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二冲勇士,竟没过去质量这一关BIMOTA 500 V Due
以规模来说,意大利的BIMOTA 从来无法与任何一间日系车厂相比,年产量最多不到两千台,这数字还远不及同乡的DUCATI,但该品牌却在车界享有极高盛名,这一切都归功于旗下的许多车款不但性能优异,外观更是呈现意大利的独特设计美感,往往被车迷当作梦幻逸品看待。
虽然规模不大,BIMOTA 在车界却享有极高盛名,旗下的许多车款不但性能优异,外观更有独特设计美感,往往被车迷当作梦幻作品看待。此车为BIMOTA Tesi 3D,有著名的轮毂中心转向系统
1997年,BIMOTA 推出了一辆源自GP 赛车技术的量产二行程仿赛车500 V Due,采用全世界首见的缸内直喷系统,在上市前就造成极大轰动,车界媒体无不看好这台性能猛兽。然而,原本预计只生产500辆的V Due 还没卖完就停售,公司还因此发生财务困难,并在2001年倒闭。
到底这辆拥有高科技又各方期待的GP性能量产车,是怎么造成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有些故事值得了解。
因摔车而生的BIMOTA
1972年某天,尚未成名的摩托车界设计大师Massimo Tamburini 骑着自己的HONDA CB750 在赛道上出了意外。
养伤之余,他发现是因为车架无法匹配引擎性能而导致摔车,伤愈后便自行做出一组新车架,前后悬吊和轮框都改用其它厂牌的套件,最后将原厂引擎装上。经过测试,这台新车的各方面性能都超越原厂甚多。
由于七零年代的车架设计大多有相同问题,Tamburini 找到市场上的立足点,隔年就与另外两位同事Valerio Bianchi、Giuseppe Morri 成立BIMOTA (名称是由他们三人姓氏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
Tamburini 自己设计组装的那台车成了公司的第一个产品 : HB1 (取自HONDA 与 BIMOTA的首个字母,1代表第一台)。当时HB1仅以套件方式销售,车主必须自备CB750引擎,将买回来的零件自行组装成车。
HB1
BIMOTA 后来演变成一间专注研发车架悬吊等周边设计的公司,搭配它牌引擎后以成车出售。引擎合作对象遍及日本四大车厂、DUCATI,甚至还有哈雷。
找到市场切入点后,他们在八零年代开始参加如GP500等赛事,同时也推出不少性能车种,品牌形象随之逐渐攀升。
源自GP技术的V Due
原型车阶段的BIMOTA V Due
V Due 是一辆水冷双缸的二行程500 c.c. 仿赛车,车上许多设计都源自BIMOTA 在九零年初的GP500 厂车计画-Tesi V Due (但并未投入比赛),原厂声称V Due 的马力重量比是市面上最接近GP 规格的车款,而且全车依照赛事标淮打造。
V Due水冷双缸的二行程500 c.c. 仿赛车
BIMOTA V Due 之所以会让性能迷大流口水,除了上述原因外,也因为它出现在一个二行程开始绝迹的时间点。当时欧美等地已开始施行严格的排气法规,各大车厂都改用四行程引擎,二冲摩托车逐渐消失,但那种暴力加速感可是完全无法被取代。
V Due 的499 c.c. 90° 水冷双缸引擎
产生110匹马力,重量只有32kg
变速箱为可快速替换的卡匣式设计
后避震为侧置多连杆式,与现今的设计也有一些差异
根据规格表,V Due 的499 c.c. 90° 水冷双缸引擎能产生110匹马力,车壳全由碳纤维制作、双翼梁铝合金车架,变速箱为可快速替换的设计、还有干式离合器等高性能配备,全车干重只有145kg,比同年份的HONDA CBR 900RR 足足少了37kg!(实际上市时改为160 kg)
为了让V Due 符合排气法规,BIMOTA 自己研发出一套缸内直喷技术,在这之前完全没有任何车厂将此技术运用在二行程量产车上,话题度十足。在了解这个系统之前,必须先知道二行程引擎的作动原理。
* 二行程摩托车第一次使用喷射系统是在1993年,HONDA 曾短暂地在GP赛车NSR500 上试验,该系统是将燃料喷入曲轴箱,而非汽缸。他们发现如此所产生的马力与使用化油器的版本没有太大差异,不久后就捨弃不用,也并未量产。
二行程引擎运作原理
与四行程相比,二衝引擎结构相当简单,汽缸壁上有进排气孔,开关由活塞上下行来控制。
当活塞下行产生负压,此时混合气从一边的孔进入汽缸,上行压缩后经火星塞点燃,爆炸使活塞下行而开启排气门,燃烧后的废气便由此排出,同时混合气再度进入气缸,这些作业全在活塞一上一下的两个行程内完成。
然而,些许未燃烧的混合气不免会直接从排气孔跑到大气中,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即使将油门关闭,缸内的负压仍会使化油器持续供油。二行程引擎之所以无法符合排气法规,排放未燃烧的油气是主要因素。
再来,引擎内部许多重要零件如曲轴、连杆大端是靠混合气中的些微机油来润滑,由于此方式并不可靠,引擎常常不久就需要拆开大整,运作稳定度远不如四行程引擎。
V Due 的超精密缸内直喷系统
