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子传奇,漫谈边三轮摩托车百年发展史
最早的边三轮摩托车
摩托车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追根溯源,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当属于1869年由法国人皮埃尔·未肖制造出来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两轮摩托车。
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摩托车则是于1885年由德国人戴姆勒创造的,命名为“单轨道号”。
1893年,意大利人埃里克·拜那特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装有四冲程单缸汽油机的摩托车。
1894年,由赫德卜拉特和乌甫苗拉研制成了排量为1488 ml、水冷式、双缸水平并列的四冲程汽油机,功率为1.84 kW,很快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批量生产的摩托车。
190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名叫“印第安”的链传动二轮摩托车,该车装有排量为253 ml的单缸发动机,功率为1.1 kW。
世界上最早的摩托车厂是1898年在英国出现的,紧接着法国、意大利在1899年,德国于1901年,美国于1903年相继建立了摩托车厂。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世界摩托车工业崛起的时期。
边三轮摩托车诞生。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边车以活动关节结构与主车相接的方式,可使摩托车车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转弯时可以向内侧倾斜。1939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以边车作驱动轮的边三轮摩托车,自此之后,各种名牌三轮摩托车都纷纷采用这种先进的结构形式。
边三轮摩托车于1910年开始发展,边车最初使用的是柳条,以后出现了更为结实的钢皮或铝皮车斗。1911年,瓦特孙安制成了V型双斗式摩托车,该车边斗很奇特,且平衡性非常好,铝制边斗采用板簧悬挂式结构,获得后人的好评。
现在称的“挎子”,一般是指国产长江750,即排量750cc的边三轮摩托车。由于该车外形是一辆摩托单车外挎一个边斗,一般人叫边三轮摩托车,只有北京人才管它叫“挎子”。不过现在很多喜欢这种类摩托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向京城说法靠拢,“挎子”、“挎子”地叫,显着一份与众不同的亲切感。
“侉子”拥有着尊贵的血统,它的前身是二战时德国生产的BMW-R71边三轮摩托车,曾随德军横跨整个欧洲大陆。这个从二战时兴起的大家伙如今在男人中成为了一种时尚,他们陶醉于侉子那股子经过战争磨砺的野性,充满雄性的味道,这让他们热血沸腾。
从军用到民用——“侉子”摩托车的演变历程 从宝马R72到乌拉尔M72再到长江750
摩托车发烧友娱乐休闲时偏爱两种摩托车,一种是美国的哈利戴维森,另一种就是中国的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国人统称其为“挎子”。
有人说,我国长江750“侉子”的原形是BMW在二战时期的军用摩托车。其实二战时德国鬼子的“侉子”是R12、R75和尊代普(ZUNDAPP)等750型摩托车,这些车跟我们现在的“侉子”不一样。经过大量调查,我们发现跟“侉子”最相象的是BMW-R71摩托车,R71的生产年代是1938-1941,而二战时纳粹德国几乎没有使用R71作为军用车。
二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并广泛应用,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到苏德战场,到处都可以看到法西斯德军大量装备的军用摩托车。军用摩托车 在当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并且便于隐蔽,车上还能搭载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 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在德军重型挎斗摩托车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型机枪,携带有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个备用枪管以及 5升备用燃油、打气筒、千斤顶及随车工具等。
在二战期间,为德军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厂家主要有: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们研制和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摩托车技术。 德军习惯上将军用摩托车分为三个等级:0.35升以下的为轻型摩托车;0.35~0.5升之间的为中型摩托车;0.5升以上的为重型摩托车。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宝马重型摩托R75,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档)变速箱,最 大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前轮为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时是1挺MG 34机枪(安装在挎斗前方),有时则干脆是在挎斗上搭载1门野战迫击炮。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有16 000辆之多,它在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爱。
