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从战火中走出的摩托车 | 历史盘点

作者:哈罗摩托  2017-12-15 4:57:00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被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为“非必然”的战争,却也客观的推动了全球科技和工业发展,其中便包含着摩托车。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从战火中走出的摩托车。

在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所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摩托车是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战略优势的战斗装备存在。当时负责为纳粹德国研制并提供摩托车生产的厂家主要为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

其中又以宝马和聪达普两家公司生产的摩托车最为性能出众,且被广泛使用。

宝马在二战期间,共推出R12、R35、R71和R75四种型号摩托车。在此之中,以R75最为著名。

宝马R75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档)变速箱,极速可达95km/h。前轮为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

携带武器有时是一挺MG34机枪安装在挎斗前方,有时则直接在挎斗上搭载一门野战迫击炮。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数量高达16000辆,即便是在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同样能够保证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作战官兵的喜爱。

聪达普公司生产的则主要为型号为KS600(W)和KS750两种重型摩托(多为侉子)。其中KS600从1937年一直生产到1941年,总产量约为18000辆。该车装备0.597升28马力发动机,四速变速箱,单车重205千克。

在二战中,被德军广泛使用的是KS750。该车装备26马力顶置气门0.751升双缸风冷发动机,动力经由4速变速箱(带倒档)传递到后轮和挎斗车轮。该车从1941年开始生产,直到1945年纽伦堡的制造厂被盟军摧毁时,总共大约生产了18500辆。

另外,聪达普KS750和宝马R75虽然均为民用摩托车改造而成,但也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考虑到使用环境的严酷和维修保养问题,在发动机底部加装了防撞护板以达到保护引擎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KS750的输出扭矩大得惊人,能够拖曳相当大的重物,在军队中有“绿色大象”之美称。

和宝马R75一样,KS750也采用轴传动方式,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车轮有传动装置,并且设计有倒档、公路档、越野档和可锁定的差速器,可以将动力的70%分配给后轮,30%供给挎斗车轮。后轮和挎斗车轮安装了强有力的液压刹车装置。

KS750还采用了举世闻名的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叉,虽然结构复杂给保养带来了困难,但操控性非常出众。根据使用过它们的士兵们反映,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叉比宝马R75使用的伸缩套筒式前叉略胜一筹。

KS750和R75两种摩托车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换性,这便于战时零部件的后勤保障。两车坚固耐用,从结构上说是得益于车架良好的刚强度。从转向柱到后轴全部是钢管组成的三角形结构。

特别是KS750,外露的粗大简洁的车架成了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这种车架结构坚固耐用,便于维护。

在侵华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军队也曾少量装备聪达普军用摩托车,当时被音译为“春达浦”。

1937年前,民国政府在南京方山组建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1937年4月,该教导营被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交由杜聿明负责。

该装甲兵团下辖三个连,每个连都配有12辆聪达普两轮或三轮摩托车,组成侦察班。这些担负侦察、搜索和联络任务的摩托车部队,也曾在抗战中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

二战中,纳粹德军装备的军用摩托车一直排在战斗序列的前端,引领着部队席卷亚欧大陆。而这些摩托车部队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也同时刺激了苏联。

1939年,苏联还为卷入二次大战,苏德双方也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深知,希特勒的“魔爪”迟早会伸向苏联。在战争爆发之前,未雨绸缪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也是迫在眉睫。

由于此前见识过德军“闪电战”的威力,斯大林也意识到提高部队机动能力的重要性。正巧当时希特勒忙于入侵波兰无暇顾及,苏联方面便派人偷偷地从中立国瑞典购买了五辆宝马R71进行仿制。

这五辆宝马R71在莫斯科被工程师迅速拆解,并立即绘图、仿制。到了1941年初,第一台仿制车研制成功。斯大林看后十分满意,并下令加大批量生产。负责生产摩托车的工厂便是大名鼎鼎的乌拉尔,而这款源于宝马R71的军用摩托车也就是M72。

