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人分南北,机车拼英美?

作者:哈罗摩托  2016-5-6 5:29:00

摩托车在中国一般人眼里就是普通的交通工具,它也确确实实在出行代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交通工具”,摩托车一直没有被所谓的“主流”正视过,在中国大陆,似乎从来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机车文化,而欧美的机车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如果说美国的机车文化是从二战结束后的钢铁机车哈雷戴维森开始,那时候的哈雷代表的更多的不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一种战后支柱着人们的一种精神,一种感情的释放,一种追求自由,向往美好明天的信仰。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在大洋彼岸发展的如火如荼、众所周知、鼎鼎大名、如雷贯耳、享誉四海的美式机车与英式机车!!!首先美式机车有几大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分別是水滴型油箱、V型双缸、钢管摇篮式车架,以及满满的电镀细节,这些构成就是传统美式机车或称美国街车的外观样式。

一、美式机车文化:

受到二战时期战火波及程度最少的美国本土,美国大兵们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在战场上再也熟悉不过的战争工具“哈雷机车”则成了他们追逐速度与彼此认同的一种标志,最知名的是在1948年由退伍的飞行员发起的"地狱天使机车俱乐部"成立了。

骑士们为了让机车跑得更快,他们砍掉了许多不必要的零配件,这样将又大又重的哈雷机车掐头砍尾的改装用现代化的术语来说就是轻量化。也因此他们称自己或自己的机车为Chopperr一族豪迈不拘、一派不修边幅的坏男孩形象与独具一格的打扮恰好与当时兴起的一股嬉皮风潮相结合,而我们根据此印象便将美式机通称为嬉皮车,这也是一般人认为:“美式机车=哈雷=嬉皮车”的由来。

在美国这种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与半小时才转一个弯的用路环境之下,长程巡航成了一种必要,舒适性更是重要考量;于是乎~机车的轴距愈来愈长,体积也愈来愈大,排气量更是要大才有气势与感觉,数大便是美这句话在这里得到实践。而欧陆地区则因地形较为多山多弯,造成欧洲车款普遍轴距较短而注重于弯路的操控性;两地的造车哲学也因此有所差异。虽然不同的地区与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机车风格可以想见,没有想到的是,二战的退伍军人竟不约而同的深深影响着两个地区的机车文化!

虽然不同地区与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机车风格可以想见,但是二战退伍军人竟不约而同的深深影响着两个地区的机车文化!如今77个年头过去了。如今那些曾经在Ace Café的『咖啡车手』们的帅气身影、那些曾经放浪形骸的嬉皮骑士们的性格脸庞似乎都还存留在我们的脑海,深深影响着我们,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追逐风、追逐速度的心与梦想就这样不着痕迹地传承了下去------一代又一代。

当美式机车文化发现到今天,除了传统的几大构成元素外,它的外观只不过是一个主观的认定,透过改装和演变,它呈现出来的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形态。

美式机车的种类有:

1、Metric美式标准车型

指的是非美国原创品牌的机车,或者外来品牌的传统美式机车。其实不论是否为正统美式机车,它都延伸出着重性能与速度的Prower Cruiser运动嬉皮、Cruiser巡航车、Touring旅行车等。

2、Chopper手工车

起源于二战后,对笨重的军车样式进行精减,以符合一般道路骑乘所需,甚至是用来竞赛、竞速。这是chopper的由来,后来chopper的演变已经完全朝向手工车,现今多数人以手工车来意指Chopper。

3、Bobber翻新车

Bobber的原意是将老旧的原厂车予以轻量化,将原厂不必要的零件拆掉,或是改装轻量化,变得极其精简,感觉它与Chopper同样是追求精简,但事实上Bobber与Chopper可说是泾渭分明,Bobber

车上不会出现Chopper那样奢华的昂贵改装,甚至不会出现电镀的外罩,通常以雾面、哑光、刷旧呈现,尽可能不让原车走味,而又达到翻新的目的,展现一番新风味。

4、Old School老学校

这是一股延伸的改装风格,它像帆布鞋、白条运动裤、美国校园夹克等,这些以校园风延伸出来的风格,就是所谓的Old School。此类型的改装车偏好以1960年以前的老车作为素材,包括大弹簧前悬吊、弹簧座椅、脚踏启动等,所有旧时代的主要设计需要被保留或者采用复刻新式设计取代,讲究的就是复古情怀。

5、Custom客制车(自定义)

客制车顾名思义就是依照车主的喜好改装出来的改装车。因此它会与Chopper有若干的重叠,但是客制车机乎不会改装到引擎与车台,如果连这都改掉,那当然就属于Chopper的范畴了。客制车

Custom bike大多依照当下改装风潮作为主题,例如Low rider降低式样、添加外观彩绘、全车零件抛光或者电镀,甚至换上更高档的改装部件等,由车主对店家提出构想,做出的整体式改装,或者由车主逐渐完成改装。

6、美式改装代表Lowrider

Lowrider普遍存在于美式汽车或机车中,用油压系统作为悬吊的升降,不仅能升举车高,也能降低车身,甚至在给予油压缸动力后,变成所谓的跳跳车。Lowerider降低车身只是第一部,它通常伴随20寸以上的超大电镀铝圈、全车电镀外观配件或大型空力套件包覆车身,内装则是极尽奢华之能事,不论是皮椅、音响、影音娱乐都是改装重点!