德国重型军用摩托车体现了颇为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了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发动机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 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能为车把提供加热;还有一根特设的加热管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前部,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这样,挎斗内的乘 员就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料护膝,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和风衣,这种风衣十分适 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下摆还可以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是一件封闭的“连裤服”,在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保证摩托兵的舒适性。
那么从BMW-R71到现在的“侉子”是怎么一个过程呢?二战中,纳粹德军的军用摩托车一直冲锋陷阵在最前方,它们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极大地刺激了苏联军用摩托车的发展。
和希特勒一样,斯大林从来没骑过摩托车,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他已经看到了德军大量装备的摩托车带来的种种优势,他迫切希望为苏军装备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托。斯大林想为苏联红军装备机动性很强的车辆,他想到了一种750cc、对置双缸、带边车的摩托车,而这种摩托车刚好是当时BMW的R72。1939年,斯大林派人同希特勒商量引进的事,可当时纳粹德国正忙着占领波兰。后来,5辆BMW摩托车被“走私”到了苏联,这些车又被解体、测绘……苏联人造出了乌拉尔(URAL)M-72型摩托车。仿制的M-72型摩托车比原车作了某些改进,更适用于越野和军事行动,以重心低、坚固耐用、便于维修著称。但该车也存在压缩比小、热效率低、耗油量大、前后减震器差、车辆过重等缺点。在此后的60多年里,乌拉尔共生产了约320万辆这种车,这可能是二战中苏德双方唯一使用的非缴获的相同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军队也曾经装备少量从德国进口的军用摩托车。1937年前,国民党在南京方山组建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 1937年4月,该教导营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装甲兵团下辖3个连,当时每个连都配有1个由12辆德国“春达浦”(就是聪达普的译音,可能为 KS600或是更早的型号)两轮或三轮摩托车组成的侦察班,这些担负侦察、搜索和联络任务的摩托部队,配合装甲兵团的德式战车,在抗战中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
--------------------------------------
二战时期日本的陆王边三轮摩托车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交通工具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鬼子骑着单人自行车(单人自行车这在二战中是属实的),但是在众多电视剧、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日本鬼子骑得类似于德国装备的宝马边三轮摩托(含有机枪手的那种)到处横行霸道,在真实的侵华战争中乃至整个二战期间是否有过这样的三轮jy摩托装备于日军?答案是YES!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对于摩托车的进口只能以军用车辆的名义, 一次大战后日本民间才开始有摩托车出现。然而由于日本政府基于保护日本国产摩托车的政策, 对进口摩托车课以高额关税, 使得进口哈雷机车在当时日本国内的售价居高不下.也因此, 日本哈雷进口商向美国总公司申请在日本开生产线, 正好那时美国受到经济大恐慌的影响, 哈雷总公司的销售额也不理想, 于是同意了这个要求, 唯一的条件是日本生产的哈雷只准内销!!
在大正元年(1912年)第一次进口哈雷戴维森摩托,用于侦察、联络等。昭和11年(1936年),日本陆军正式采用由三共内燃机株式会社(也就是日本的国产哈雷)生产的“侧车轮駆动二轮车”(即单轮驱动摩托车),制式名称为“九七式侧车付自动二轮车”(97式带边车型摩托车),并公开征集到“陆王号”的名字。三共内燃机株式会社也改名为陆王内燃机株式会社。楼上几张照片中的九七式自动车,生产型号为陆王VFE1200,昭和12年(公元1937年,日本纪元为皇纪2597年,故得名97式)定型生产,是日本陆王摩托最早的量产型号,发动机排量1200cc,28匹马力。
1935年,日本兴东贸易公司哈利.戴维森销售所建立的摩托车厂制造出日本第一辆全日产化摩托车——“陆王”vl1200边三轮摩托车。该车为美国哈利摩托车的仿制产品,它不仅是日本自己生产的第一辆摩托车,也是其早期唯一的一款品牌车。该车配置风冷、四冲程、v型双缸、sv2气门式发动机,排量1207.956ml,最大功率21kw(3500r/min),最大扭矩63n.m(2500r/min),三个车轮均为4.40—18,主车为太子式结构。主要用于装备军队、警察,并充当皇室及政府要员的护卫车,后来又用于战争。
1936年由日本三共会社(原本是制药厂)取得生产执照, 开始在日本生产1934年型哈雷vl(1200cc)系列,之后以1935年型哈雷r(750cc)系列为主。这个车型在日本公开募集名称, 最后以"陆王"定桉。公司名称也由"三共内燃机"改成"陆王内燃机", 一年大约能生产数千辆, 二战期间曾一度停止生产, 战后重开生产线!! 然而之后陆王倒闭, 由另一家公司以"陆王motorcycle"名称收购继续生产, 1959年因排气噪音超出日本交通法而终止陆王摩托车的生产线, 隔年陆王motorcycle公司也跟着倒闭!!
