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的尽头2:能让老手们都心动的那条线
前些天突发奇想,就胡乱地七拼八凑聊了一下“ 地平线 ”这话题,但总感觉似乎意犹未尽、漏了点什么想说未说的,也缺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经过了一些日子理顺了思维之后,现在就略作补充。
相关文章:
“地平线”的尽头、会是 MotoGP 的赛车模样吗?
先说说一些对于地平线的背景之个人看法,首先当然是价格,其次就是在众多的外在因素影响之下(诸如限期报废、使用环境等等),国内的摩托车市场,消费趋势有点像手机、成了快消品而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大件耐用消费品。其他的因素当然也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下图:HRC RC213V 与 Honda RC213V-S,最高标准的仿真度、真正的地平线尽头?或许这可以称之为“老年人地平线”会更贴切一点,折合人民币一百多万(境外市场价)的价格、可能动不动就要拆/换(买得到、买得起这车的人,会把这一点当成核心的乐趣之一:赛车机械师自学成才课程),跟国内的地平线消费对象不一样。
年轻人的积蓄与消费力,向来就比不上已经出来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甚至是掌握着家庭经济分配权的人,举世如此,尽管很多情况下,大人都愿意在后辈身上花更多的钱、而对自己则能省就省,但对于摩托车、较多的情况似乎是例外的。
国内的地平线,尽管款式已经有不少,但对于已经有了多年接触摩托车经验的老手来说,莫说是地平线,就算是真正的 Ninja、YZF-R25/R3 甚至是 Z1000 都不见得能让他们看得上眼,至少、这些不会是老手们的梦想级车型。而说到消费力,现在的地平线消费对象,估计很难跟这个群体相提并论。
用一段短语去概括的话,那就是:不是地平线不好、只是没有好的地平线。抄袭是不好的、抄袭对象不对口味更不好。
尽管要打动挑剔且可能勤俭持家的老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这个群体有个很大的特征:虽然口味各有不同,但都肯定会有一、两个车型的 “ 死穴 ”,甚至有一些是套装控的,譬如四款四冲 250、三款两冲 250,诸如此类,一点必中!从八、九十年代到 2010 年的前后这大概二十多年间,全国会有多少爱好者曾经被过各式各样的进口车“感染”过、而导致“死穴”的产生?
下面的图片(图片来自网络),无论是国产出口的、还是境外的制造商,都有着不少迷你版的复刻款,有量产的、有改装的、也有示范车,至于是否适合称之为地平线,没人理会。从这一角度看,即使是没有禁、限摩,没有报废政策的境外市场,甚至是可以轻松买得到二手的原版车的地方,都会对这类“ 影子车型 ”存在着渴望,尽管自己并不清楚、这样的渴望究竟有多大。
言归正传,什么样的地平线、能让老手们明知道其本质,却仍忍不住惦记的?譬如说像是 ZZ-R1400、GSX1300R Hayabusa 隼,这样的地平线款式,不管是全尺寸的、还是迷你款的,估计会对八零后有一点杀伤力。
而对于八零前的话,尽管这个范围变得有点广了,但也并非无法琢磨、捉摸。当下的复古潮流,对于国内的老手们来说,MC22、3LN3 不就是复古了吗?
对于当年的“ 骨灰 ”级爱好者来说,受各种的条件所限、难以用真品满足愿望之下,掏一万几千出来望梅止渴,这难度有几许?决定性的因素,是否就只是复刻的仿真度、细节的精致度?况且不要忘了,还有庞大的出口市场,而国外的买家们,或许对这些复刻款的地平线、还会有着更好的购买力和更大的热情。
地平线始终是地平线,但若能触动老手的思绪,这时候、地平线还是地平线吗?买家会真正地在乎其质量吗?在乎其能否上牌、能否合法上路吗?有质量、能挂牌固然之更好,但这已经不是一件交通工具,它承载着青春时代的梦、孩童时代未得到过的玩具。它就是用来每天供奉着、擦洗着,但舍不得随意移动位置的贵重物品 — 记忆。
最后,这是在鼓励抄袭吗?也许是吧,因为缺乏动手条件的自己,也渴望买到一台能让自己心动的地平线放在家里,以让记忆逐渐退化的时候、可以触摸一下曾经的过去,既然得不到林黛玉、那也就惟有拿林 XX 当替身了。
联系我们、公众号