7、Bling Bling

单词是闪亮的意思,它来源于美国的黑人文化,他们喜欢在身上挂满银饰或是金饰,这些厚重的金属除了闪烁耀眼外,走起路来正好发出Bling、 Bling的金属链饰碰撞声。于是形容这样的妆扮为Bling。美式机车与汽车习惯以华丽的镀铬装饰,这正巧和黑人爱挂满银饰装扮一样,Bling、Bling也就这样传遍开来。

二、英式机车文化:

时间是在1938年。座落在伦敦街头,标榜24小时营业的Ace Café开幕了!这里聚集了不少英国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并不相识,吸引他们聚在一起的原因除了时下最夯的音乐,还有就是年轻人最爱的机车。不过,不管是餟着咖啡或是喝着酒大谈音乐与车经的这群年轻人作梦也想不到:眼前人来人往的Ace咖啡馆过不了几年竟会成为一片废墟! 就像1941年之前美国珍珠港的驻军与居民一样,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像:有天醒来,不知从那里来的飞机会在他们头上一向蔚蓝的天空投下数也数不清的炸弹!

历史的无情常常嘲弄着宣称有智慧的人类。

其实在Ace咖啡馆开幕的一年前(1937年),远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国所发生的“芦沟桥事变”早已经悄悄的掀起了二战的序幕,此时绝大多数的英国人不会认为这事情会跟他们有关;直到隔年(1939年)德国的入侵波兰将成为二战的序曲-----英国也参战了!当二战这出见证人类愚蠢与疯狂的悲剧戏码终于落幕之后,在战场上活了下来的士兵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

当初在Ace Café流连的年轻人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之后,对机车的热情不减,心中对速度的追求也更炽热了。而在当时量产的机车所能提供的速度不再能满足他们之际,只有诉诸改装一途~单座、低手把、风罩、引擎性能改装------在他们心中跑得快才是王道!几年的战争生活训练了他们不少对机械改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这种环境与时代背景之下于是乎Ton Up Club很自然的就出现了。

Ton是英国人的俗话,意思指的是时速100英里,换算成我们熟悉的公制则是时速160公里;以能跑出时速100英里以上的机车为标榜的Ton Up Club对于速度的追求当然是第一优先。以现在的眼光看来160km/h当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在那50年代Ton Up Club就如同今日以能跑时速300公里以上的超级跑车之流所形成的『300俱乐部』那般令人目眩神迷! ----这是个速度至上的世界。由于常常以咖啡馆为聚点,也时常小跑竞赛一番Café Racer(咖啡馆赛车手)则成了他们的昵称,除了机车,领巾、皮衣-----骑士的打扮也是自成一格,演变到后来则成了欧陆的骑士风格与机车文化的一种主流。

那时的Ace Cafe里,人们除了咖啡、摇滚乐和摩托车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MotoGP。巧合的是,这项赛事由于战争原因,也顺延至了1949年才正式开始。Café Racer受到了GP的极大影响,连摩托车改装风格也与当时的GP赛车相仿。

Café Racer起初是嘲讽那些在Ace Cafe门口竞速的年轻人,反叛且激进的他们对速度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加之对于摇滚乐的热爱,让竞速比赛与点唱机巧妙结合。他们从餐吧的门口出发,以点唱机完整播放一首歌曲的时间为准,最先回到起点的车手获得胜利。这种方式也被称作为Record-Racing(唱片竞速)。

有时,一些快速经过餐吧门口的摩托车骑士,也会让Café Racer血脉膨胀,并追上前去挑战。餐吧的一些卡车司机常会嘲笑这些“不要命”的家伙,但在每一位Café Racer的心中,这才是生命中的全部。苏联占领太空的梦想,让这群年轻人每天都“命悬一线”,与其担惊受怕的活着,不如死的更张狂一些。

英式标准车型

此外,参加Café Racer比赛的摩托车全是“单座”,并且尾部大都带有驼峰。所以,在这样的外形塑造下,Café Racer摩托车骑姿也发生改变,与MotoGP极为相似,看起来非常的战斗。


此外,有些比赛选手会将两台不同品牌的摩托车整合到一起。比如,他们会把Triumph的发动机,安装到Norton或者BSA的车架中。或把Norton发动机安装到Vincent中。因此出现了一些如Triton、Tribsa、Norvin等奇怪的称谓,其实是把两个摩托车品牌的部分字母拼凑在一起,以彰显这台车的身份。要知道,能做到这点的人,是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

在Café Racer的带动下,Triumph、Norton、Matchless、AJS等英国本土机车厂商一片欣欣向荣。而一些其他国家的车厂也纷纷推出了Café Racer风格的摩托车,比如Ducati、Moto Guzzi、MV Agusta等等。就连远在北美的Harley-Davidson也曾生产过类似的车型。

在Café Racer盛行的时代,也是如Norton、Matchless、AJS等摩托车品牌如日中天。但可惜的是,后来经济的衰退以及日本车厂的入侵,导致一些品牌宣告破产,退出了历史舞台。幸运的Triumph Bonneville、Honda CB750以及Kawasaki Z1等车型,则得益于这项伟大的机车运动而被封入神坛。


Café Racer叛逆、张狂,他们热爱速度,也热爱美国摇滚乐,rock n roll、ton等词语永远出现在他们的口中,而这也与同时代的Mod一族形成强烈反差,也导致他们之间摩擦不断,经常大打出手,所以负面的形象也让这代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

Café Racer注定是传奇的,他们对于速度的执着、摇滚乐的渴望,也令其无比的纯粹,并值得后人敬仰。在我心中,他们永远是最优雅的骑士。

总体而言,英国是绅士之国,骑车讲究丰富和高贵,美国是自由摇滚之国,骑车讲究放荡带点痞子类的野性,回头看看我们中国,除了杀马特还是杀马特了。

本文由自媒体帐户自行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机车
您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