1937年,侵略我国东北的关东军将其命名为“97式jy侧三轮摩托车”,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装备的侧三轮车,基本上就是这种车。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陆王”车便慢慢销声匿迹。
随着二战日本战败投降,日本休养生息,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腾飞,摩托车在亚洲也进入了本田-铃木-雅马哈-川崎的4家争雄的时代这辆保存在俄罗斯博物馆里的。
小日本陆王边三轮摩托车的主要特征是前避震采用双叉结构,喇叭在一个小工具箱前,边斗在左边,而且是船形!希望国内导演多注意,多研究!
首先声明小日本的侉子和长江最基本的区别,边斗在左边,而且是尖头的船型边斗以后谁再敢说我的车是小日本骑得我就把她卖到日本去!~~哼!~~中国导演拍的电影电视中鬼子三轮摩托车几乎没有一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
美国哈雷边三轮
哈雷边三轮Electra Glide with摩托车 制作精细的富兰克林摩托车,边三轮更是少之又少的!
哈雷最初的哈雷是在1903年由21岁的威廉·哈雷和20岁的阿瑟·戴维森在一间小木屋里“攒”出来的,并以两个人的姓氏命名为“哈雷—戴维森”。这之后,哈雷从新英格兰地区开始发展,1912年第一次出口日本,一直拥有稳定的顾客群,现在已经销售到200多个国家。近年来美国经济滑坡,消费能力大减,哈雷的年销量却以15.7%的比例增长,2001年的纯利润超过4亿美元,订单已经排到了2005年。
哈雷传奇式的发展总是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1905年的独立日,一位车手骑着哈雷摩托赢得了芝加哥市举办的车赛。从此,哈雷的销量渐渐上升,生产规模渐渐扩大,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自己的分销处,同时开始生产警用摩托。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哈雷抓住时机,以战场为市场,生产了约2万辆军用摩托,获得了可观的利润。1918年,一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盟军下士罗依·霍尔茨就是骑着一辆哈雷,第一个进入德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雷又一次搭上了军火工业的快车,开始跃进式的发展。到二战结束时,哈雷共生产了9万辆WLA型军用摩托。哈雷摩托与美军朝夕相处,已经成为这些军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当他们回到祖国,再次见到熟悉的哈雷摩托,内心的激动是不难想象的。哈雷寄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激情,他们也成为哈雷最忠实的支持者。 20世纪20年代,哈雷在体育竞技和实用相结合的道路上,一方面开发出时速达85—100英里的比赛用摩托,一方面又开发出带斗的警用三轮摩托和家用的小型摩托。这种方式使哈雷平安度过了经济大萧条。
---------------------------------
长江750的诞生
关于国内长江750的生产一切还要追溯到1956年,当时军委后勤部向第二机械工业部提出仿制从苏联购买的3000辆摩托,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航空工业 局)把任务下达给了洪都机械厂、湘江机器厂等7家所属单位。当年亲历造摩托的李学谦,后来当上了洪都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和洪都机械厂技术学校校长,他曾回忆 道:“我们那时候只知道仿制的是苏联乌拉尔M72,没有图纸,就是从部里面送来了实物样车,当时算是政治任务。大家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摩托车研制车 间,代号50。此前我们厂只造飞机,并没有摩托制造经验,所以厂里从不同岗位上临时抽调来技术骨干,主要都是钳工、车工和焊工,生产设备就是5台普通机床。”