而BIMOTA V Due 的缸内直喷技术改善了上面这些问题。工程师首先将燃料从混合过程中独立出来,经曲轴箱压缩后进入气缸的只有新鲜空气,而当活塞上行至排气孔关闭位置时,喷油嘴才会将雾化的燃料直接喷入气缸,最后压缩爆炸。
这套技术也一併连结了引擎管理系统,供油电脑会参考引擎当下的各项参数 (转速、水温、引擎温度、空气含氧量及油门开度等),再决定要不要、或该给多少燃料。曲轴和连杆大端由一套强制润滑系统负责,机油来自车架前端的一个小储油槽,添加频率非常低。
由上述种种技术和配备看来,任谁都晓得这台车未来绝对会在历史上留名。某些媒体在正式上市前已先试骑过新车,评价几乎完美,无形中再加深了世人对它的期待,有人甚至在发售前一年就付了全额 (当时售价为三万美金!),以保证自己能顺利成为那五百分之一。
以这样的期望程度,失望也很容易随之而来,但V Due 带来的可不只是失望那么简单。
灾难的开始
V Due 上市不久,全球各地陆续有灾情传出,首先是供油系统出状况,油气过浓打湿火星塞,接着点火时机错误,油门反应也非常糟糕,一位买了车的摩托车记者宣称,油门连接的好像是另外一具引擎,车辆完全不听使唤,中低转超无力,高转时输出又太猛,有时还直接缩缸,活塞曲轴卡死。
这些情况在媒体试乘都都没有被发现,因为当时原厂技师就在一旁不断调整车辆,确保一切都没问题。但一般消费者可没有这样待遇,就算事后另外请车行调整,车辆还是无法正常骑乘。
这个情况一发不可收拾,三万美金也不是一笔小数字,车主开始纷纷要求车厂说明。
而BIMOTA 发现这状况后也解决不了,只能退换其它车种或款项做补偿,最后决定全面暂时停止贩售,此时V Due 也才卖出了185辆而以。
1999年,BIMOTA 把车上的喷射供油系统换掉,改装上两颗化油器再推出,排气管和仪表也都换上不一样的新品,是为Trofeo 赛道版,车辆干重减至155kg。
公司甚至以此车举办了一项统规赛,想激发买气,随后又推出Trofeo 道路版,不过道路版的引擎问题仍旧没有全部解决,而且这个弥补措施来得太晚。
Trofeo 道路版
统规赛
BIMOTA 因先前的车辆招回导致公司财务困难,终于在2001 年宣告破产,第一辆自制引擎的V Due 到头来埋葬了他们自己,前后只生产了340台。
问题追究与V Due 重生
BIMOTA 倒闭后有人去追根究柢,发现V Due 未臻成熟的缸内直喷系统只占了问题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来自曲轴与曲轴箱无法完全密合,有部分空气会由此被吸入,连带影响混合比,而且每台车都有差异,所以根本无法以调教的方式解决。
BIMOTA 当初是委托公司附近的FRANCO MORINI MOTORI (非MOTO MORINI) 车厂来生产V Due 引擎零件,这间厂商只做小排气量(50-125 c.c.) 的二行程车种,对于大排气量的V Due 技术上还是不足。
原先担任此车的专案工程师Piero Caronni 在公司倒闭后,连同车辆名称,一举将所有放在仓库裡的V Due买下,开始自行维修。他首先把为人诟病的喷射系统全部拆掉,换上化油器,再重新铸造出一个曲轴箱来解决问题。
整修过的V Due 被分成三个版本贩售 : Evoluzione 03 (120hp)、Evoluzione 04 (130hp)、以及Edizione Finale最终版 (130hp)。这时车子才有了当初所声称的表现,是一辆最接近GP 赛车的性能逸品,距离首次上市已有七年时间。
后话
BIMOTA经由新集团金援协助,在2003年重新恢复运作。回顾V Due 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它终究是找到了最初的光荣,这结局多少也让车迷感到欣慰。
虽然目前最新的四行程仿赛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V Due 的性能此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若BIMOTA 当时成功了,足以在车坛掀起一场大革命,或许二行程引擎还会在世上多停留一段时间,但谁也没有办法知道了。
'97 BIMOTA 500 V Due 规格表
引擎型式 90度V型双缸 水冷二行程
排气量 499 c.c.
缸径x行程 72 x 61.25mm
供油 电子式缸内直喷
润滑方式 分离式强制润滑
最大马力 110 hp/9,000 rpm
最大扭力 9 kgm/8,000 rpm
车架型式 椭圆形断面铝合金双翼梁
传动 六前速链条传动/ 干式离合器
前避震 PAIOLI 46mm 正立式全可调前叉
行程 120 mm
后避震 侧置渐进式OHLINS 单体
行程 130mm
前刹车 BREMBO 对向四活塞卡钳
320 mm 浮动碟
后刹车 BREMBO 对向二活塞卡钳
230 mm 固定碟
前轮 3.5 x 17,120/70-17
后轮 5.5 x 17,180/55-17
干重 160 kg
油箱容量 16 L
机油箱容量 2 L
轴距 1340 mm
全车尺寸 2,000 x 780 x 1,140 mm
座高 820 mm
售价 30,000 美金(1997年)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