二战后,乌拉尔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其中便包括中国。中国方面也在乌拉尔M72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曾被列入中国部队常规装备。而后则更加广泛的装备到公安、工商、税务、森林防火等机关单位,作为工作用车。

到了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但乌拉尔并未受此影响,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乌拉尔摩托车没有时态,不存在过时。不仅流行于俄罗斯,还出口到澳洲、北美、欧洲、南美、非洲等地,据统计,自M72诞生到2014年,已经超过320万辆乌拉尔摩托车交付到世界各地。

可惜的是,继承乌拉尔M72的长江750却没能逃过被淘汰的宿命。现存的长江750基本已达报废年限,还能使用的,也多为翻新车。每每想到,不免感伤。

要说起最令人愤怒的摩托车,当属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陆王97式JY侧三轮摩托车了。

能让日寇在短短时间内入侵中原,荼毒华夏14年之久,除了钻了当时国共内战的BUG和有《庚子赔款》的经济支持外,陆王摩托车的机动特性也是一大原因。

以关东军为主的日本陆军,大量装备陆王摩托车,这在历史影像和影视资料中皆可见到。就像纳粹德军的“闪电战”一样,装备精良同时又有极高机动性的部队,很快便使得中国大部分地区沦陷在战火之中。

而陆王摩托车的出现,与哈雷有着必然的关系。当时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基于保护国产的政策,对进口摩托车课以高额关税,致使进口哈雷摩托车在当时日本国内的售价居高不下。

为求增加销量,日本兴东贸易公司哈雷·戴维森销售向美国总部提出,希望在日本建立生产线,降低进口成本。彼时的美国也正受到经济大恐慌的影响,哈雷总部的车辆销售不理想,遂同意了这一申请,但只许内销。

1936年,原本是制药厂的日本三共会社取得生产执照,开始在日本生产1934年式哈雷VL(1200cc)系列摩托车,之后又改以生产1935年式哈雷R(750cc)系列摩托车为主。

当时日本向社会公开募集车型名称,层层筛选后以“陆王”为最终命名。公司名称也由“三共内燃机”更改为“陆王内燃机”,年产千辆以上。

陆王97式JY侧三轮摩托车采用风冷/四冲程/v型双缸/sv2气门式发动机,排量1207.9ml。最大功率21kw(3500r/min),最大扭矩63N·m(2500r/min),三个车轮均为4.40-18。

最开始用于装备军队、警察,并充当皇室及政府要员的护卫车,而后才开始用于战争。

当然,就如同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一样,陆王摩托车的命运也是不得善终。

二战期间,陆王摩托车也遭遇过停产危机,直至战后才恢复生产,而后工厂倒闭。尽管有另一家公司以“陆王Motorcycle”的名称接盘继续生产,但到了1959年,因排气噪音超出日本交通法规定又再次停产,隔年新公司倒闭。

虽说陆王VL摩托车是第一辆全日产化的摩托车产品,但它却并非是以促进民生为目的的产物,而是直接成为侵略战争的工具。战争落败结束,陆王摩托车的使命也就完成。倒闭收场,可算是一个体面的结局。

现在,摩托车在军用装备中的价值已不如当年,军用摩托车基本也都静静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中。这些在二次大战中发挥重要功效的摩托车,有些是为了侵略、发起战争的存在,有些则是为了反战、反侵略而存在。

虽然使用它们的出发点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性,就是历史的见证。在它们的见证下,那段悲惨岁月最终成为历史记忆。也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和平。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激发矛盾,而是要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残忍。即便有人不愿意正面历史,不愿意道歉,妄图抹去这一史实又何妨?

今日之中国已不再是贫瘠、落后的“东亚病夫”,一个弹丸小国在于国富民强的我们,又有何惧之?

本文由自媒体帐户自行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摩托摩托车历史
您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