最初仿制乌拉尔M72的时候,连图纸都没有,只好采取土办法——拆,把样车零件统统拆下来,然后实物测绘。光测绘画图纸就用了近3个月,整车完成共651份图纸,车体部分图纸编号1308A4,发动机部分图纸编号1800A4。测绘很顺利,可并不是所有测绘出来 的零件都能造,当时还有一个生产原则,就是尽量采用工厂已有的工具,减少工艺装备制造。按照李学谦的说法:“乌拉尔M72上有很多形状奇怪的零件,凭我们 手头的机床根本不可能加工出来,只有找老技术工人拿手工锤打出来。”第一辆仿制苏式M72是1957年12月24日正式出厂的,出厂前只进行了3000公 里的路面测试,按照1993年编写的《中国汽车工业史》第八章送审稿里的说法,质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很显然,最初的仿制有很多技术局限,尤其是一些易损 件和手工打造的零件,无法达到设计寿命,并且当时进口了一批苏联M72的零部件。
尽管中国最早购买的3000辆乌拉 尔M72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完整的车体,但是对比宝马R71的图纸,还是不难发现苏联人当年的仿制思路。宝马摩托的动力性和行驶可靠性都被完美保留了下来, 苏联仿制者只不过对宝马R71进行了零件的少量简化。德国人为了保护摩托驾驶者和乘坐者在严寒驾驶中不被冻伤,在驾驶车把和挎斗内设计了一套加热系统,利用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加热,而苏联人则彻底抹去了这套零件。在洪都机械厂仿制的时候,由于参照实物是已经去掉加热系统的乌拉尔M72,所以根本无人知道原始 的加热设计。还有一项仿制中消逝的设计是风门和动力分配挡,R75可以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直接输出到挎斗上,并以手动拉杆的方式调节,可M72则把风 门和动力分配挡挪到了脚的位置,并且不能将30%动力输出到挎斗上。从宝马R75到乌拉尔M72,再到洪都仿制版,也并不只是简化,苏联人仿制M72很大 程度上是为了大量装备部队,而中国的仿制版除了军用,还承载着观礼等多种设计任务。宝马R71的挎斗没有任何减震系统,颠簸的路面乘坐起来很累。
在洪都机械厂仿制成功后的1年时间,这种国产摩托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大家只是根据746cc的排气量,习惯性叫它为“750摩托”。还是1958年12月首 届军工企业民用产品展览会上,为了有个商品名字,才有人提出起名的问题。当时起名的事情很随意被安排给了主管生产的第二机械部副部长刘鼎。这种仿制摩托有 两个工厂生产,发动机厂在株洲,整车厂在南昌,刘鼎琢磨湖南株洲有洞庭湖,江西南昌有鄱阳湖,都流人长江,用长江可以很好地平衡两个厂的关系。“那时候也 没知识产权,也没注册意识,我们给长江750设计了一个样的商标图案,然后就大批量生产了。”李学谦如此解释长江晶牌的雏形。
长江750摩托刚有了名字,为了研制强5飞机,洪都机械厂就把以前仿制摩托成立的第五车间给借调走了,摩托的流水线生产和再研制任务被转移到机械厂的技校生 产,整个上世纪60年代长江750始终保持每年1500辆的产量。而“文革”则让最初参与长江75d研发的技术员们陆续被下放到南昌航校和南昌周边地区, 正是这些下放者,成了此后延续长江750生命的核心力量。他们下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拿走技术资料和图纸,可凭着对长江750测绘仿制时候的熟悉,一群下 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和校办工厂(后改名为赣江机厂)的人,悄悄在洪都机械厂外也造起了750摩托,并且也使用长江750的商标。
这群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的技术骨干不仅凭借脑中的印象再造出了长江750摩托,并且使用宝马R71时代所不具备的锻造工艺,以改良方式优化着长江750的 设计和制造。而同时期,苏联的乌拉尔也在发生变化,M72早已经停产了,取而代之的是苏联自己设计的新车型。整个上世纪70年代,不仅是洪都机械厂在生产 长江750摩托,南昌航技工学校和赣江机械厂也在开足马力生产,除了零星的工艺改进,长江750摩托的原始设计依旧延续乌拉尔M72。但此时品牌已经悄悄 分化,由于洪都的干预,并不是谁都能再用长江750的牌子,于是各个品牌的750挎斗摩托纷纷涌现,
