的情况会让车手无法增加倾角来改变行车路线,所以像图中这样的磨耗,其实是公路上正常骑乘仿赛车款应有的情况。

后轮规格则为 190/50 ZR17,属于公升级仿赛常搭配的后轮规格,但扁平比较低一些。

本文由自媒体帐户自行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cbrR1cb1000rrCBR1000RFireblade猛禽Hondahonda CBR1000rrCBR1000RRcbr10001000100赛道
您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