80年代所衍生 的 赣江750 湘江750、红光750、长洪CH750、东海750、贵州战友750、贵州凌云LY750、云摩750、春燕CY750、井冈山JGS750B、兰州750、扬子江 YZJ750,最鼎盛时候有17家工厂在生产750摩托,产品型号多达84个,而各个厂的技术核心都来自南昌的老工厂。“谁也无法想象上世纪80年代初中 国还会出现那么多品牌的750摩托,要知道这些摩托距离他们原始版本宝马R71的出厂时间,已经快有半个世纪了。”收藏有3辆长江750摩托的李牧汇很认 真地说,“如果再算上上世纪70年代上海摩托厂试制的重型东海750摩托,宝马R71绝对是在中国遍地开花了。摩侠俱乐部编辑如果说乌拉尔M72是宝马R71的减肥版, 那长江750就是减肥后的整容,再后面那些型号,都可以算是整容后的拉皮了。最难得的还是没有走样,保留住了宝马R71最核心的设计味道。”
实 际上,宝马R71不仅仅只有乌拉尔M72这一个直接模仿者,也不是只有长江750这一个间接模仿者,美国人在“二战”后就曾将宝马R71和R75都拉回了 美国,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少量仿制过。还有瑞典,他们也在“二战”后制造了自己版本的R71。但没有一个型号坚持生产了半个世纪,乌拉尔M72的老模具 据说在1982年就销毁了,只有长江750生存了下来,并且在1996年以后悄悄找到了复活的新市场。依靠这些海外订单,长江750还勉强维持着最少量的 流水线生产。尽管很多欧洲人对长江750钟爱有加,国内也出现了一群像我们这样的长江750摩托车爱好者可这些订单从数量上并不能挽救长江750日渐衰败的局面。
我国生产的摩托车一开始没有品牌意识,几个工厂生产的车都打着“长江750”的商标,多年来一直装备部队做机要和通讯用车,也被当做卫戍部队的巡逻车。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有了品牌意识,长江750变成了包括长江在内的长洪、长动、湘江、赣江和战友等多个品牌。车型也打破了多年一贯制的单调,发动机功率由原来的22马力,发展到24马力,30马力、32马力和最近用于出口的40马力水冷发动机。可奇怪的是,虽然大浪淘沙,在市场上最有生命力的却居然仍是最原始的M1型。目前国内的几家车厂都处于停工状态,唯有出口订单或军警订货能带来生机
另一个750——东海SM750
东海SM750纯粹中国造,许多人会认为它并没有当年的长江750风光,但实际上东海SM750不管是设计还是发展史都不是常人想像的那么简单。
长江750有2600个零件,而东海SM750有5000多个零件多一倍;现在东海SM750估计全国不超过10辆,北京4辆,河北3辆。看看最值得收藏的极品摩托车!
1966年“******”,林彪为发展他的“地方势力”,要求上海摩托车制造厂(现在的上海易初摩托车制造厂)生产一批大功率的重型摩托车装备“上海工人民兵师”。1967年该厂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就拿出了设计图纸,1968年就出了样车,新的东海750功率达到32马力,速度120公里/小时。1970年以后,东海750成批生产。
到1971年,已生产了六七千辆,其中大部分被送往和我国友好的阿尔巴尼亚和越南,只有一少部分留在上海。到1984年,东海SM750已生产了两万辆,其中大部分装备各大军区的通讯部队。随着国产摩托车的发展,东海750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首先由于发动机设计为两缸,并且是同时点火,同时上下运动,这就造成发动机振动过大,加上其零件数量多,配件供应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城市行驶,发动机由于散热不好,极易过热。种种原因,使它对修理依赖性很大,也逐渐被列入淘汰者的行列。1985年,东海750停止生产整车,1986年停止生产配件,直到1992年最终被销毁模具
CJ750侉子摩托车曾经的辉煌 中国最早出口西方国家的摩托车
车辆发展史上,军车民用都是很成功的。从吉普的威利斯到牧马人,从HMMWV到悍马,从BJ212到BJ2020SG,历来如此。
有多种原因促使“侉子”成为车迷的宝贝。怀旧、改装、收藏、军人情结、出风头、驾车出游。因酷似当年的BMWR72,所以很多怀旧的外国人兴高采烈地骑着它们在京城三里屯一带耍,而且边斗里坐着的姑娘都说有一种坐敞蓬汽车的感觉,在京的外国人还组成了一支“侉子”车队。另一个原因就是北京在对两轮摩托车限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侉子”的牌照是放开的。然后逐步由京发展到全国。
中国的“长江”也好,前苏联的“乌拉尔”也好,一直向西方国家出口。在日本,一辆长江750卖到100万日元。长江出口到欧洲被注册为“黑星”(BlackStar)出售,价格也不低。很多驻华的法国人回国时都会买一辆长江750,并且会要求国内的经销商将产品合格证或者发票的日期改写为196几年,据说这样的话,进口时尾气要求不严格。2001年,乌拉尔“侉子”拿到了“绿色环保标志”,在美国按常规摩托车销售。时至今日,网络上还有很多海外用户在寻找“长江750”。
虽然乌拉尔同我国的“侉子”有着类似的毛病——开起来有些粗糙、生硬,加速慢,刹车比较“肉”,挂档发出较大的声响,悬挂的减震效果有限——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它。因为,乌拉尔有个迷人的边斗,那本来是用来驮巡逻兵或者机枪什么用的全钢制边斗,而现在斗里却可以坐小孩或者宠物什么的(听起来倒象是宝时捷的后座)。再加上外置踏板和可掀起的风挡玻璃,使上下车都很方便。同所有的“侉子”一样,乌拉尔的边斗还有个后备背箱,放些工具和野餐用品很合适。闸箱的配置同长江750一样,四前进档和一个倒档。这个倒车档跟本田金翼的不同,“侉子”的倒档是发动机驱动的而不是电动的。美国人看了都呆了——WOW!“侉子”可以以16公里/小时的速度倒车。
乌拉尔在美国的销售同大多数机动车的销售方式相似,除了基本配置外,还有丰富的选装件供客人挑选。比如,你可以要求装上速比较高的闸箱用于高速路。而最初的“侉子”是准备当越野车来装备部队的,我国的“侉子”也有着同样的问题。
“美规”乌拉尔可以说是最好的乌拉尔,发动机仍是克隆BMW20世纪30年代的带“筷子”(气门顶杆)的、每缸两气门的发动机。排气量改为649cc,它采用了电子点火、强化的气门和气门座,日本化油器,美国造的油封和活塞环。而且部分装配和外表涂装都是在美国做的
爱“侉子”的男人不会老
最初的挎子是当越野车来装备部队的,后逐步退出。男人喜欢挎子,有类似敞蓬汽车般的感觉,洋溢着美国式的巡航车风格。长江750挎子最美的地方在于它裸露的车架和发动机,那种原始的机械美使这种摩托车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再就是看中了它古典的造型,如,水滴状汽油箱、三角型车架,纤细、光洁的挡泥板。从侧面看长江750的单机,它就象一个优美的人体曲线,有高昂的头、有丰满的腰身……各个部位的比例是那么匀称。在古典的美感之中,还如宽大的车把、大灯两侧的跑灯和转向灯,位于最底部但是非常夺目的鲨鱼尾消音器,有的在车两侧还用军用的弹药盒改成了哈利风格的工具盒。在美国加州,在公共场合吸烟都是违法的,但这种源自30年代的摩托车都能合法上路。
近年,装这种化油器的乌拉尔“侉子”也通过了美国加州苛刻的环保测试。外国人喜欢“侉子”,无非是看中了它古典的造型,类似敞蓬汽车般的感觉。而在国内,有些人对“挎子”却有另外一番理解。
在国外,摩托车早已从代步工具发展成运动与休闲的工具,许多摩托车手驾驶着大型摩托车旅行、探险、周游世界。但在中国,摩托车迷多是买来一台国产的、两冲程的100毫升上下的摩托车去长途跋涉。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常常是难以想象的。在道路条件还不完善的祖国大地上,他们驾驶的并不是水冷、四汽缸、多气门、电喷和环保的高科技摩托车,而是具有坚固、可*、便于维护特点的摩托车。所以中国的摩托车迷在所经过的旅途中遇到的困难,比任何国家的摩托车手遇到的都多。每当我想起这些,我总想用“英勇”一词来形容中国的摩托车迷。
除了英勇,还有精彩。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有人玩出了“彩”。
就像每个女孩子心中都会有的“公主情结”一样,每一个不论是男孩还是男人的心中总有一份“军人情结”,而玩“挎子”则成了一种理想的现实化成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概括,“挎子族”主要特征就是:“1.摩托车,他们爱三轮边挎的。2.搞装饰,他们是花里胡哨的。3.讲玩意儿,他们专玩带野性的。4.说挎子,他们是绝对专家的。5.听音乐,他们爱突突震天的。6.弄修理,他们是吃苦耐劳的。7.论哥儿们,他们是亲密无间的。”“侉子族”永远走在时尚前沿,爱“侉子”的男人不会老!
再度复兴时尚
印象中的“侉子”车,经常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中。《带手铐的旅客》中就有骑“侉子”车追逐的镜头,后来的反映公安题材的影片中多有警察骑着挎子车追逐罪犯的影像。最为搞笑的当数《虎口脱险》中德军骑“侉子”车追逐的镜头,其中有“侉子”车被电线杆从中间撞成两半,各自还往前冲。香港林子祥和泰迪罗宾主演的《夜来香》也有“侉子”车分成两半的搞笑场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圣战奇兵》中,勇猛的印第安纳?琼斯教授在马上用木棍插入追逐的德军“侉子“车轮毂中,导至德军人仰车翻。
逝去的岁月中,以“侉子”车为道具,有过很多搞笑刺激的经历,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至爱。就是现在,偶尔在大街上看到一辆这样的“侉子”车,我们都会行注目礼,好像重现了久远的阅兵仪式。时光飞逝,经典永恒。最近几年,这种透露着淋漓尽致的古典美的古老机车再一次焕发青春,在一群痴心不改的爱好者追捧下,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新的电影电视剧里,比如电影“刺陵” 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广告片“益达口香糖”都可以看到挎子身影 。我们的“长江750”迷倒了多少西方人,在日本也拥有一席之地。是中国摩托车经典,世界摩托车发展史中的活化石。
嘉陵JH600B边三轮的崛起,中国民族品牌摩托车的骄傲
长江750自1964年起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曾经是军方摩托化部队中的主力机动工具之一,另外当时的公安、工商、税务、森林防火、交通监理等系统也将其作为工作用车。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了半个世纪以上。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业快速发展,长江750逐渐被淘汰。作为最大用户的军方来说,长江750本身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军方需要一种全新的边三轮代替老旧的CJ750来装备部队的,需要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越野性能、更灵活的操控性、更好的燃油性能,以适应边防、侦查、通讯部队的作战需要。
嘉陵JH600CC型三轮摩托车是嘉陵于2004年通过竞标方式获得的研发承制项目,耗时三年半,投入上亿元资金自主研发的,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大排量摩托车,排量达到=600CC。该摩托车创下国内三项第一:国内第一款排量最大公路越野摩托车;第一款欧III标准摩托车;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大排量摩托。2007年4月通过量产评审审查并转入量产准备。2007年10月,嘉陵进入军用车辆装备行列的首款产品——嘉陵JH600BJ三轮摩托车首批交付军方使用,标志着嘉陵由此迈开了“以民促军、以军促民”的“民进军”新型发展步伐。该车是在国内首款嘉陵600CC两轮摩托车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整车结构、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嘉陵600CC型三轮摩托车从研制开发、设计定型到试制生产都经过了层层把关,严格要求,其各项技术性能和品质,都进行了近乎苛刻的验证、检测和试验,经受住了严格的考查和检验。
JH600是嘉陵股份公司与国际顶级发动机研发机构AVL公司联合开发,投资近1亿元,嘉陵股份公司自主进行技术集成的高端摩托车。在研制过程中,为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嘉陵股份公司对该产品从每一个零部件到整车的各项技术性能和品质,都进行了近乎苛刻的验证、检测和试验,在2005年4月成功实现首航后,又根据中国的路况,完成了近10万公里的极限测试和50多项技术创新与改造,经受起了严格的检验,目前已取得25项技术专利,环保指标达到欧Ⅲ标准,产品技术及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JH600许多重要部件都是由世界知名的企业提供,如德国博世的电喷系统,德国西门子的轿车级仪表,日本昭和的减震器,英国庄信的三元触媒,KMC传动链条,FCC的离合器等,为嘉陵JH600的高品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嘉陵为军方生产的JH600B的发动机是奥地利ALV公司设计的,发动机的精加工全在奥地利完成,国内组装,据说是每颗螺丝都打了扭矩的。电喷是德国博士的,减震器是日本昭和公司专配的。 倒档、边轮随动转向、边轮联动刹车,边轮双碟刹,弹簧液压复合减震,可见这车的操控性非常好。发动机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设计研发的600cc、27KW单缸、水冷、四气门电喷、五档(四前进档+内置倒档)发动机,倒档转换迅速,发动机最大扭矩50N.m,动力强劲,可靠耐用。
JH600B型摩托车简介:
1)外观特点:外观造型雄健,流畅;前照灯为组合式双水晶灯,仪表为
全电子汽车式组合仪表;大型左右组合开关;车速信号采用霍尔传感器;组合后位灯; 可调式中心减震器;油封链条;
2)发动机:水冷、四冲程、四气门、带平衡轴发动机;功率大,振动小;
3)油箱为内置塑料油箱;座垫宽大,乘座舒适;
4)故障自珍断系统:能够自动将电气系统故障在仪表上自动显示出来,使维修更方便;
5)300W ACG、三向全波整流、大容量蓄电池(12V、14Ah);闭环电喷系统;消声器采用三元催化;
6)转向系统:边轮随动转向系统,使操控性更灵活;
7)制动系统:前、后、边盘式制动,且前、边联动,后、边联动,制动可靠性大大提高;
8)边减震采用日本昭和生产的油气阻力器减震;
9)轮胎:采用专门设计的高强度耐磨性轮胎;
10)车体采用高强度材料;
11)离合器:8片纸基离合器;
12)内置式链传动倒档机构;
发动机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设计研发的600cc、32KW(40匹马力)单缸、水冷、四气门电喷、五档(四前进档+内置倒档)发动机,倒档转换迅速,发动机最大扭矩50N.m,动力强劲,可靠耐用。
三腔不锈钢消声器,采用英国庄信三元触媒技术 尾气排放可达北京环保标准及欧Ⅲ标
发动机部分
采用高强度Q35优质合金钢材质
双摇篮式车架结构强度高、负载强
配以可拆卸式高强度边斗车架
确保整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100公里以上时速巡航时同样安定可靠!
边斗座位
可滑动式边椅:边斗乘坐人员可根据乘坐需要
对座椅进行前后任意滑动调节
使乘坐更舒适更方便。
轮胎、边轮联动制动:
采用台湾合资建大(KENDA )专用轮胎
具有超强的地面附着力和耐磨性。
制动系统采用美国ASIMCO盘式制动片配以前Φ300mm
后Φ240mm的单碟盘制动器与边轮Φ240mm单盘双卡钳制动器
同时主动轮和边轮具有联动制动功能
确保车辆具有制动距离短和防制动侧翻的特点。
JH600B经过嘉陵公司多年的改价和优化,已解决了产品投产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缺陷,最新出厂的JH600已经改进了新的仪表、火花塞、胶体电瓶,国三排放标准,博士电喷ECU已经到3.0版本,目前产品已经非常成熟,性能更加稳定。特别是JH600B-A民用版投入市场多年后,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追捧和支持,嘉陵边三轮爱好者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各地的嘉陵边车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正如摩侠俱乐部也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伴随嘉陵边三轮的在市场的发展,各地俱乐部为嘉陵边三轮的玩家氛围的提升和产品售后服务都做到了保障。相信厂家与各地俱乐部、各地车友的共同努力,嘉陵边三轮必将把中国的边车文化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为民族品牌边三轮摩托车的发展谱写新的传奇。
--------------------------
国产厂家最新推出的边三轮
2014年摩博会,银刚最推出的YG150B-22边三轮采用了广受市场欢迎的mini做主机,其货架式边斗设计新颖、小巧灵活
鑫源摩托推出的XY400棍王边三轮,复古车的风格比较明显。感觉像是缩小版的哈雷陆王。
大地鹰王推出的350边三轮,主车身用DD250-9A,边斗基本源袭乌拉尔风格。
嘉陵新推出的JH600B改型和新涂装,时尚的外表依然掩饰不了源自军用车的霸气。作为目前国产的边三轮,技术含量和整车配置依然属于高端。
国内摩托车厂家相继推出的新型边三轮车型,让边车爱好者多了一些个性化的选择,也丰富了国内的边车文化氛围。
联系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